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宁本涛.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陈磊.民办高等教育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胡卫,丁笑炯.聚焦民办教育立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董圣足.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周志宏.私人兴学自由与私立学校法制之研究[M].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7]罗昆.财团法人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8]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张弛,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吴开华.论建立我国私立学校财团法人制度[M]//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邵金荣.中国民办教育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5]王泽鉴.民法总则[M].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7]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8]单飞跃,卢代富.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9]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刘凡,刘允斌.产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1]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2]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3]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4]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机构规范运作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5]柴振国.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6]杨瑞龙.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7]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8]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9]李明良,吴弘.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0]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1]顾耕耘.证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32]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3]税兵.非营利法人解释——民事主体理论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4]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5]刘建银.准营利性民办学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6]文东茅.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7]朱必祥.人力资本与新型企业产权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8]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9]佟柔.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0]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1]王欣新,尹正友.破产法论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2]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3]郑玉波.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4]李永军.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5]史际春,温烨,邓峰.企业和公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6]刘敏.公司解散清算制度[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7]苏惠祥.中国商法概论[M].修订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48]董冬.公司法全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49]齐奇.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0]江平.中国公司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

[51]柯佑祥.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二、中文译著

[1][美]查尔斯·亨格瑞.财务会计教程[M].朱丹,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

[3][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美]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新华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9][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三、中文论文

[1][美]D.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李红桃,沈红,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51(1).

[2]胡劲松.试析德国非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1).

[3]林卉.私立学校公务法人地位问题之初探[J].行政法学研究,2001,8(3).

[4]刘建银.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准营利性(准公益性)特征[J].教育科学,2008,23(2).

[5]张力.财团、社团抑或其他——我国非营利法人主体构造模式的选择[J].学术探索,2008,15(6).

[6]税兵.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质疑[J].河北法学,2008,25(10).

[7][英]杰弗里·沃尔福德.英格兰私立学校分类及政府政策[J].戴佩珊,译.教育发展研究,2005,25(5).

[8]文东茅.论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

[9]贾建国.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创建的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2(10).

[10]高桂娟,许志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8(9).

[11]刘耀明.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11,31(3).

[12]贾建国.浙江温州和陕西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政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34(12).

[13]张利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模式选择[J].西部法学评论,2011,21(8).

[14]张利国.论民办高校的产权流动[J].高校教育管理,2014,35(2).

[15]董圣足.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时不我待[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17).

[16]董圣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制度构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

[17]王一涛.对开展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24).

[18]黎克林.日本私立学校发展现状[J].中国民办教育研究,2005,3(1).

[19]夏天阳.国外对私立大学实施管理的五大措施[J].江苏高教,1994,9(6).

[20]袁征.公立还是私立:民办学校不可回避的原则性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6,32(4).

[21]喻凯.模糊的英国大学性质:公立还是私立[J].教育发展研究,2008,36(14).

[22]杜琳娜,胡琼海.民办教育法治化的观念环境问题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36(1).

[23]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5(4).

[24]于中宁.跳跃性的产权改革[J].新华文摘,2004,25(3).

[25]南旭光,罗慧英.基于G-H-M理论的教育产权制度缺陷及优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0(2).

[26]方铭琳.民办学校产权明晰的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2005,25(8).

[27]彭斌.确立投资人对民办学校法人财产的所有权[J].中国商界,2010,15(4).

[28]李颖.从法人财产权看民办学校的产权关系[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20(1).

[29]张建文.《物权法》视角下高校法人财产权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学刊,2009,25(2).

[30]刘建银.民办学校产权问题研究:一个基于案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综述[J]. 教育科学,2006,19(6).

[31]马晓燕.我国民办学校的法人制度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5,25(3).

[32]张利国.民办学校私法性质界定的缺陷及其立法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6).

[33]张利国.民办学校破产退出的若干法律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11).

[34]肖晗.产权:围困民办教育的第一道篱笆[J].时代法学,2011,12(8).

[35]魏杰,赵俊超.我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应满足五个要求[J].经济研究参考,2004,25(55).

[36]岳福斌,张宇.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背景、目标、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5(3).

[37]齐红深,黄元维.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和举办者出资“过户”问题的法律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0,30(2).

[38]董圣足.关于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7).

[39]龙卫球.什么才是“产权流动”[J].中国市场,1995,1(43).

[40]孙鹏.交易安全及其民商法保护略论[J].法律科学,1999,16(5).

[41]张万朋,王千红.对我国高等学校合并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26(6).

[42]卢彩晨.民办高校退出:从“自灭式”到“并购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z4).

[43]曹立.对我国高校担保政策和教育事业收费权质押的思考[J].财政监督,2007,6(4).

[44]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5(6).

[45]王利明.收费权质押的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杂志,2007,27(2).

[46]胡卫,董圣足,方建锋.民办学校资金来源及债务情况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z1).

[47]范江波.关于对民办学校授信业务收费权质押及财产抵押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 时代金融,2014,34(7).

[48]张利国.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律障碍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7(8).

[49]贾建国.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

[50]蔡元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3).

[51]管晓峰.股份转让程序的法律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8(3).

[52]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J].会计研究,2006,26(10).

[53]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界定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0(6).

[54]吴永建.对产权界定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1994,15(3).

[55][美]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J].张农,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7(3).

[56]丁建中,谢强.产权界定原理初探[J].社会科学,1993,14(10).

[57]陈维达.论政府产权制度的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

[58]周光礼.私立学校与举办者产权关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7,28(2).

[59]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J].北大法律评论,2002,4(5).

[60]税兵.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私法破解[J].法律科学,2008,25(5).

[61]张雁飞.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及保护[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12B).

[62]尹晓敏.论我国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培育之道[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0(6).

[63]税兵.非营利法人解释[J].法学研究,2007,53(5).

[64]董圣足,李蔚.论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8,28(6).

[65]周波,张彤.营利性教育的经济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0,31(5).

[66]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26(12).

[67]高晓杰.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产权制度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4).

[68]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盈利问题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36(1).

[69]李建民.日本营利性大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0(6).

[70]徐国兴.日本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及其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12(2).

[71][日]金子元久.营利性大学:背景·现状·可能性[J].鲍威,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2).

[72]“椒江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开发民间教育投资潜力的新探索——椒江“教育股份制”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9,20(3).

[73]高卫东.营利性民办学校及其产权界定[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3).

[74]张文国.民办学校的出资人权利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24(5).

[75]沈剑光,钟海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J].教育研究,2011,32(12).

[76]张利国,刘裕斌.解构与重构: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5).

[77]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41(9).

[78]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经济研究,1997,42(6).

[79]焦斌龙.中国的“管理革命”:对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冲突的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1,15(1).

[80]于忠华.独立学院资产过户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2).

[81]阙海宝,罗昆.独立学院资产过户的制度设计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0,30(5).

[82]周波,陈信群.普通高等学校资产过户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83]杨挺,周鸿.论民办学校产权之法律保护[J].中国教育学刊,2005,25(5).

[84]郑光辉.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制度[J].海峡法学,2010,11(1).

[85]徐志勇.试析我国民办教育投资回报的相关政策[J].教育研究,2005,26(9).

[86]王茜,肖晗.产权视野下的民办学校合理回报制度重构[J].行政与法,2011,27(3).

[87]曹淑江.民办教育法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5,20(10).

[88]吴开华.民办学校“合理回报”的立法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2008,23(2).

[89]文东茅.论民办学校的产权与控制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3(2).

[90]于光辉,邓志红.民办学校合理回报:论争、困局与破解[J].理论探索,2014,30(6).

[91]陈春建.对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51(12).

[92]郭瑞,陈秀良.法院组织民办学校清算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6,20(7).

[93]解艳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变革时期的应对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5).

[94]张利国,严翔:民办学校退出形式的类型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3(3).

[95]张卓立.民办学校剩余财产争议及其处理[J].人民司法,2013,56(12).

[96]聂卫峰.试论股东剩余索取权的实现[J].公民与法,2012,3(4).

[97]孟繁超,胡慧萍.论我国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及其法律规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

四、外文著作及论文

[1]John E.Chubb and Terry M.Moe.“Politics,Markets,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chools,”Elchanan Cohn(ed.),Market Approaches to Education,[M].Oxford:Elsevier Science,1997.

[2] Barnett R.Realizing the University in an Age of Super Complexity[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3]Hansmann H.Reforming Nonprofit Corporation La[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1981.

[4] Adolf A.Berle,Gardiner C.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Macmillan,1933.

[5]Henry 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M].New Haven:89 Yale L.J,1980.

[6]Lester M.Salamon.The International Guide to Nonprofit Law[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7.

[7] J.P.Vogel.Das Recht der Schulen and Heime in freier Tragerschaft[M].Neuwied/Darmstadt:Lunchterhand,1984.

[8]Robert K.Merton.Manifest and Latent Function i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N.Y:Free Press,1968.

[9]Willam.Meade Fletcher,Cyclopedia of The Law of Private Corporation[M].New York:Clark Boardman Callaghan,1995.

[10]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

[11]Marion R.Fremont-Smith.Governing Nonprofits Organizations:Federal and State Law and Regulation[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2] James J.Fisherman,Stephen Schwarz.Nonprofit Organizations:Cases and Materials[M].US:the Foundation Press,1995.

[13]近江幸治.民法讲义Ⅰ·民法总则[M].东京:成文堂,2005.

五、学位论文

[1]操道斌.论民办高校法人地位的异化与回归[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俊飞.对现存民办学校法人制度问题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3]齐红.单位体制下的民办非营利法人——兼谈我国法人分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

[4]屈兴锋.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界定理论演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5]王彬.论民办学校产权结构治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戴科.美国营利性私立大学市场化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7]阙海宝.民办高校产权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8]徐彦冰.公司清算法律制度之国际比较[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6.

六、其他

[1]王烽,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的政治突破——以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例[EB/OL].(2014-08-28)learning.sohu.com/20140828/n40386165/shtlm.

[2]王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挑战及对策[DB/OL].(2014-04 -15)http://canedu.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7&id=800.

[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EB/OL].(2011-07-27)www.zhlzw.com/qx/zheng/634744-10.htm l.

[4]刘珍.探索管理新机制: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温州“立户”[DB/OL].(2015-11-11)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507/t20150714_629895.htm l.

[5]王文源.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与财产权制度构建[DB/OL].(2006-08-15)http://www.bpedu.org.cn.

[6]侯小娟.慎谈民办学校“合理回报”问题[DB/OL].(2015-04-11)http://www.ccedin.net/zcjd/91184.shtml.

[7]高翔.民办学校不应适用股东诉讼制度——重庆二中裁定程建诉常松等股权转让案[EB/OL].(2006-06-20)http:china.findlaw.cn/info/case/dqal/160125.html.

[8]吴华.选?还是不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困扰[N].中国教师报,2011-02-14.

[9]王娜,黄一琨.地方尝试举办权解套产权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7-10.

[10]张铁明.民办教育资产过户的法权问题[J].学习时报,2007-08-21.

[11] Rolf Muller.German Foundation - Essentials and activities[EB/OL].WWW.icnl.com.

[12]Jacob Mincer.Education and Unemployment:Studies in Human Capital[C].Cambridge.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