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 带槌型攻城塔
第2篇 攻击装备——武器
制作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摧毁对方,一种是对人的摧毁,另一种是对物的摧毁。
武器与防护装备是一种对立关系,武器攻击力的增强促使人们制造可防护的装备,而防护装备的提升又促使武器不断改进更新以使攻击有效,这两者之间的不断变化驱使人们制造出功能与形态各异的兵器。
攻击装备按其攻击对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生命体的攻击装备,如对人与其他被人当作工具的动物(在中世纪主要为马)的攻击装备;另一类是对物的攻击装备,如对器械、建筑、资源的攻击装备;对其他物的攻击都是为了消灭敌人,所以一切攻击的最终指向都是人,因此对人的攻击装备在军事装备中居突出地位。
中世纪欧洲的武器是以冷兵器为主,虽然中世纪后期有火器的使用,但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冷兵器。火器的使用将冷兵器推到历史的坟墓中,这些武器在当今社会已丧失其使用价值,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但冷兵器独特的形态至今仍对人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第4章 刀
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把刀列为一类武器,而是将刀与剑看成一类武器,不作区分。但刀与剑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管是在形态方面,还是在功能与使用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形态上看,剑是一种双刃叶片型武器,而刀是一种单刃叶片型武器,剑的叶片呈直线状,刀的叶片多为曲线状;从功能上看,剑主要在于刺,而刀主要在于砍;因此有必要区分开。
相比起其他武器,刀在中世纪的欧洲使用得很少,他们之所以没有将刀划为一类武器可能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刀在武器中所占的地位低。当追究刀在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会使用得少,而在中国却得到广泛发展的时候,大多认为是链甲的普遍使用使得刀的攻击性能大为降低,从而限制了刀的发展,而纯粹以砍为攻击性能的斧的破坏力大大超过刀,因此刀在链甲的限制与斧的替代这两种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难以发展。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剑的形态比刀的形态更能吸引人。
4.1 刀的结构
刀总共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为实现砍而设计的刀叶,另一部分是手持装置刀柄(见图4-1、图4-2)。
图4-1 刀的组成
4.1.1 刀叶
制作刀叶的目的是实现砍与刺。砍为主要功能,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就要求刀叶有一定的重量,如果太轻,砍所造成的杀伤力不足,为了达到重量,加厚了金属叶片的厚度,因此砍只需一边刀刃即可,所以另一边并不开刃,不开刃的一边称为刀背(见图4-2)。从横截面看,大多数刀叶由刀刃向刀背逐渐增加厚度,但有些带凹槽的刀叶,刀刃处比刀背厚很多(见图4-3)。欧洲早期刀的刀叶大多为直线状,往后逐渐变化,刀叶的形状多改成曲线形。
图4-2 刀叶
图4-3 刀叶横截面图
刺是刀的次要功能,将刀的顶端做成尖状以实现刺的功能,刀尖的形状决定了刺的方式,刀尖的特征也是区别不同类型刀的重要依据。以下(见图4-4)6种形态中前3种的刀尖落在刀背上,利于斜刺;后3种的刀背落在中间,利于直刺。
图4-4 刀尖形状
4.1.2 刀柄
制作刀柄的目的是为挥动武器的攻击部件提供手握的地方,这一部件需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有利于手挥动攻击部件,二是保护手不受伤害。手柄的制作围绕一个目的与两点要求进行。刀柄与剑柄的制作及安装方法相同,但武器本身的攻击性能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剑的叶片一般薄长,而刀的叶片一般厚短,所以剑比刀轻;剑叶形状笔直,两边开刃,刀叶多弯曲,朝左侧开刃。基于这些原因,有许多刀柄制成向右侧弯曲的形状(见图4-5),以便于手握;但有些偏于刺的刀的刀柄多为直条状(见图4-6)。
图4-5 向刀刃方向弯曲的刀柄
图4-6 直条刀柄
4.2 代表性的刀
中世纪欧洲的刀如果按照中国的武器体系分类的话,可分为短柄刀与长柄刀。短柄刀与中国刀的形态差不多,长柄刀则相差较大。中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短柄刀有3类,分别是撒克逊刀、法尔西刀和梅塞尔刀。
4.2.1 撒克逊刀
撒克逊刀是欧洲刀的源头,其他类型的刀都是在撒克逊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是一种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常用于日耳曼人大迁徙与中世纪早期,是维京人、撒克人、法兰克人常备的随身武器,现今有许多撒克逊刀发现于北欧与西欧地区。撒克逊刀的刀叶为直线形,宽厚且短。撒克逊刀的样式有很多种,短小的就是一把小匕首(见图4-7),宽的如同切肉片的刀(见图4-8、图4-9),长的刀叶较窄(见图4-10),有的形状同剑差不多(见图4-11),剑状的刀出现于8世纪。刀鞘用皮革做成(见图4-12),轻巧便于携带。日耳曼的撒克逊部族的名字就来源于撒克逊刀这一称呼,可能是因为这个部族常使用撒克逊刀,因此撒克逊刀与这一部族有了紧密联系。短小的撒克逊刀被作为副武器,常与枪配合使用。
图4-7 匕首型
图4-8 宽短型
图4-9 带配重球
图4-10 长窄型
图4-11 剑状
图4-12 皮革刀鞘
撒克逊刀的使用跨度几百年,在这几百年间,撒克逊刀的形态不断被日耳曼人依据现实变化而改造,这些改造型成许多稳定的形态,对这些形态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欧洲的刀。
图4-13 将撒克逊刀作为副武器的步兵
图4-14 将撒克逊刀作为副武器的骑兵
1.断背宽叶型
断背宽叶型撒克逊刀是一种宽短的撒克逊刀(见图4-15)。刀叶前段宽、后段窄,正面形状如同船只,刀叶的俯视形状为菱形。刀背的前端折向下,转折处如同折断一样,因此被称为断背刀。有的刀背有不锋利开刃,可反向攻击敌人。刀刃为直线状,前端稍微向上翘起,与刀背会和,形成稍微向刀背弯曲的刀尖。刀舌前宽后窄,用两块木板夹在刀舌上,做成刀把,没有护手,也没有配重球。可见断背宽叶型撒克逊刀是一种较早的撒克逊刀,刀重、叶片厚,制作粗糙。
图4-15 宽短折背型正视图与俯视图
历史遗物:断背宽叶型撒克逊刀
现在发现的断背宽叶型撒克逊刀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现于英国肯特郡,刀面上刻有一幅图案,在德国与爱尔兰地区也挖掘出许多这种类型的撒克逊刀(见图4-16)。
图4-16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断背宽叶型撒克逊刀
2.断背牙尖型
断背牙尖型是一种刀背的最前端稍微向刀刃方向下折,与上翘的刀刃前端形成犬牙状刀尖的撒克逊刀。断背牙尖型撒克逊刀刀叶的长度与宽度不一,一般短的刀叶要宽一些,刀背下折幅度小,但短的刀刃上翘的幅度大。短的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刀背的刀尖边缘线平滑下降(见图4-17),第二种是刀背的刀尖明显呈现出折背样式(见图4-18),第三种刀背前端边缘向下折的幅度大,刀刃前端上翘的幅度小(见图4-19)。
图4-17 刀背边缘线平滑下降
图4-18 明显折背样式
图4-19 长断背牙尖型
历史遗物:断背牙尖型撒克逊刀
断背牙尖型撒克逊刀在荷兰地区现已发现许多,大多为刀背边缘线平滑下降的。护手是为圆饼状,配重球为维京类型(见图4-20)。
图4-20 荷兰地区的短断背牙尖型撒克逊刀
3.断背条状型
断背条状型刀出现的时间比宽叶型的晚很多,刀叶的长度在70cm~81cm,宽在3.5cm~4cm,刀叶修长。刀叶分为3段(见图4-21),分别是刀尖段、刀叶中段与刀舌段。刀背有一个最高点,这个最高点是区分刀剑段与刀叶中段的标志。刀叶中段的宽度一致,呈条带形,这段从刀肩处开始稍微向上抬高直至最高点。刀尖段呈三角形,刀背从最高点开始逐渐降低,刀刃水平延长,与刀背会和处稍微上翘形成刀尖。
历史遗物:泰晤士撒克逊刀
泰晤士撒克逊刀(见图4-22)是一种条状式的刀,因发现于英国的泰晤士河边而得名,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10世纪使用于盎格鲁—撒克逊人中。刀的重量为985克,长度为72.1cm,宽为3.87cm,厚为8.2mm。在泰晤士河发现的这把刀主要是用铁制成的,在铁块上镶嵌铜,所以刀叶的中间段(见图4-23)还能闪出光亮,而两端已布满铁锈。刀叶中段中间有一条凹槽,凹槽将刀身分成两边,在刀背一边的刀面上刻有一段卢尼文(见图4-24)。
图4-21 断背条状型刀叶结构
图4-22 刀叶整体
图4-23 中间段
图4-24 卢尼文
4.断背翘尖型
断背翘尖型撒克逊刀刀叶的长度与宽度有许多种,典型特征就是刀背向刀刃内凹折断(见图4-25),刀刃向刀背弯曲形成一个上翘的刀尖。刀背的刀尖前端笔直,有的刀背稍微往上走,形成一个凸刺。
图4-25 短断背翘尖型样式
历史遗物:法兰克撒克逊刀
法兰克撒克逊刀是一种宽叶型的断背翘尖撒克逊刀(见图4-26),刀叶从刀舌处向刀尖放大,最前端是刀背,向下凹陷,然后上翘,与刀刃形成刀尖,刀背上有一个很小的凸刺。
图4-26 长断背翘尖
5.直背弧刃型
直背弧刃型的撒克逊刀制作精良,刀叶的长度不一(见图4-27)。叶片的两边平行,典型的特征就是刀背笔直;刀尖段的刀刃弯向刀背形成刀尖。
图4-27 直背弧刃型样式
历史遗物:德国撒克逊刀
德国撒克逊刀是弧刃长叶型撒克逊刀中的典范(见图4-28),刀叶的形状与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除了刀尖外略向一边弯曲外。德国撒克逊刀有50cm~80cm长、3cm~4.3cm宽。
图4-28 德国长直背弧刃型刀
6.宽短直弧型
宽短直弧型撒克逊刀叶片长24cm~17cm、宽3.6cm~4.3cm,是一种轻型的撒克逊刀,叶片向中间逐渐缩窄成尖(见图4-29)。
图4-29 宽短直弧型样式
历史遗物:宽短直弧型撒克逊刀
图4-30 刀叶形状
现发现的宽短直弧型撒克逊刀(见图4-30)多出于荷兰地区,刀柄一般有3种样式(见图4-31),一是配重球为圆饼式的,二是弯状刀柄,三是护手为十字形的,这种刀柄与剑柄接近。
图4-31 宽短直弧型刀柄样式
7.剑状长叶型
剑状长叶型是撒克逊刀向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形态,叶片比一般的剑要宽,刀叶从刀肩处向刀尖逐渐收窄,刀面为平面,大多数刀尖的位置稍微偏向刀背。有两种类型(见图4-32),一种是刀叶宽短的,另一种是刀叶细窄的。
图4-32 剑状长叶型类型
历史遗物:荷兰地区的撒克逊刀
剑状长叶型的撒克逊刀常见于荷兰地区(见图4-33),刀的样式与维京剑相似,如不仔细区分很容易误认为是维京剑。刀叶一般有50cm~80cm长,宽度为4.3cm~5.2cm,大多数刀面中间设计有凹槽,护手与配重球多采用维京类型,位置偏向刀背的刀尖是区分荷兰地区的剑状长叶型撒克逊刀与维京剑的重要标志。
图4-33 剑状长叶型的撒克逊刀历史遗物
4.2.2 法尔西刀
法尔西刀是由撒克逊刀演变而来的,常由骑士使用,曾受到参加十字军东征的骑士青睐。法尔西刀的质量比起剑来非常低,带法尔西刀的骑士通常被认为比不上带着昂贵剑的骑士。法尔西刀的发展经历了3个大的阶段(见图4-34),第一阶段的法尔西刀刀叶从刀舌处向刀尖放大;第二阶段的法尔西刀刀叶为直条状;第三阶段的法尔西刀与第一阶段刀叶相比缩窄许多,形状趋向于剑。这一演变过程实质上是法尔西刀的功能由砍向刺的转变。
图4-34 法尔西刀的演变
1.折断型
折断型法尔西刀是法尔西刀发展过程中最早的一种(见图4-35)。刀叶呈梯形,宽厚且重。刀背为直线状,刀叶从刀柄处向刀尖逐渐拓宽。折断型法尔西刀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刀尖的形成犹如将刀叶向刀背方向折断。刀柄没有护手,有一个维京样式的配重球。
图4-35 折断型法尔西刀
2.刺嘴型
刺嘴型是一种早期的法尔西刀类型,是法尔西刀中形态最为奇特的一种。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刀尖带凸刺。这种法尔西刀有3种样式(见图4-36),一种是不带钩的,另一种是刀柄带钩的,还有一种刀头分叉带钩型。
图4-36 刺嘴型法尔西刀样式
历史记录:中世纪画作中的刺嘴型法尔西刀
从图4-37中可以看出图中的法尔西刀是带钩分叉型,手柄末端的钩具有堵住手滑出的作用。总长96cm,叶片大约有67cm,重约1.8kg。图4-38中的法尔西刀挂在手臂上,便于携带。现今的复制品大多是根据这些图画中的法尔西刀的样式打造的。
图4-37 摩根圣经中的刺嘴型法尔西刀
图4-38 挂在手臂上的刺嘴型法尔西刀
3.弧刃型
弧刃型法尔西刀是法尔西刀中形态最优美的一种(见图4-39)。刀叶宽厚,约有90cm长,刀背垂直于护手,刀面从护手处向刀尖拓宽。护手为十字形,柄把护手处宽、末端窄,配重球为圆饼状。
图4-39 弧刃型法尔西刀样式
历史遗物:达勒姆堡和大教堂的法尔西刀
弧刃型法尔西刀的杰出代表是现存于英国达勒姆堡和大教堂的法尔西刀(见图4-40),也是现在保存最完好的一把法尔西刀,极富美感的造型让它在英国学生中获得了广泛知名度。欧洲许多武器书籍中都将这把刀作为法尔西刀中最好的样例。
图4-40 英国达勒姆堡和大教堂的法尔西刀
4.刺尖型
刺尖型法尔西刀是一种攻击性能偏于刺的刀,刀尖如同枪尖(见图4-41)。刀叶不会有很大的弯曲,刀尖由刀背下折与刀刃会和形成,刺尖型的法尔西刀刀面的刀背处带有凹槽。
图4-41 刺尖型法尔西刀样式
武器与人物:刺尖型法尔西刀与征服者威廉
在欧洲人描绘的征服者画像中就有一幅描绘威廉手持刺尖型法尔西刀的画(见图4-42),画中的法尔西刀刀叶较宽,刀叶往刀背弯曲,刀叶的中间有一条凹槽,刀背上的凸刺凸出的幅度较大,刀叶的长度在刺尖法尔西刀中算短的。
图4-42 威廉手持刺尖型法尔西刀画像
5.牙尖型
牙尖型法尔西刀的刀尖犹如一个上翘的钩子(见图4-43),如同食肉动物的牙齿一样锋利,刀叶从刀肩处拓宽,刀背较直,刀刃向刀背上翘,护手有S形
与十字形两种。
图4-43 牙尖型法尔西刀样式
6.刺背型
刺背型法尔西刀是指刀背上带有明显凸刺的一种法尔西刀。刺背型法尔西刀的长短不一,叶片有直条状的,也有弯曲状的,护手常用S形,刀背的凸刺可钩伤敌方(见图4-44、图4-45)。
图4-44 长叶型
图4-45 短叶型
7.弯叶型
弯叶型法尔西刀的整块叶片向刀背弯曲,形成刀背下凹、刀刃上翘的姿态(见图4-46)。刀叶的宽度不一,刀面靠近刀背的地方有两条或3条凹槽。护手多为S形,有的弯叶型法尔西刀的护手还带有护手盘。
图4-46 弯叶型法尔西刀样式
8.长曲型
长曲型法尔西刀是由这种刀发展出来的最后一种形态(见图4-47),叶片细长弯曲,护手多为S形,柄首向刀刃弯曲,形态与欧洲近代的军刀相似。
图4-47 长曲型样式
历史遗物:意大利长曲型法尔西刀
意大利法尔西刀是一种中世纪末期的刀(见图4-48),剑所拥有的部件这种刀都具备,只不过叶片与配重球形态有所不同。以下这把法尔西刀的所有部件基本上是用钢做成的,刀叶上有镀金,刻有字样,可能出于威尼斯地区,是一种步兵使用的刀。叶片长91.4cm,重981g。刀叶的长度比一般的法尔西刀长很多,叶片的截面形状为内凹六边形;整块叶片向左弯曲,中间窄,两端宽;刀背上有两根倒刺,边缘处有一段字;刀尖上翘,刀刃为弧形。护手的样式比较特别,右边的护手上下分叉。刀柄用金属板包裹刀舌,用铆钉钉合;配重球为齿轮形,偏向右。
图4-48 意大利长曲型法尔西刀
4.2.3 梅塞尔刀
梅塞尔刀(见图4-49)是一种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刀,起源于法尔西刀(见图4-50),是近代欧洲军刀(见图4-51)的前身,是一种准双手使用的刀,对付链甲特别有效。在德语区,法尔西刀并不怎么流行,反而是梅塞尔刀在德语地区发展。
图4-49 梅塞尔刀
图4-50 法尔西刀
图4-51 近代欧洲军刀
一般这种刀总长大约有100cm,刀叶长约80cm,刀叶的根部约4cm宽,重量在1.4kg左右。刀柄带有一个十字护手,有的护手的侧边设有护手片(见图4-53)或护手环(见图4-54),用于防止手滑至刀刃上,有的配重球(见图4-52)向一侧弯曲,如同向前延伸的帽子。帽形配重球与侧边护手片或护手环是梅塞尔刀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刀把由两块木片夹住刀舌,然后用铆钉从中间固定,几乎所有梅塞尔刀的刀面都带有凹槽。
图4-52 帽形配重球
图4-53 护手片
图4-54 护手环
梅塞尔刀的样式虽然有很多,但根据不同刀的基本特征还是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区分。综合刀叶与刀柄的特征可归纳为弯叶型、曲背型、直背型和宽叶型等类型。
1.弯叶型
弯叶样式的梅塞尔刀(见图4-55)在梅塞尔刀中出现得最多,是梅塞尔刀中的一款经典样式。刀叶宽度一致,刀叶弯曲,刀背的刀尖段为折断样式,刀面的刀背处带有凹槽,大多数梅塞尔刀都是按照这种样式制作的。
图4-55 弯叶型梅塞尔刀样式
历史遗物:维也纳弯叶型梅塞尔刀
图4-56所示的这把弯叶型梅塞尔刀现存于维也纳盔甲与武器博物馆,总长有113cm,刀叶长85cm,刀叶的护手处宽4.5cm,有1.4kg重。刀叶两边从护手处开始逐渐缩窄,刀面上有两条凹槽。护手一边的中间带有一块金属片,进一步防止手滑,像刀刃。刀柄的柄把用两块木板夹在刀舌上,再用铆钉钉合,配重球向刀刃凸出。
图4-56 存于维也纳盔甲与武器博物馆的弯叶型梅塞尔刀
2.曲背型
曲背型梅塞尔刀是一种骑士专门使用的刀,刀叶靠近刀柄的一段细窄不开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双手握住发挥力量,以此方式加大攻击力度。刀背稍微下凹,刀刃上凸,凸出的刀刃更适于砍。刀面靠刀背的一边有一条槽,刀刃向刀背收窄形成刀尖。刀柄较长,柄把用木棍塞在刀舌上做成。曲背型梅塞尔刀的构造简单,样式简洁,整块刀叶的形态如同一条鲨鱼,非常适合坐在马背上的骑士灵活使用(见图4-57)。
图4-57 曲背型梅塞尔刀样式
武器克制:链甲克星
从图4-58中可看出曲背型梅塞尔刀对链甲造成的破坏程度极大,坐在马背上的骑士双手使用曲背型梅塞尔刀穿过链甲砍下敌人的腰。
图4-58 曲背型梅塞尔刀的杀伤力
3.直背型
直背型梅塞尔刀的刀背笔直,刀刃往刀背方向弯曲。刀的长短有两种类型,不同类型刀叶的形状有所差别。短的(见图4-59)大约有85cm长,刀叶宽度差不多;长的(见图4-60)刀叶有1m多长,刀叶从刀刃一边缩窄。直背型梅塞尔刀中还有两种比较特别,一种刀叶从刀肩处向刀尖扩大(见图4-61),另一种刀背为锯齿(见图4-62)。
图4-59 短直背型
图4-60 长直背型
图4-61 宽叶直背型
图4-62 锯齿直背型
4.宽叶型
宽叶型梅塞尔刀是一种攻击性能偏于砍的刀,刺的攻击性能极差。这种刀整体较短,刀叶宽厚且不会很长,刀叶两边从护手处向刀尖逐渐收窄,叶片的厚度较为均匀,刀刃为三角形开刃。柄把是用木头做成的,为适用于砍的时候手握的需要,特意将柄把与配重球做大(见图4-63)。
图4-63 宽叶型梅塞尔刀样式
5.窄剑型
图4-64 窄剑型梅塞尔刀(1)
窄剑型梅塞尔刀是一种中世纪末期出现的刀,形态与剑已无多大区别,如不仔细观察很容易与剑混淆。第一把(图4-64)梅塞尔刀出于奥地利地区,是一种准双手剑,出现于15世纪。刀叶有82.8cm长,刀叶的两边平行,刀面上的凹槽偏于刀刃一方,靠刀背的一面稍微下斜,使得刀面中间形成刀脊。刀背与刀刃往中间收缩,形成的刀尖靠近刀背。护手为一根金属条,前后两面用金属块压缩。刀柄护手处小,末端大,可双手使用。刀的形态显得十分轻巧,是一种偏于刺的梅塞尔刀。第二把(见图4-65)是一种单手长窄剑型,总长约1.5m,刀叶有1.2m长。
图4-65 窄剑型梅塞尔刀(2)
历史遗物:马克西米利安梅塞尔刀
马克西米利安梅塞尔刀(见图4-66)是专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打造的一把刀,整把刀极其华丽,被认为是窄剑型梅塞尔刀中最好的一把。刀叶主要由铁锻造,部分镀金,刀面上刻有图案,刀尖偏向刀背。刀柄形态简洁(见图4-67),护手是一根金属条(见图4-68),金属条用两条金属丝相缠做成。护手中间有一块带孔的卡槽,将木块与皮革压在刀舌上,用卡槽卡住,再用铆钉钉合(见图4-69)。
图4-66 整体样式
图4-67 刀柄样式
图4-68 护手
图4-69 刀把的构成部件
4.2.4 弯叶刀
弯叶刀(见图4-70)是一种东欧的刀,起源于12世纪的高加索地区,广泛使用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人间。刀叶弯曲,可有效发挥出砍与刺的作用。刀面带有凹槽(见图4-71),刀柄与刀叶中间没有护手。与梅塞尔刀一样,刀柄的配重球总是向刀刃方向凸出并向下弯曲,有长、短两种类型(见图4-72、图4-73)。
图4-70 弯叶刀样式
图4-71 刀叶凹槽
图4-72 长弯叶刀
图4-73 短弯叶刀
武器构造:长弯刀刀柄构造
长弯刀的刀柄由4个基本部件构成(见图4-74),分别是刀舌、护手罩、木块、配重球,护手罩套在刀肩上,刀舌插入木柄,用配重球封住末端(见图4-75、图4-76)。刀舌向刀刃弯曲,向刀刃弯曲的目的是与刀叶的样式保持一致以便于手握,有的为了防止握手在木制手柄使用时易滑动,在木柄的表面绕上了绳索(见图4-77)。
图4-74 刀柄部件
图4-75 安装方式
图4-76 木制柄把
图4-77 绕绳柄把
4.2.5 长柄刀
欧洲的长柄刀在中世纪武器中占多数,形态繁杂,样式怪异,有的长柄刀刀叶类似于斧头,有的是刀与枪的组合,甚至一些刀的刀背带钩。欧洲人并没有把这些武器归为长柄刀,而是粗略地归为长柄武器,没有细分,有的长柄刀在它们看来是一种长柄斧,而长柄武器非常多,这一归类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参照中国武器分类模式,以长柄刀为例,将这些具体武器统摄到一个类别下,有助于从整体把握这些武器的共同特征。
1.战镰刀
战镰刀是一种简单的长柄刀(见图4-78),由农用工具镰刀改造而成,战镰刀的改变只是将原来农用工具的短柄改为长柄,所以这种武器非常廉价,制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是一种步兵对付骑兵的武器。农用镰刀在需要时可迅速转为战斗武器,由于它是由镰刀这种农耕器具改造的,使战镰刀经常出现在农民起义中。战镰刀作为战争工具使用的时间跨度很长,据现有的记载,这种武器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17—18世纪时波兰人仍将这种武器作为农民武装起义的利器(见图4-79)。
图4-78 战镰刀样式
图4-79 将战镰刀作为武器使用的农民起义
图案素材:波兰第七空中飞行小队标志
波兰第七空中飞行小队是1919—1921年波兰与苏联战争中成立的波兰空中兵种,这支队伍的标志是用战镰刀交叉构图(见图4-80),足见战镰刀在波兰人心中的地位,这也说明了战镰刀在波兰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
图4-80 波兰第七空中飞行小队标志
2.长钩刀
长钩刀(见图4-81)是一种由农用工具(见图4-82)改造过来的武器,长钩刀在英格兰人中使用得非常普遍,仅次于英格兰的长弓。刀前端的尖钩如同鸟嘴,可“啄”伤敌人。由于长钩刀是由农用工具改造过来的,所以来自底层的民兵对这种武器使用得非常顺手。来自底层的民兵将原来农用工具的手柄改用长木杆,将刀刃前端的小弯钩延长,战斗时使用者可用弯钩钩倒敌人,再对敌人进行砍啄。早期是民兵、市民军,这些平日就将它当做农具使用的人常常使用,而后期则成为有充足训练经验的雇佣兵的专用武器。
图4-81 长钩刀
图4-82 农用工具
武器演变:长钩刀的演变
图4-83 戟形长钩刀
在长钩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功能同戟一样的刀(见图4-83)。最原始的长钩刀只是一块钩状刀片套在一根木棍上,后来在刀背上加上一根长刺钉,长钩刀被改成一种钩刀与枪的组合武器。之后又在刀背的中间加上凸刺,使长钩刀的刀背具备啄的功能。为增加更多的功能又在套管的两边加上凸刺,这两个凸刺起到格挡作用。部件增多必定会导致武器重量的增加,攻击方向与攻击性能的增多要求武器能更灵活地使用,因此为减轻整把刀的重量,将原来较宽的刀叶缩窄,缩窄后的刀叶砍的功能降低(见图4-84)。
图4-84 刀叶宽度缩窄
3.背刃刀
背刃刀(见图4-85)是指刀背有一段开刃的长柄刀,这种刀使用于12世纪—16世纪。刀叶的宽度由刀肩向刀尖呈弧线收缩,刀背的前段有开刃,刀肩处有一个半圆形缺口,缺口与刀刃形成一个钩尖,亦可用于钩伤敌方。刀叶的最末端是一段套管,木柄被插入套管中固定。这种刀的构造极其简单,刀叶较轻,使用起来比较灵活,但攻击力非常低,能够将对重装士兵造成的伤害极低。
图4-85 背刃刀样式
武器演变:背刃刀的演变与类型
图4-86 早期形态
图4-87 中期形态
背刃刀是由一种细短的切肉刀改变而来的,早期的背刃刀(见图4-86)叶片非常窄且长,背部的开刃特别长,刀肩平滑过渡到刀刃。中期背刃刀(见图4-87)的刀叶改宽,长度稍微缩短;刀肩改成由原来的平滑过渡改成平行的下巴状。晚期背刃刀(见图4-88)的刀叶进一步拓宽,刀肩向下弯曲,形成弯钩,改变的目的是使背刃刀带有钩的攻击性能,末期的背刃刀(见图4-89)弯曲的刀肩延伸得更长。
图4-88 晚期形态
图4-89 末期形态
4.仰首刀
仰首刀(见图4-90)是一种俄罗斯人使用的传统武器,中世纪晚期流行于莫斯科骑兵中,一直使用到17世纪。仰首刀是一种长柄刀,刀叶细窄,如同牙尖型的法尔西刀,有的刀背上有一个凸尖,刀背向后翘,刀尖后仰,刀刃呈弧形。刀叶的末段为一段套管,套管上留有孔,将木柄塞入套管,用钉子钉牢。
图4-90 仰首刀样式
武器使用:仰首刀与莫斯科骑兵
仰首刀是一种集刺、砍、钩于一体的长柄武器,武器轻巧,制作简单,可大量装备。中世纪时期许多斯拉夫民族的士兵都装备了这种武器,但能够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的还是骑士,最擅长在马背上使用仰首刀的骑兵莫过于莫斯科骑兵(见图4-91)。仰首刀在莫斯科骑兵的手中,如同一把长枪,叶片中的牙尖可冲刺伤害敌人,刀刃可通过长柄加大攻击力度砍杀敌方,刀背上的凸刺可在收回武器时钩住敌方。因武器重量较轻,所以可灵活挥动。长柄武器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不适于近距离搏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莫斯科骑兵还会装备一把长弯刀;为了能够远距离攻击敌方,会配置一套弓箭装备。
图4-91 佩仰首刀的莫斯科骑兵
5.宽刃刺刀
图4-92 无钩型
宽刃刺刀在中世纪时期是一种流行的武器,它的杀伤力令敌人感到恐惧,宽刃刺刀前端有一个尖锐的刀尖,因杀伤效果较好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很受欢迎,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被法兰克人看做是第一刺刀。刀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刀背无刺钩的(见图4-92),这种只可在两个方向攻击,前端的刺尖做得特别尖锐,攻击性能在于砍与刺;另一种是带有刺钩的(见图4-93),可三面攻击,刀叶比刺钩型的要窄一些。
图4-93 带钩型
图4-94 月形大刀样式
6.月形大刀
月形大刀(见图4-94)由一块刀刃装在木柄的末端构成,类似于中国的青龙偃月刀。通常情况下,刀叶大约有45cm长,刀柄有2m长,可见使用这种兵器需要很大的臂力才能灵活挥动。刀面呈弧形,像一轮弯月,刀背上有一个向刀尖凸出的尖刺,刀的顶端有的为笔直的尖刺,有弯钩状的尖刺。刀肩的两边总会设计尖刺或其他样式的部件,一是为了装饰,二是起到格挡作用。由于刀的重量较重,且需要双手使用,所以使用大刀的士兵被限制持盾作战。月形大刀的发展有3个时期:早期的(见图4-95)月形大刀,如同在背刃刀的刀背上加上凸刺与刺尖;中期的(见图4-96)月形大刀刀背的凸刺改得更大;晚期的(见图4-97)月形大刀刀叶轮廓有很大的变动,多出现于意大利地区,刀背后仰,形成一个鸟嘴状的啄尖,刀背上的凸刺更注重装饰作用。早期的实用性很强,后期与中期更多地用于游行与礼仪活动中。
图4-95 早期形态
图4-96 中期形态
图4-97 晚期形态
武器比较:月形大刀与中国的青龙偃月刀
月形大刀类似于中国的青龙偃月刀(见图4-98、图4-99),尤其是晚期的月形大刀。晚期的月形大刀与中国的青龙偃月刀差别就在于刀背上刀根两边的凸刺,中国青龙偃月刀的刀背为波浪形,而晚期的月形大刀的刀背平滑后仰;晚期的月形大刀刀叶根部两边带凸刺,而中国的青龙偃月刀没有。
图4-98 青龙偃月刀的整体形态
图4-99 青龙偃月刀刀头的形态
7.细腰刀
细腰刀(见图4-100)是一种使用于11世纪—14世纪的长杆武器。它的设计由一块弯曲的刀叶安放于一个2m长的木棍的顶端。刀叶的轮廓是中间细、两端宽。在叶片右边凹陷最低的地方倚靠着一根月形刺,刀尖为犬牙形。
图4-100 细腰刀样式
武器辨识:晚期的月形大刀与细腰刀
晚期的月形大刀与细腰刀十分相似,刀叶与刀柄的连接方式也相同,但刀叶的区别很大。细腰刀的刀尖为犬牙形,适用于刺;晚期的月形大刀的刀尖为鸟嘴形,适用于啄;细腰刀的叶片中间细,两头大,而晚期的月形大刀的刀叶从根部扩大。
8.翘须刀
翘须刀是指一种刀叶下边留出一根长弯刺的长柄刀,翘须刀的一个套管设在刀背的底部,另一个套管设在刀背中间偏下一点的位置。刀叶底部的刀刃与刀背会合,形成一个刺尖如同上翘的胡须,刺尖的下边缘设一个细小的凸刺。各种翘须刀的刀叶形状差别不大,但刀柄上装配的部件有很大不同,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刺枪型(见图4-101),另一种是弯钩型(见图4-102)。刺枪型的刀柄前端有一个刺尖,侧面带有凸刺;弯钩型前端装有一根向右倾斜的长钩。
图4-101 刺枪型
图4-102 弯钩型
武器辨识:翘须刀与福夏尔刀
翘须刀与细腰刀的刀叶相似,刀柄与刀叶的安装方式有很大不同。翘须刀的刀柄装在刀背的套管上,而细腰刀的刀柄装在刀叶的底部。翘须刀叶片的刀肩处带有胡须一样的啄刺,而细腰刀则没有。
9.船形刀
船形刀起源于苏格兰,是苏格兰人最喜欢使用的一种长柄刀。木柄大约有1.5m长,重大约3kg。整块刀叶如同一艘船的一半,刀叶分成两段看待(见图4-103)。第一段是刀尖段,刀刃与刀背后仰式地逐渐收缩变窄,形成一个往后翘的刀尖,样式如同船头。第二段为刀尖后段,刀背与刀刃较为平直,这段轮廓为矩形,就像一半船身。船形刀有刺尖型(见图4-103)与卷尖型(见图4-104),刺尖型的刀尖向前延伸得较长,后仰的幅度小,攻击性能偏于刺,而圈形刀尖的攻击性能在于啄与钩。船形刀的刀背有两个套管木柄插入套管内用钉子固定,有的顶端套管上装有一个钩子(见图4-105),用来将骑士钩下马,也可用于爬墙或是用来钩住枝干。
图4-103 刺尖型
图4-104 卷尖型
图4-105 带钩型
武器辨识:翘须刀与船形刀
翘须刀的形状与船形刀的形状十分相像,但翘须刀的刀片下尖端往外翘出,刀背顶端有一段缺口,刀尖的形成方式与后仰式的船形刀也有所不同,刀柄的安装方式与船形刀相同。
10.月形砍刀
月形砍刀(见图4-106)是一种使用于欧洲东北部及土耳其等近东地区的长杆武器(见图4-107),使用记录早至公元1200年,晚至公元1600年,流行于中世纪晚期。在火器得到推广的时候这种武器仍在使用,一些东欧地区的火枪手一般会装备3种武器(图4-108):一种是火枪,用于远程攻击;一种是月形砍刀,用于近距离攻击;一种是弯叶刀,用于近身攻击。月牙砍刀与其余的长杆武器一样,来源于农民使用的农业工具或打猎武器,是长杆武器的早期形态。形态介于长杆斧与切肉刀之间,所以有的欧洲人将这种武器划分到斧头中。叶片是一块细长的弧形金属片,像一轮弯月。刀的两尖端向刀背内弯曲,刀背的中间有一个延伸出的套管,套管固定在木柄的前端。木柄并没有多长,有的末端还会装上一段圆锥套管,使木柄的末端同样可以用于攻击。由于木柄装在刀叶中间易向两端松动,所以将下端的刀尖固定在木棍上,加固刀柄与刀叶的连接。
图4-106 月形砍刀样式
图4-107 东欧地区持月形砍刀的士兵
图4-108 装配月形砍刀的火枪手
在月形砍刀的发展过程中,有3种形态是值得注意的,这3种形态表明了月形砍刀的发展趋向。早期的(见图4-109)刀叶细长,叶片后仰的幅度很大,上下端没有较大的区别。中期的(见图4-110)刀叶改宽,长度缩短,后仰的幅度降低,刀叶前端由早期的锥形刺改成刀背上带有凸刺,前端折断形成刀尖的形态。后期的(见图4-111)在前期的基础上延长前端刀尖,形成一段刺枪,刀背上的刺凸出得更加明显,改变目的是增加月牙砍刀刺的功能。
图4-109 早期的形态
图4-110 中期的形态
图4-111 晚期的形态
11.菱形砍刀
菱形砍刀(见图4-112)是一种13世纪出现于丹麦的长柄刀,在爱尔兰与苏格兰地区使用得较多。刀叶的轮廓形似于菱形,刀面泛出白光,如同水晶石。刀叶塑造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刀尖段,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刀背上有一个缺口,是用来卡住敌方的细小武器。第二部分如同人的下巴,形状与翘须刀有些相似,这部分的最下面有一根如同人的胡须一样的刺尖。刀叶的中间为凸出点,整把刀的杀伤力就集中在这个点上。刀柄的安装方式与月形砍刀相同。
图4-112 菱形砍刀样式
第5章 剑
剑作为一种利用刺与削的方式伤害生命体的武器,在冷兵器时代居重要地位,也是使用最多、最广泛,类型最繁多的一种锐器。
5.1 剑的结构
一把剑分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剑叶,另一部分是剑柄。剑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槽的(见图5-1),另一种是带脊的(见图5-2)。剑叶中的剑尖与剑刃作为攻击部位存在,而剑叶中的剑舌与剑肩(见图5-3)作为剑柄的安装部位存在。
图5-1 带槽剑的样式与结构
图5-2 带脊剑的样式
图5-3 剑叶
5.1.1 剑叶
剑叶是剑的主干部件,决定了剑的使用方式与杀伤力,其他的部件是围绕如何使用与携带剑叶而设计的。
剑是利用刺与削的方式伤害有生生命体的,刺的功能需要通过尖状物体来实现,剑叶中的剑尖即实现了这一功能;削需薄片物体来实现,剑叶中的剑刃实现了这一功能。剑的杀伤作用是以剑尖与剑刃为载体来实现的,因此剑尖与剑刃就是剑的核心部位,看一把剑的杀伤力就看剑尖的尖锐程度与剑刃的锋利程度。
刺与削的实现需要硬度高的材料承载,在人类认识的材料中曾选择过石头作为承载材料实现削与刺。石头虽能满足高硬度要求,但较重,且韧性极差,这一缺陷意味着在更能实现削与刺的材料出现时它必会被抛弃。金属相比石头兼具硬度与韧性且重量轻,所以金属材料成为制作剑叶的最佳材料,人类制作剑叶所使用的金属材料有铜、铁、钢(见图5-4、图5-5、图5-6)。
图5-4 青铜剑
图5-5 铁剑
图5-6 钢剑
剑叶形状
剑叶的形状是由人们对剑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决定的,不同的剑叶形状其功能不相同——薄的物体有利于削,尖的物体有利于刺。所以要求剑的功能偏于刺,剑刃必定较扁;要求剑的功能偏于刺,剑叶必定偏厚,剑尖尖锐。剑叶的形状可通过剑叶的横截面图了解(见图5-7)。
图5-7 常见剑叶的横截面图与实物图
5.1.2 剑柄
剑柄作为握剑装置,由3个部件构成,分别是护手,配重球和剑把。剑柄的样式极多(见图5-8),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剑,也很少有相同的剑柄。剑柄样式的塑造一方面受剑叶的影响,但造成样式多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风格爱好。
图5-8 各式剑柄
1.护手
护手是为防止手握住柄把的时候滑向剑刃而设计的,护手构造非常简单,从整体上看就是一根金属杆(见图5-9)。金属杆中间有孔,供剑舌套进。
图5-9 护手金属杆
有的护手的插口为两层,第一层用来卡住剑肩,第二层用来安插剑舌。护手套进剑叶的剑舌后用柄把抵住(见图5-10、图5-11),使护手牢固地套在剑肩上(见图5-12)。
图5-10 剑叶
图5-11 护手的组装
图5-12 完成样式
护手的结构虽然简单,但人们不同的风格爱好促使护手的形态繁多(见图5-13)。
图5-13 常见护手样式示意图与实物图
2.配重球
配重球是为了便于手挥动剑叶与防止用剑时剑把滑出手掌而加上的一种使重心偏移的部件,依照一定的招式,配重球同样可用于攻击对手。配重球的样式(见图4-14)极多,不同类型的配重球所起的作用有所偏向,各类配重球不可随意装配。配重球的匹配需根据人挥动剑时的顺手性与剑叶的属性相配合,只有这样整把剑才能适合挥动,从而发挥最佳的杀伤力。配重球的样式除受实用功能主导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美观度的影响,为了满足美观的需要,人们会刻上各类花样与纹饰。
图5-14 配重球样式
3.柄把
图5-15 木制柄把
柄把是剑柄的握手部分,能够起到连接剑叶与剑柄、固定护手、提供配重球的安插位置、平衡剑的重量的作用。中世纪柄把的制作材料通常为木材(见图5-15)、金属,在柄把制作材料上覆盖粗糙的皮革以适合手握与防止手被磨伤。木材柄把用剑舌钉进木柄中,而有的单纯用绳索将皮革以螺旋式勒紧在剑舌上(见图5-16、图5-17、图5-18)。
图5-16 布匹包裹柄把
图5-17 绳索缠绕柄把
图5-18 皮革缠绕柄把
5.1.3 剑鞘
剑鞘作为剑的携带装置,是每位剑士的必备器具。剑鞘一般由3部分构成:鞘套、鞘尖和鞘口(见图5-19)。历史上被选为制作鞘套的材料有皮革、木材、金属(见图5-20)。鞘尖与鞘口要求包裹的材料要硬,所以制作鞘尖与鞘口的材料一般用金属材料包裹。剑鞘的上面带有系带,与腰带相连组成佩挂装置(见图5-21)。
图5-19 剑鞘构成
图5-20 剑鞘材质
图5-21 佩挂装置
5.2 剑的分类
剑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单手剑与双手剑,按攻击性能可分为刺剑与砍剑,按剑叶的长短可分为长剑与短剑。从这3个方面分类有助于从剑的攻击性能、使用方式、剑叶长短了解与分析剑的属性。
5.2.1 按使用方式分类
单手与双手剑的识别关键在剑把,如果剑把只能容一只手握住必为单手剑,如果剑把特别长能容两个手掌或以上握住为双手剑。
1.单手剑
单手剑由于仅单手使用,所以剑柄短,剑把仅容一只手握住(见图5-22),所以剑的重量也不会很重,剑叶也不是很长(见图5-23)。轻短的单手剑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可迅速出击与防御,与盾牌配合可起到更佳的防御效果。因单手使用,因此剑所发挥的推力与挥动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单手剑的杀伤力相对于双手剑而言较低。由于骑士只适合单手使用武器,所以大多数骑士选择单手剑作为武器。
图5-22 单手剑柄样式
图5-23 单手剑形态
2.双手剑
双手剑是一种为可双手使用而设计的剑,设置双手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双手用剑时剑的杀伤力。双手剑的剑柄长(见图5-24),一般会在剑柄的柄把上设计两个握手槽,有的为了方便两只手同时作用于剑上,剑叶的剑柄处会留出一段不开刃。双手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可双手使用又可单手使用的,这种双手剑被称为准双手剑;另一种是必须双手使用,这种被称为真双手剑,准双手剑整体形态比真双手剑的形态要小很多。
双手剑的剑叶较长(见图5-25),需要较大的空间才适合发挥,使用起来没有单手剑那么灵活,所以近身搏斗的时候使用双手剑比较吃亏。长剑叶的制作是以冶炼技术的提高为前提的,如果制作剑叶的材质差,将会导致使用时剑叶折断,这是双手剑晚于单手剑出现的重要原因,因中世纪后期冶炼技术的大步提高,许多类型的双手剑陆续出现于欧洲社会中。
因需双手使用,使用双手剑的士兵不能持盾防御,只能在盔甲上加强防护,所以双手剑往往与重装盔甲相结合装备于士兵。在马上的士兵因需一手御马,所以双手使用武器受到限制,因此双手剑仅适用于步兵使用。
图5-24 双手剑类型
图5-25 双手剑形态
5.2.2 按攻击性能分类
刺剑、削剑与砍剑只是从剑的攻击性能的角度来讲,并不意味着这3种性能不能综合于一把剑上,中世纪欧洲的剑有许多将刺、削、砍功能有效综合于一体。
1.刺剑
刺剑是指以刺为主要攻击性能的一种剑,刺的实现需要较强的剑叶与剑尖,所以刺剑的剑叶非常坚硬,剑尖尖锐(见图5-26)。中世纪早期因制造剑叶的材质脆弱,所以剑叶硬度的提高不得不依靠加厚剑叶的厚度来实现,且不能将剑叶做得很长,材质脆弱的剑叶做长会容易造成折断;中世纪后期制造剑叶的材质提高,才为刺剑剑叶延长奠定了材料基础,长刺剑因破甲需要才得以兴盛起来。
图5-26 刺剑样式
2.砍剑
砍剑是指以砍为主要攻击性能的一种剑,砍要求剑有足够的重量,才能有效发挥砍杀力。剑刃需宽厚且锋利,薄的剑刃会导致使用过程中易崩刃,钝的刀刃会导致杀伤力不足。
砍剑在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多见,因为要真正发挥砍的作用,需要靠刀实现。砍剑克制破坏防护装备的能力极为有限,对于链甲砍剑还能造成一点伤害,而对于板甲砍剑的杀伤力就大为降低,所以砍剑本身的弊端决定了它不可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砍剑的不足意味着此种剑适合对付轻装步兵。
5.2.3 按剑的长短分类
短剑与长剑是从剑叶的长度看,其中有的属砍剑,有的为刺剑,短刺剑就如同匕首。
1.短剑
短剑是剑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剑,短剑使用高手应算古罗马人,它们左手持盾,右手持剑进行搏杀。短剑在中世纪早期的时候使用非常多,后来的长剑是从短剑演变过来的。短剑的剑叶短且宽厚(见图5-27),主要以刺为主,非常适合于近身搏斗,因此被选为刺杀武器。制作短剑的材料要求不是很高,即使使用脆弱的材料,因短小宽厚也不易折断或崩刃。
图5-27 短剑样式
2.长剑
长剑是指剑叶较长的剑(见图5-28),长剑在攻击对手时具有攻击距离上的优势,但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使用起来没有短剑那么灵活。长剑的使用需要遵照一定的招式,不像使用短剑时那么随意,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使用者才能很好地发挥出长剑的杀伤力。制作长剑的材料要求坚韧,所以长剑只能在冶炼技术成熟以后才能制造出来用于战斗。
图5-28 长剑样式
5.3 代表性的剑
欧洲剑的制作方式继承了罗马人、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的制作方式。中世纪的人根据现实需要及仿造这3种制剑方式的基础上制作剑。
欧洲的剑起源于罗马短剑(见图5-29)、凯尔特细腰剑与维京剑,罗马军官喜欢用步兵持盾列队前进,士兵之间相隔很近,长武器不好发挥,所以他们选择短剑作为近距离刺杀武器(见图5-30)。凯尔特人制作的剑与罗马短剑的形态很相像,但剑叶比罗马,短剑要长出许多。大多数凯尔特剑的剑叶中间凹陷,使得剑叶显得腰身细小(见图5-31)。
图5-29 罗马短剑
图5-30 短剑刺杀
图5-31 凯尔特细腰剑
维京剑是维京时期常用的一种剑,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于当时的冶炼技术差,制作剑的材料脆弱,很容易折断,所以剑叶必须做得宽厚(见图5-32)。这种剑因维京人的扩张传至欧洲各地。虽然名为维京剑,但剑的风格与使用并不局限于维京人。维京剑对后来的剑影响较大的就是它的横杆护手,罗马短剑与凯尔特细腰剑的护手是一个罩子状的护手,而维京剑的护手是一根金属条,至维京剑后几乎所有剑的护手的制作都是按照维京剑的横杆护手构造的。
图5-32 维京剑
中世纪的剑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态稳定的剑,这些形态稳定的剑表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候、不同兵种使用的剑的特点。
5.3.1 三角剑
三角剑是一种意大利地区使用的剑,典型特征就是剑叶轮廓呈三角形,剑叶短且宽厚。三角剑的剑柄也比其他类型的剑的剑柄奇特,大多数柄把的中间凸出。
1.三角短剑
三角短剑是一种民用短剑,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流行于15世纪与16世纪早期。剑叶轮廓为等腰三角形,叶片宽短,叶片中间有一条以上剑脊,剑尖尖锐。护手为月形,剑柄的柄把为菱形,配重球为半圆饼状。
历史中的三角短剑有许多种类型,最早的大约出现于13世纪末期(见图5-33)。早期的三角剑总长大约有30cm,剑叶长19cm,最宽的地方大约有8cm,叶片最宽约有5.6cm,叶片的厚度约有0.8cm,总重有200g;叶片中间有一条剑脊,剑脊从中间将剑叶分成两半。中期的(见图5-34)剑叶比早期的增长了很多,剑脊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剑刃为箭头形,剑尖变得圆润。晚期的(见图5-35)叶片被分成3段,靠近护手的一段有3个凹槽,以下一段减一个凹槽。末期的(见图5-36)在晚期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凹槽,因这种类型三角剑的护手段像人的5个手指,所以也被称为五指剑。在这几种类型中,只有晚期与末期的才广泛地受到意大利北部民众的喜爱。
图5-33 早期型
图5-34 中期型
图5-35 晚期型
图5-36 末期型
2.三角长剑
三角长剑是相对于三角短剑而言的一种剑,是从三角短剑发展而来的。三角长剑的剑叶是按照晚期型的三角短剑改长的,剑叶中间有3条凹槽(见图5-37)。
图5-37 三角长剑样式
3.菱形三角剑
菱形三角剑(见图5-38)是一种产于意大利地区的单手剑,出现于中世纪末期,剑总长91cm,最宽处有21cm。剑叶的横截面为凹面菱形,中间带有剑脊。剑柄的剑把为木制,形状类型为菱形,护手为蝴蝶形。
图5-38 菱形三角剑样式
4.手半三角剑
手半三角剑(见图5-39)是一种准双手使用的三角剑,产生于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总长119cm,剑柄长9cm。剑柄配重球为钉帽状,护手为蜻蜓状。剑叶轮廓由菱形三角剑演变过来,中间带有剑脊,剑脊与配重球上的脊在一条线上。剑的形态细小,非常适合刺。
图5-39 手半三角剑
5.3.2 骑士剑
骑士剑是一种标准的骑士单手剑,吸收了维京剑的特征发展而来,通常使用在1000年—1350年,持续使用到16世纪,一般与普通盾牌或小圆盾配合使用。骑士剑全长大约84cm~96cm,剑叶长大约69cm~81cm,重约1.1kg。
骑士剑整体轻,是一种兼具砍与刺的多功能剑,是一种设计砍的作用大于刺的作用的一种单手剑,拥有良好的平衡性能。许多12—14世纪的剑叶大约在76cm~81cm变化。如同剑的演变规律,从12世纪晚期开始骑士剑剑叶的形态开始极端化,在设计上要么变得越来越宽短与尖锐,要么变得更长、更重。这反映了两种改变,骑士剑对付防护性能越来越强的护甲的方法,要么充分使剑叶重型化,透过护甲造成钝伤,要么使剑叶变尖穿过护甲造成刺伤。这两种剑叶形态的演变一种趋向于长剑(见图5-40),另一种趋向于意大利的三角剑(见图5-41)。图5-41)。
图5-40 趋向于长剑的骑士剑
图5-41 趋向于三角剑的骑士剑
5.3.3 阔剑
阔剑(见图5-42)是指一种剑叶宽厚的准双手剑,主要由骑士使用。剑总长在77到114cm间变动,重量在1.4到2.3kg间;剑叶宽厚,宽度在5到7cm间,剑叶向前逐渐微缩,剑尖呈椭圆形。从叶片的特点可知,它的主要攻击性能为砍。宽厚的叶片使得这种剑可与其他类型剑的对砍中而不崩刃。当双手握剑用力砍中向敌人时,可一次砍掉敌人的脑袋或肢体。从阔剑的的护手样式看这种剑带有苏格兰风格,最早的阔剑在6世纪的时候就已出现,流行于11世纪,之后在15世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图5-42 阔剑样式
影视素材:《亚瑟王》中的阔剑
《亚瑟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不列颠群岛上的领主与骑士相互争夺而发动战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亚瑟小时就在战争中与家人失散,被人当做干杂役的劳动工具。一天一位魔法师预言亚瑟将会成为英格兰的君主,亚瑟更是以拔出“石中剑”(见图5-43)的方式印证了自己将会成王(见图5-44)。
这把传说中的“石中剑”就是一种阔剑,剑面上刻有金字(见图5-45)“凡能从石台上拔出此剑者,而且生于英格兰,它便是英格兰全境的国王。”因为这把剑是印证未来王者的剑,所以也被称为“王者之剑”。
图5-43 石中剑
图5-44 亚瑟王与石中阔剑
图5-45 刻有金字的阔剑
5.3.4 英格兰宽刃剑
英格兰宽刃剑是14世纪前欧洲军队装备最多的一种剑。14世纪的时候,链甲广泛流行,彻底代替皮甲,链甲成为士兵主要的防护装备,英格兰宽刃剑不能对链甲造成较大伤害而逐渐被淘汰。
英格兰宽刃剑的形态简洁,整把剑的长度大约有90cm,剑叶厚重,剑叶从护手处向剑尖稍微扩宽,因此整把剑显得上段轻,剑尖段重,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剑尖段更适合砍。剑叶的横截面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平面六边形(见图5-46),另一种是偏扁菱形(见图5-47)。剑尖呈椭圆状,不适合刺。为了平衡剑两端的重量,一般会在配重球内注入铅。可见这种剑是一种攻击性能偏于砍的短剑,在链甲面前短砍剑既不能造成较大的钝伤,也不能造成多大刺伤,因此这种剑才会被彻底抛弃。
图5-46 剑叶横截面为平面六边形的英格兰宽刃剑
图5-47 剑叶横截面为偏扁菱形的英格兰宽刃剑
5.3.5 长剑
长剑确实是因为其剑身较长而得名,但不是一切看起来长的剑都能称之为长剑。这里的长剑需要与剑的分类中的长剑相区别,分类中的长剑指的是一个抽象的类别概念,而这里的长剑是指剑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种形态,为一种具体的剑。
长剑使用于公元1350—1550年,有单手与双手两种类型,双手长剑中又分准双手长剑与真双手长剑(见图5-48)。中双手型剑柄比单手型长出1/3,柄头没有其他装饰物,只有一个配重球,重1.1kg~1.8kg,总长100cm~130cm,剑身长90cm~110cm,剑身薄窄,整把剑较轻。剑变长有利于攻击与防护,但变长的前提是不因剑叶变长导致剑叶本身易断,这就要求制作长剑材料的硬度要有所提高,如果硬度达不到或就易造成剑叶弯曲或折断。
图5-48 长剑类型
武器演变:长剑的演变
长剑在整个中世纪经过许多种变化。第一种是出现在13世纪的长剑(见图5-49),它的主要作用是削。
第二种长剑(见图5-50),剑叶从剑柄处向剑尖逐渐缩窄,剑的重心向剑柄方向上移,重心上移有利于挥动剑叶,这种长剑出现于13世纪并一直持续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第三种长剑(见图5-51)出现在1350年左右,人们很容易注意到剑的变化,剑叶的缩窄幅度加大,剑叶呈三角形,可明显看出这种长剑的功能在于刺。这种变化是14世纪护甲的发展导致的,护甲的加强使得剑削的能力减弱,剑的发展不得不集中在刺上,以刺的方式攻进护甲的关节部位与空隙处。
第四种长剑(见图5-52)有重大的转变,整个剑叶的形状被改变,原来带有凹槽的剑身变成了中间突起向剑刃两边递减的剑叶。这种改变更加强化了剑刺的功能,中间突起的菱形剑叶使得剑叶更加坚硬,而且更有利于推刺。这种长剑开始流行于14世纪,并在15世纪的时候成为长剑的主导形式。
第五种长剑(见图5-53)第一次出现是在15世纪,是长剑发展的最后一种形式,这种长剑的突出变化在于剑叶的剑舌处,剑舌没有完全被手柄包裹,握剑时食指可压在护手上更好地控制剑的推刺方向,这种设计提高了推刺的准确率。
由以上分析可见长剑的演变趋向于刺,其改变总是围绕如何提高剑刺的功能而进行的。
图5-49 第一种长剑
图5-50 第二种长剑
图5-51 第三种长剑
图5-52 第四种长剑
图5-53 第五种长剑
5.3.6 苏格兰斩剑
苏格兰斩剑(见图5-54)又称苏格兰巨剑,是一种由苏格兰双手长剑演变而来的剑。剑总长约有1.4m,叶片长1m左右,宽约5cm,厚度约为0.5cm。剑叶的轮廓多为直条形,剑面多为平面。有的稍微缩窄。晚期苏格兰斩剑(见图5-55)护手的两边多采用4个圆圈组合的花瓣样式装饰,许多威廉·华莱士的雕像所拿的剑也采用这种护手(见图5-56)。配重球多为球体。
图5-54 带剑槽的苏格兰斩剑
图5-55 平行剑面苏格兰斩剑
图5-56 威廉·华莱士持剑雕像
历史遗物:威廉·华莱士之剑
威廉·华莱士使用的剑是一种早期的苏格兰斩剑,在苏格兰抵抗英格兰的斯特林与福尔克战役中,华莱士使用的都是这种剑。他使用的这把剑(见图5-57)后来被人们收藏,从这把剑来看,与晚期的苏格兰斩剑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晚期的护手为下压十字形,而华莱士使用的剑,护手末端向内弯曲,这在装饰风格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次,华莱士使用的这把剑,剑叶从护手处向剑尖微缩,但晚期的苏格兰斩剑整个剑叶没有缩窄。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人可能对这把剑感到眼熟(见图5-58),华莱士使用的剑与现实留下的剑除护手外大都相同。
图5-57 现存的华莱士剑
图5-58 《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剑
5.3.7 德国双手剑
德国双手剑(见图5-59)是双手剑中的典范,必须双手使用,只有双手持剑才能有力而灵活地挥剑攻击,这不像其他类型的双手剑既可双手使用,也可单手使用。德国双手剑重2kg~3.2kg,长达1.8m,剑把至少需要25cm长,是一种巨型剑。德国双手剑可以说是由中世纪晚期的长剑发展而来的,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时期与1494—1559意大利战争时期德国雇佣兵的标志。德国双手剑代表了始于14世纪剑规格不断增大这一走向的最终阶段。因整把剑过长,套入与拔出剑鞘不便因此没有配置剑鞘,而是单独背在肩上。在16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这种剑基本上不具有实用价值,但在一些仪式与重大会议中仍作为仪式用具使用。早期德国双手剑的形态比较简单,后期德国双手剑的形态有了很大的改变,护手下部分有一段很长的没有开刃的片段,没有有开刃的片段,没有开刃的片段末端的两侧各有一个犬牙状钩,这种钩被称为格挡钩,设计的目的防止格斗时敌方的剑滑落到护手处,护手前后各有一个边环。这种形态的德国双手剑叶长约1.4m,剑刃长约1m,剑柄长约0.4m。
图5-59 德国双手剑样式
武器历史:雇佣军的冲锋利器
双手剑(见图5-60)的剑叶特别长,因此持双手剑的士兵可以像使用矛那样使用双手剑,虽命名为德国双手剑,但德国双手剑起初并不是德国人打造的,这种剑的雏形源于瑞士人。在中世纪的欧洲,瑞士人大量被国外的人雇佣,瑞士人的双手剑也随之传入各国。在德国人那里瑞士人的双手剑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德国人凭借其精湛的工艺使他们制造的双手剑名扬欧洲,双手剑的名字也贴上了“德国”二字。
图5-60 德国雇佣军使用的双手剑
5.3.8 德国焰形双手剑
德国焰形双手剑(见图5-61)是德国双手剑基础上的改造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火焰状的剑刃,火焰状的剑刃如同一把锯齿,非常有利于割。
德国的焰形剑因其剑身像燃烧的火焰而得名,是14世纪—17世纪德意志法庭和宫廷权威的象征。焰形剑剑把设有两个握手槽,便于使用者双手着力,剑叶厚重像一把锯齿,锯齿边缘可发挥割的作用,这样可增加创伤面积;剑尖呈弯钩状,刺中敌人时具有倒钩的作用;由此可见这是一把集割与刺于一体的利剑,其杀伤力足以令无铠甲的敌人颤抖,强悍的威慑力是将其作为象征的原因。
图5-61 德国焰形双手剑样式
5.3.9 德国劈刺剑
德国劈刺剑(见图5-62)是一种于1375—1450年流行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单手剑,是一种介于骑士剑与大剑间的过渡型剑。
这种剑全长一般为105cm,重大约1.5kg,比起重达4kg的剑来说它算是轻的。剑叶为偏扁棱形,剑叶从剑肩向剑尖逐渐收缩,剑尖呈弧形收锋,剑叶长86cm,厚0.48cm,剑刃宽4.8cm。偏扁棱形剑叶与弧形剑尖十分有利于劈与刺,适当的重量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轻巧的造型极具美感,是其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类型的剑起初是为轻装步兵设计的,因其影响广泛而逐渐被骑士阶层接受,但这种武器对于重型的铠甲的破坏力不足。
德国劈刺剑很好地将劈与刺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在欧洲剑的演变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欧洲后期剑的改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5-62 德国劈刺剑样式
5.3.10 穿甲剑
穿甲剑(见图5-63)流行于14—15世纪,至今以轻巧与简洁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穿甲剑长90cm~100cm,剑身从剑柄处向剑尖逐渐锐减,剑面从中间凸起向两端降低,这样既保持了剑身的硬度,又减轻了剑身的重量,增加了剑的尖锐性。穿甲剑的整个剑身就如同一把锥子,使用者可用肩倚靠护手冲刺增加剑的穿刺力。穿甲剑是为了应对链甲而专门设计的,专于刺,完全不考虑砍与削的作用,环环相扣的链甲使得剑砍的杀伤力大为降低,链甲的致命弱点就是留有缝隙,因此尖锐的武器成为了链甲的克星。
图5-63 穿甲剑样式
历史遗物:德国穿甲剑
这把穿甲剑大约出现在1580年,现存于德国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军械库(这个军械库现已改为一座大型的兵器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大量中世纪的武器),剑长127cm,剑身为十字形,铁制剑柄的扶手处装有一块对称的双鱼尾状铁片(见图5-64)。
图5-64 存于德国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军械库穿甲剑
5.3.11 杂剑
杂剑(见图5-65)是一种既可单手使用又可双手使用的长剑,集刺、砍、轻便于一体,杂剑吸收骑士的刺、斩剑的劈、阔剑便于挥动的特点,为一种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剑,堪称剑中的完美者,因其杂揉的特性,欧洲人将之称为杂剑。杂剑的剑尖非常尖锐;剑身长、窄、厚、重,长大约在1m~1.2m,重2.3kg~3.6kg,剑身中间留有一条血槽,剑刃极其锋利;剑柄较长,可双手持握,长25~38cm。杂剑出现于15世纪,杂剑出现之前,剑刺与砍的功能总不能达到平衡,砍与刺合为一体要求铸造材料强硬,15世纪之前欧洲的冶炼水平较低,炼出来的坯料很难达到铸造一把集砍、刺于一体的剑。15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将中国与日本先进的冶炼技术带到欧洲,欧洲的冶炼水平才得以提高。先进的冶炼技术所制造的出来的坯料为集砍、刺于一体的剑提供了物质条件。杂剑凭借其自身的优点在中世纪的武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中世纪结束,冷兵器因火器而丧失战场价值,因此退出战场。
图5-65 杂剑样式
影视素材:《指环王》中的纳西尔圣剑
在电影《指环王》中,纳西尔圣剑(见图5-66)又称伊兰迪尔之剑,是由诺格罗德的铁匠塔尔查在第一纪元铸造的,剑身呈银白色,在光的照射下泛出银白亮光,剑刃非常锋利,剑尖尖锐,剑身凹槽与剑柄的配重球上刻有一段精灵语铭文,剑柄握手处用黑色皮革包裹。
纳西尔圣剑在《指环王》武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埃西铎用折断的纳西尔圣剑砍掉索伦的手指,索伦丢失至尊魔戒,肉体被破坏,力量丧失,灵魂逃亡。
图5-66 《指环王》中的纳西尔圣剑
5.3.12 护手刺剑
护手刺剑(见图5-67)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典型特征就是带有一个金属条围成的护手罩(见图5-68),因剑身细小也被称为细剑,是一种以刺为主要攻击性能的单手剑。剑总长约130cm,总重大约1kg,剑叶长约115cm。剑叶细窄,剑叶宽度从护手处往剑尖逐渐递减,剑尖尖锐,剑刃钝。15世纪的时候剑在战争中实用价值逐渐丧失,但剑所带有的高贵气质,仍受到上层人士的喜爱,他们将剑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护手刺剑因其轻盈优雅的姿态在美感方面受到人们的衷爱。
图5-67 护手剑样式
护手刺剑常用于决斗中,一旦刺中敌人极易造成重伤,所以在决斗中决斗者常会用左手握住敌人的剑,使其无法挥动,右手再重刺对方,有时能够造成致命一击。
图5-68 护手罩样式
5.3.13 细身剑
细身剑(见图5-69)是一种德国贵族使用的单手护卫剑,剑的形状十分优雅,不仅受到德国贵族男性护卫的喜爱,而且在一些女性护卫中也比较风靡。剑叶的横截面为菱形,剑柄装置中带有护手罩。
细身剑的形态与护手刺剑的形态十分相似,但细身剑的剑叶为菱形,而护手刺剑的剑叶多为中间带有凹槽的六边形,细身剑是一种砍与刺较为平衡的剑,而护手刺剑的主要作为刺。另外,细身剑的护手呈现出一种舞动的姿态,比护手刺剑更为优美。
图5-69 细身剑样式
5.3.14 正装剑
正装剑(见图5-70)是一种宫廷礼仪用剑,剑的横截面呈十字形,剑身的两面中间有一条棱,棱可以充当剑刃,由此正装剑有四边剑刃,这样有利于多方面利用剑伤害敌人。正装剑是穿甲剑的改造版,所以在许多方面与穿甲剑相似。正装剑流行于英国,英国将它作为决斗的常用武器。
正装剑虽作为礼仪与决斗用剑,但也是刺客的刺杀利器。在欧洲社会中,刺杀上层人士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绅士时时刻刻需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正装剑没有出现之前,绅士们经常佩戴的是细剑,细剑虽高贵,但刺杀敌人的威力太小,不足以一击致命,迫于威胁绅士们寻求一种新的防身武器。鉴于穿甲剑的威力,为满足上层人士对有效防身的需要,铸剑师将穿甲剑改为正装剑。
图5-70 正装剑样式
5.3.15 左手短剑
左手短剑(见图5-71)是一种中世纪晚期出现的格挡剑,专为击剑手设计。左右短剑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在击剑活动中过度追求轻巧的进攻导致防御力不足而设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铸剑师构想右手使用单手剑进攻,左手持剑防御(见图5-72)。但为了保证击剑活动的灵活性,左手所持的防御剑必须是短小、轻巧,且能有效挡住敌方的剑。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左手防御剑的整体长度设定在55cm左右,剑叶大约长43cm,剑叶做得细小,不要求有锋利的开刃,但剑尖要尖锐。两边剑刃的剑肩段改成锯齿(见图5-73),用来防止敌方的剑下滑。护手用一根长金属杆充当,长的金属杆能够增宽剑的格挡范围。护手的上方设一块面积较大的护手板,用于保护手。为了美化剑的样式,会在护手板上刻上图案。
图5-71 左手短剑样式
图5-72 右手持长剑进攻,左手持短剑防御进行决斗
图5-73 左手短剑样的塑造
第6章 枪
欧洲并没有枪与矛的区分,所以这里统一用枪指称一种纯粹以刺作为攻击方式的武器。自人类发现尖锐物体可刺伤有生生命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利用尖锐物体刺杀猎物的历程。古时人类将石头打磨成尖锐物体或是将木杆削成尖状用于捕杀猎物或战争,之后铜与铁的使用,制作刺器的材料得以变更,衍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金属枪类武器。
6.1 枪的结构
枪的两大部分为枪头与枪柄,枪头作为攻击部分,枪柄作为挥力与手握部分。
6.1.1 枪头
枪头作为枪的攻击部位,分别塑造成枪尖、枪刃、枪脊、套管4个部件,有的带枪钩(见图6-1)。枪脊是指枪中间凸出的一条,从套管处向枪尖逐渐变得窄小,呈圆锥状。设计枪脊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枪头的硬度防止枪头在攻击过程中发生弯曲的情况。枪刃是指枪叶边缘的开刃,可以发挥削的作用。枪面的形状有平行的,也有呈三角状的。枪头的样式有许多种(见图6-2),不同的枪头使用方式及攻击倾向都有所不同。
图6-1 枪头结构
图6-2 枪头形态
6.1.2 枪柄
枪柄大多数是将木做成圆形(见图6-3),有的为了使枪的后段也能发挥攻击作用,在枪柄的后端加上了一段刺钉。
图6-3 枪柄样式
6.2 枪的类型
欧洲的枪非常杂乱,枪的类型以枪头的形状为划分依据。
6.2.1 标枪
标枪原本是一种狩猎武器,后改为一种投掷武器。标枪总长约有1.8m,枪头为锥形。在弓箭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前,标枪是一种常用的远程攻击武器,但用标枪投掷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将标枪投掷敌方,敌方又可反投回来,这就相当于将武器送给敌方,且这种大量消耗武器的做法,造成了极大的成本问题。当弓得到广泛使用后,标枪就退为非常用远程投掷武器。
图6-4 罗马标枪
中世纪以前,罗马人将标枪作为士兵的标配武器,罗马人的标枪(见图6-4)枪头的形状为:枪头的枪尖为四棱锥形状,中段为一根长铁杆,后段的末端有一个圆球。
中世纪的标枪在诺曼人进攻英格兰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就有大量使用,当时双方使用的是一种特别短的棱锥形枪头(见图6-5)。
图6-5 诺曼人与英格兰人使用的标枪
6.2.2 蝙蝠枪
图6-6 双凸刺
蝙蝠枪是一种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枪,在意大利与法国非常受欢迎,作为武器一直使用到16世纪中叶,之后被作为礼仪用具使用。枪杆有1.8m~2.5m长,典型特征是枪头为三块金属片,中间叶片是一块三角枪叶片,两边的侧翼由荆棘枪两边的挡杆向上延长得来,以中间叶片为中心对称分布,整个枪头如同一块枫叶。两侧翼的下方带有凸刺,使整个枪的形状如同蝙蝠,所以欧洲人形象地称之为蝙蝠枪。在战斗中收回武器时三叶枪侧翼上的凸刺可发挥割的作用,所以有的侧翼增加了两个(见图6-6)或3个凸刺(见图6-7)。
图6-7 三凸刺
武器演变:蝙蝠枪的演变
蝙蝠枪是由一种枪头形状像3片树叶状的枪演变而来的,最初的枪头形状如同一棵刚发芽的树苗(见图6-8),两边的枝叶非常短。为了增加两边枝叶刺的功能延长成树枝状(见图6-9)。在树枝状枪头的基础上,将两边的枝叶改成上翘形,在枝叶的下方增加凸刺形成单凸刺状(见图6-10),发展到后面凸刺的数量增加形成了双凸刺形状(见图6-11)。
图6-8 树苗状
图6-9 树枝状
图6-10 单凸刺
图6-11 双凸刺
6.2.3 锥形枪
锥形枪是一种为骑士专门设计的枪,因此也称之为骑士枪,使用者一般为重装骑士(见图6-12)。锥形枪的设计发挥了骑士在马上攻击的优势,可以使马匹与攻击对象保持较长的距离。枪杆用一根粗大与硬脆的圆木条制成,大约有两米长。之所以用硬脆的木制作是因为带有弹性的木在攻击过程中易弯曲而导致枪的攻击力降低,且弯曲的木杆会产生弹力,反弹到使用者身上,造成使用者受到伤害;而要求制作的木材脆弱是因为冲锋中攻击敌人时会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如果枪杆不折断,反作用力将会作用于使用者身上,这样即使攻击到敌人也会给自身造成巨大伤害,所以锥形枪是一种一次性的武器。枪杆手握的地方装有一个很大的圆盘护手,护手的后段套有一节木锥,装上这节木锥的目的是使枪前后的重量平衡。
骑士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重型,一种是轻型。重型在3cm~3.6m,直径在3.8cm~5cm,重型骑士枪主要用于在单一的比武决斗中将敌人推下马。轻型在1.8m~3m,直径在2.5cm~3.8cm,这种骑士枪用于在马上投射敌人。
图6-12 骑士枪样式
武器使用:骑枪决斗
在许多欧洲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骑士手持一根粗大的枪,骑在马匹上冲锋对刺,看谁先击倒对方,刺到对方的骑枪一般会发出响声,骑枪折断(见图6-13)。
图6-13 骑士手持骑枪决斗片断
6.2.4 长钩枪
长钩枪是一种在农用工具弯刀的刀背上加上刺枪制成的武器,使用于公元1000年—1400年,主要流行于英格兰人间,有2m~2.5m长。长钩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刀背不带凸刺的(见图6-14),另一种是枪头多出3个凸刺的(见图6-15)。无凸刺型的只有前端一个刺枪与侧边的弯钩。凸刺型长钩枪的刀背上有一根三角形的尖刺,可用于钩倒与啄伤敌人,这种添加使得长钩枪能够从3个方向攻击且重量没有增加多少。还有的长钩枪在套管处增加一对刺尖,长钩枪啄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图6-14 无凸刺型
图6-15 凸刺型
武器使用:长钩枪决斗
长钩枪不仅在战斗中用于对付重甲骑士,在决斗中也使用得较多。长钩枪的弯钩可用于钩住敌人的颈部(见图6-16),给敌方造成致命伤害。全身板甲的缺陷就在于颈部易被攻击,这也是长钩枪能够使用到中世纪晚期的重要原因。
图6-16 长钩枪的使用
6.2.5 柳叶枪
柳叶枪是一种宽头枪,使用到15世纪,之后被改成三角枪。柳叶枪的枪头形似柳叶,枪头设计从中间凸出向两端降低,枪刃为中间凸出两边缩减,呈弧形。柳叶枪的枪头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如不仔细区分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第一种是下凸型(见图图6-17、图6-18),枪刃凸出的地方在接近套管处,从枪头的末端向枪尖缩窄,枪头边缘为直线形,这种多出现于大约公元1300—1400年。
图6-17 第一种柳叶枪示意图
图6-18 第一种柳叶枪实物图
第二种是第一种的改造,枪刃凸出处将枪头中间稍微移动(见图6-19、图6-20),呈一种由中间鼓起向两头递缩的形状,枪头边缘多为弧形,这种多出现于大约公元1200—1300年。之所以将凸出处向后移,可能是为了提高前端的坚硬程度,以此提高枪的攻击性能。
图6-19 第二种柳叶枪示意图
图6-20 第二种柳叶枪实物图
6.2.6 三角枪
三角枪是由柳叶枪演变而来的,枪头轮廓为三角形。第二种柳叶枪是由第一种凸出处向后移动演变过来的,这种演变趋向最终导致枪头凸出处移至最末端,并且边缘由弧形变成直线形,三角枪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形成的。三角枪的枪肩向下倾斜,在后期的改变中出现了平行的枪肩。三角枪的枪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宽短的三角枪头(见图6-21),另一种是窄长的三角枪头(见图6-22)。
图6-21 宽短三角枪
图6-22 窄长三角枪
6.2.7 长颈枪
长颈枪是指一种枪头中间细小、两端大的枪(见图6-23),如同细长脖子。枪头叶片的形态有许多种,多以长柳叶形居多。
武器区别:长颈枪与柳叶枪
图6-23 长颈枪样式
长颈枪的枪头叶片拉得很长,叶片较窄,叶片的下端有一段很长的套管,形状如同细细的脖子。柳叶枪的叶片比较短,轮廓线显得圆滑。
6.2.8 长枪
长枪是一种步兵广泛使用的长杆武器(见图6-24),有3m~7.5m长,2.5kg~6kg重,不能像其他武器一样可用于投射,长枪只能双手使用。从中世纪早期直到18世纪,长枪常用于欧洲战场上,尤其是在瑞士雇佣军中使用得最为频繁,他们将长枪作为主要武器,并以长枪士兵为基本单位组成长枪方阵。
图6-24 长枪样式
长枪是一种为步兵远距离攻击而设计的武器,但在东欧地区的骑士也使用长枪(见图6-25)。长枪的设计是为士兵在阵列中攻击而设计的,因为在阵列中士兵之间的距离非常小,排列特别密集,后排的士兵很难攻击到敌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将武器延长,使每个士兵的武器都能攻击到敌人。当战斗距离拉近的时候,长枪的使用非常不便甚至不能攻击敌人,所以长枪士兵会携带几把短武器用于近身搏斗。
长枪对付骑士极为有用,中世纪晚期因为长枪被军队大量装备,导致骑士的优势丧失殆尽,再加上火器的使用使骑士阶层彻底没落。
图6-25 持长枪的士兵
武器代表:苏格兰长枪兵
在抵御英格兰统治者入侵苏格兰的战争中,苏格兰的长枪兵,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苏格兰长矛兵的阵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围成方阵式抵御冲击(见图6-26);另一种是士兵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圈又一圈的纵深环,斜举手中长矛,面对四周。防御姿态为第一排下蹲,枪柄的后端斜支于地面上,后面各排平拿长矛。在1279年中的斯特林桥战役中,苏格兰军队以长矛阵使英格兰重骑兵损失惨重。
图6-26 长枪方阵
6.2.9 牛角枪
牛角枪(见图6-27)由荆棘枪发展而来,枪杆一般有1.8m长,枪头由三岔构成,中间是一根很长的锥子,一般不会开刃,所以牛角枪完全没有削的功能,两边从套管处向前弯曲延伸,形似牛角,因此被欧洲人称为牛角枪。从牛角枪的构成看,这种枪较轻,使用起来很灵活,对付轻装步兵很有用,但面对装备良好的重甲步兵则难以应付。牛角枪两边的部件可发挥很好的格挡作用,并且能够叉住敌人的武器,致使敌方的武器从手中滑落。
图6-27 牛角枪样式
武器样式:折叠式牛角枪
牛角枪中有一款特殊的类型,枪头是可折叠的(见图6-28),这种牛角枪流行于意大利。为了便于携带牛角枪,意大利人将枪头做成折叠式,折叠后的牛角枪的长度与单手剑的长度差不多,使用者可将这种武器随身携带。
图6-28 意大利折叠式牛角枪
6.2.10 雁形枪
雁形枪是一种步兵使用的长杆武器,起源于西欧的科西嘉岛,因此欧洲人将其称为科西嘉枪。典型的大约有1.8m长,重量较轻。雁形枪与牛角枪相似,不过雁形枪的两侧翼如同雁的翅膀向下弯曲,就像正在展开翅膀飞行的大雁,侧翼的末端为尖状,可以从侧面啄刺敌人;而牛角枪是向上弯曲的,且雁形枪的侧翼没有紧靠枪肩,与枪刃还有一段距离。雁形枪的枪刃有的为三角枪头(见图6-29),有的是一根铁针(见图6-30)。两边侧翼可以发挥格挡、钩、啄的作用,所以说雁形枪是一种集4种攻击功能于一体的枪。这种武器显然对付轻装步兵极为有效,对重甲骑兵与步兵则伤害不大。
图6-29 三角枪头
图6-30 刺针枪头
武器演变:雁形枪的演变
雁形枪与牛角枪一样都是来源于一种树苗状的枪(见图6-31),树苗状的枪可用于刺,但不能钩,为将两边的侧翼改成能够钩与啄的部件,将枝叶状的枪两边向下弯曲,形成一种长翅雁形枪(见图6-32)。之后将侧翼改成向上延伸再弯曲,侧翼的末端改成刺尖状,形成短翅型雁形枪(见图6-33),短翅型钩的功能降低,啄的功能增强。低,啄的功能增强。
图6-31 树苗状
图6-32 长翅型
图6-33 短翅型
6.2.11 剑头枪
剑头枪(见图6-34)是把剑叶安装在长柄上做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枪,为一种斯堪的纳维亚的长杆武器,使用于中世纪。它是由一块叶片安装于枪杆前端制成的,赋予它剑与长杆武器同样的好处。这些特点帮助使用者对抗步兵与骑兵两种敌人。武器的长度使它更容易去对付骑兵,同时叶片方便在近战中使用。在近距离中,像长枪那样相对着去使用是无效的,因为只有尖端能够被用于攻击,或者对骑士造成伤害更难。在对抗更重装备的敌人时,武器的长度同样能够起到作用,因此剑头枪的攻击能以武器的长度发挥处出更多的力量。
图6-34 剑头枪样式
6.2.12 锥头枪
锥头枪(见图6-35)是一种带重击攻击性能的短柄枪,原本由中世纪中欧佛兰德地区的民兵使用(见图6-36)。
锥头枪基本上是由一根木棍与一个四棱铁锥组合成的;枪杆的长度大约为1.5m,直径大约为10cm。枪杆末端小顶端大,重心落在前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枪头的杀伤力,以及使枪杆同样具有棍棒的打击功能。枪头(见图6-37)前端是一根短小的尖头金属棒,中间是一段套管供枪杆塞入,套管上开有小孔是为了加固枪头与枪杆的连接设计,枪头的末端形状像前端一样,末端的尖刺插入枪杆中连接十分牢固。锥头枪的构造决定了它既可以像棍棒那样敲打敌人,又可以用尖锥刺伤敌人。
图6-35 锥头枪样式
图6-36 佛兰德民兵手持锥头枪
图6-37 枪头样式
历史战役:法兰西对佛兰德的战役——锥头枪与骑士军
法兰西对佛兰德的战役发生于1297—1305年,是一场法兰西王室对佛兰德地方伯爵的战争,战争地点位于现今比利时西佛兰德省的一座城市——科尔特赖克。13世纪的晚期佛兰德地区是一个伯国,名义上归属法兰西王国统治,但实质上地方伯爵拥有极大的权力。佛兰德地区与英格兰隔海相望,位置较为接近,与英格兰的贸易关系很密切,尤其是在羊毛贸易方面。频繁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佛兰德地区的商业发展,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也因此兴起,地方伯爵的权益不断提高。1294年,法兰西王国与英格兰王国开战,佛兰德伯爵因贸易关系与英格兰王国联盟,战争持续到1300年,佛兰德伯爵向法兰西王室发出停战约定,法兰西王室提出停战的前提是王室重新统治佛兰德地区,一些地方领地由法兰西王室派人统治,佛兰德伯爵迫于威胁答应法兰西王室提出的停战要求。停战不久,王室派去的统治者在佛兰德征取高额赋税,当地居民极为不满,激起民愤,佛兰德地区的布鲁日市民向法兰西人发动屠杀,法兰西王室与佛兰德地区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再次爆发。
战争中,法兰西王室派出总兵力约为8000人,其中贵族骑士约2500名,骑士在整个军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佛兰德军队约有9000人,主要由工匠与农民组成,步兵数量居多,骑兵极少,主要武器为锥头枪。在这次战役中锥头枪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首先锥头的枪构造简单,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使用,这对普通的民兵来说极为有益;再者,锥头枪适用于近战,既可刺又可敲打(见图6-38),而战场是一块布满小溪与沟壑的田野,这对骑士冲锋造成了很大阻碍(见图6-39),法军骑士的战地优势丧失,步兵优势凸显出来,大量法军骑士被持锥头枪的佛兰德士兵杀死。锥头枪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它成为佛兰德人胜利与喜悦的象征。
图6-38 用锥头枪刺与敲打
图6-39 用锥头枪对付骑士
6.2.13 菱形枪
菱形枪(见图6-40)是指一种枪头的轮廓为菱形的枪,枪头特别厚,带有枪脊。菱形枪枪头较长,从俯视的角度看,枪头为四棱锥形。有的枪头中间细长,因此这些枪也可以划分到长颈枪中。菱形枪的枪头宽厚,较为坚硬,适合挑开那些较厚的板甲。
图6-40 菱形枪样式
6.2.14 荆棘枪
图6-41 直杆侧翼
荆棘枪是对三角枪的一种改造,在枪头的套管两侧增加了一对金属片,增加的目的可能是避免枪刺得太深入,如果刺进的部分过多,将很难拔出,占用使用者大量时间。荆棘枪长使用于公元1200—1400年间,在这200年间枪头不断有着细微的改变,最初两边增加的部件为两根金属条(见图6-41),之后金属条相接部分向下扩宽(见图6-42、图6-43、图6-44),这种改造可能是因为金属条的相接处容易裂开,从而最终将两侧的部件改成直角三角形(见图6-45)。
图6-42 扩宽侧翼
图6-43 扩宽侧翼
图6-44 扩宽侧翼
图6-45 三角侧翼
武器代表:德国荆棘枪
图6-46所示的是一种德国类型的荆棘枪枪头,大约在1425年制作出来。枪头是用钢制作的,外面再镶嵌黄铜,所以这支枪头保存到现在。这把枪常用于打猎中,所以枪头的塑形特别注重美观。枪头的外观极为精致,在众多遗留下来的荆棘枪中算形态最美的一支。
图6-46 德国荆棘枪样式
6.2.15 宽刃枪
宽刃枪(见图6-47)是一种在三角枪的两侧增加突刺而制成的枪,长达2.4m~2.7m,枪叶非常宽长,重量比一般枪要重几倍,枪头末端的两侧各有一个凸出的部分,对称分布。宽刃枪的枪杆比一般的枪杆的要求都要高很多,为防止折断,要求枪杆木头粗壮,或者是用金属材料制作。枪头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刺头,作为直刺部件;第二部分是枪肩两边的弯钩,用来招架刀刃武器。
图6-47 宽刃枪样式
武器改造:焰形宽刃枪
焰形宽刃枪(见图6-48)是将宽刃枪的枪刃改成波浪形状得来的,这种枪常见于法国地区。法国的一些贵族将这种武器当做礼仪器具使用。
图6-48 焰形宽刃枪样式
第7章 斧
斧原本只是一种生产与生活工具,并没有用到战争中。自人类意识到边刃可以破坏物件时起,出于分割他物的需要,人类也许在当时就萌发了创造斧的构想。人类社会利益的分裂,不同阶层的矛盾激发,致使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斧被当做战斗工具用于砍杀。
在中世纪的欧洲,斧是作为辅助装备使用的,同时还是重要的破甲武器。鉴于斧在生产与战斗中的巨大作用,它在人类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其也被当做一种礼器,一种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见图7-1)。
图7-1 古罗马标志法西斯
在当今时代,斧的作用大为降低,所用领域也在不断变窄,但其并没有完全退出人类社会,在某些领域仍有价值,例如,消防人员用斧破窗、破门(见图7-2),影视拍摄中当做表演道具,游戏中用做游戏元素(见图7-3),甚至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斧仍是一种重要的砍伐工具。
图7-2 消防用斧
图7-3 游戏元素
7.1 斧的结构
斧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斧头与斧柄,斧头的样式极多(见图7-4),而其不同的大小和类型取决于自己的相应功能。
图7-4 斧头样式
7.1.1 斧头
斧头是整把斧的攻击部件,中世纪的斧头由一块厚重的金属板制成。在石器时代,使用的材料为石头,人类所使用的创造工具亦是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因此当时的人只能将石头打磨成石斧(见图7-5),多用于捕杀猎物。到了金属器时期,木材被人们选为常用的建筑材料与能源材料后,铜斧(见图7-6)与铁斧(见图7-7)多用于砍伐木材。
图7-5 石斧
图7-6 铜斧
图7-7 铁斧
金属斧头(见图7-8)的厚度一般是从斧跟向斧刃递减,大多数斧刃成弧形,也有平行的斧刃,每把弧形斧刃的斧头都有一个凸点,凸点是平行攻击时最先接触敌人的部分,分布对称的斧头凸点在中心位置,其他非对称分布的斧头中心凸点多在斧头的上端。中世纪后期,人们为美化斧头,有些斧头的斧面上刻有纹饰。
图7-8 金属斧头形态结构
7.1.2 斧柄
斧柄作为斧的握手与挥动部分要求制作材料坚韧、耐腐,现在的斧头柄多是用合成材料做成的,而中世纪时期的斧柄是由带有弹性的硬木如胡桃木(见图7-9)或白蜡木(见图7-10)制成的。斧柄在用斧过程中充当的不只是握手手把,且还具有杠杆作用,手挥动的地方与斧头距离越长,斧头的杀伤力就越大,有些人为了增大砍击力度还将斧柄做成了弯曲状。
图7-9 胡桃木
图7-10 白蜡木
斧柄与斧头的连接方式有3种,分别为榫接、夹接与整体铸造,最常见的是榫接,榫接的方式是在铸造斧头时预留榫槽,将带弹性的硬木插入榫接口,然后用钉子加固(见图7-11)。
图7-11 斧柄与斧头的榫接
7.2 斧的分类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奇形怪状的斧头,有必要从斧头的斧形、斧刃与持握方面分类。按斧头拥有的斧刃可分为单刃斧与双刃斧,按斧头的使用方式可分为单手斧与双手斧。
7.2.1 单刃斧与双刃斧
单刃斧(见图7-12)是指只有一边斧刃的斧头。单刃斧不会很重,挥动起来很灵活,在中世纪时期这种斧使用得最多。
双刃斧(见图7-13)是指有两边斧刃的一种斧头,斧头较重,需要较大的力气才能挥动,所造成的杀伤力极大。因斧头重,所以双刃斧在设计时必须利用长杆来降低用斧时所需的挥动力。双刃斧的长斧柄在近身搏斗时很吃亏,使用者很难进行反手攻击。
图7-12 单刃斧样式
图7-13 双刃斧样式
7.2.2 单手斧与双手斧
单手斧是指只需单手即可挥动的一种斧,单手斧的使用灵活,斧柄不会很长,适合近身搏斗。使用单手斧的士兵一般会持盾,有的还会携带一把较轻的副武器(见图7-14)。双手斧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双手使用,这种被称为准双手斧;另一种是必须双手使用,这种被称为真双手斧。
图7-14 携带副武器的单手斧兵
7.3 常用斧类型
所有的战斗斧头都来源于生产中的伐木斧,在伐木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形态各异的战斗用斧。
7.3.1 手斧
手斧(见图7-15)是一切战斗用斧的源头,其他类型的斧头是在手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手斧既是古代生产工具,也是最早的一种近身战斗斧。手斧的使用方式为单手,使用灵活,短小,适用于近身搏斗,相比其他武器,手斧更能有力地砍破铠甲。手斧的手柄有一个典型的特征,手柄的前端向下弯曲,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合单手持斧发力。
图7-15 手斧样式
7.3.2 投掷斧
投掷斧(见图7-16)是中世纪步兵与骑士有时使用的一种远程攻击斧头,由手斧改造而成。为了投掷出去后能够旋转打击敌人,投掷斧的重量大多落在斧头上。投掷斧的使用如同打棒球一样,需经过专门练习才能投准,现在投掷斧已变成一项专门的体育活动。投掷斧是北欧人所喜欢的一种武器,在战斗中他们往往携带两把或以上投掷斧。北欧蛮族的第一波攻击往往使用投掷斧打击敌人,投掷斧可将敌人的盾牌击破,但也等于送给了敌人一把斧头,敌方也可仿照对方的方式将斧头反投回击。
图7-16 投掷斧样式
法兰西投掷斧
图7-17 法兰西投掷斧样式
法兰西投掷斧(见图7-17)是中世纪早期法兰克人使用的一种投掷斧,为投掷斧中经典的一款。斧面的下边缘呈半圆形,上边缘从斧头的柄孔处向斧刃方向稍微上拱,从斧刃靠前处边缘开始上扬至上斧尖,流线型的斧头边缘赋予了法兰西投掷斧十分优美的外表。
公元500—公元750年,它是墨洛温王朝一种具有特色的国家武器(见图7-18),甚至延续到了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尽管法兰西投掷斧与法兰克人有着关联,但法兰西投掷斧的使用并不仅限于法兰克人,它也被其他的日耳曼人使用,如盎格鲁—撒克逊,在英格兰就已发现了几例。
图7-18 现存于德国科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的法兰西投掷斧
7.3.3 月形斧
图7-19 月形斧样式
月形斧(见图7-19)是一种标准的战争用斧,斧头的形状如同月亮,上下对称,是一种双手武器。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这种斧头比较常用,之后许多类型的斧头都是在月形斧的基础上添加部件或做出改变,摩根圣经中就有对这种斧头的描绘(见图7-20)。
图7-20 摩根圣经中的月形斧
7.3.4 喇叭斧
喇叭斧是一种起源于北欧的战争用斧,斧头以斧跟为中心对称(见图7-21),斧头两边边缘延伸得非常均匀,斧刃宽,斧面从斧跟处向斧刃呈放射状拓宽,形状如同一个喇叭。喇叭斧在中世纪早期的时候被诺曼人广泛使用,贝叶挂毯就记载了诺曼人在黑斯廷斯战役中使用宽刃斧的情况(见图7-22),挂毯中的斧头宽刃斧与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历史博物馆的喇叭斧形态相同,可确定这把斧确为一种斧。挂毯中的宽刃斧斧柄非常长,斧总长与挂毯中最矮的人物相比稍短一些。
图7-21 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历史博物馆的喇叭斧
图7-22 贝叶挂毯中的宽刃斧
历史遗物:丹麦国家博物馆的喇叭斧
图7-23 礼仪用斧
以下两把斧头现存于丹麦国家博物馆,从形态上看属喇叭斧,由维京人制作与使用。图7-23所示斧头的斧面被挖空,只剩下边缘框,框内的斧刃一侧附加一个十字架,可见基督教对武器制作的影响,斧的上边缘为直线状,下边缘稍微弯曲,从这些特征看,这把斧头可能更多地用于宗教礼仪活动中。图7-24所示斧头的形状与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历史博物馆的喇叭斧大致相同,是一把战斗用斧。这两把斧的下边缘与上边缘相比都有弯曲幅度过大的特点,倾向于长须斧(见本章7.3.5)的特征,可能是向长须斧过渡的一种形态。
图7-24 战斗用斧
7.3.5 长须斧
长须斧的典型特征就是斧头的下斧尖部分如同人的胡须(见图7-25),因此人们将这种斧头命名为长须斧。长须斧的形态与投掷斧的形态相反,投掷斧的斧头是向上延长,而长须斧的斧头是向下延长。斧头下部分的延长,拉长了斧刃的攻击面积,但因延长的是较薄的斧刃,所以重量并未增加多少,延长部分形增加多少,延长部分形成一个钩,战斗时可用于钩到敌人。长须斧柄口的一侧有一个半月状的部件,同样可向后钩住敌人,向前刺伤敌人,这种细小的设计发挥了斧柄两侧的作用,使斧柄两侧都可以进行攻击,对于固定斧柄与平衡重心以便于挥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长须斧都有这样的设计。
长须斧的产生及使用与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人(指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范围内的一群人,主要为向北迁徙的日耳曼人)有很大的关系,现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就已发现许多长须斧。
图7-25 长须斧样式
武器样式:长须斧的形态
长须斧的典型特征为斧头的下部分向下延长,但延长的长度与弯曲的弧度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却有很大的差异。每种不同的形态在攻击性能与使用方式上都稍有不同,这些形态各异的长须斧体现了不同地区与时期的人的风格偏好。
有两种类型的长须斧,一种是带下斧尖的(见图7-26),另一种是斧头下端平直的(见图7-27)。端带斧尖与弯曲弧度大的长须斧的攻击偏向对敌人啄与钩;而下端平直弯曲、弧度较小的长须斧斧刃厚,攻击性能偏向于砍。
图7-26 带下斧尖的长须斧
图7-27 斧头下端平直的长须斧
7.3.6 翘斧
翘斧(见图7-28)是维京时代的一种斧头,这种斧与长须斧有些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长须斧是下斧尖向下延长,而翘斧是上斧尖向上延长;翘斧斧面的上边缘呈抛物线状,下边缘没有什么弯曲的弧度,较为平直,这些特点恰好与长须斧相反。这种斧头重量轻,斧柄为短柄,使用起来顺手,近身肉搏时可快速攻击。因为其重量轻,所以发挥出来的杀伤力不大,适合对付轻装士兵,对重型铠甲破坏力有些不足。
图7-28 翘斧样式
历史遗物:纹饰翘斧
现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的翘斧(见图7-29)斧面刻有纹饰,纹饰上的图案为藤蔓相互缠绕,斧头的形态非常优雅瑰丽。斧头主要由铁制成,镶有银,如果没有腐蚀,斧面看起来应该特别漂亮。这把斧头是丹麦马门地区一个富豪的陪葬品,斧面上的纹饰(见图7-30)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一种迸发向上的生命力;斧跟的交叉图案与漩涡图案具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意义。
图7-29 藏于丹麦国家博物馆的翘斧
图7-30 翘斧的三面纹饰
7.3.7 稚尾斧
图7-31 稚尾斧样式
稚尾斧是一种右侧部件为一个稚尾状刺钉的斧头(见图7-31、图7-32),重量在0.5kg~3kg,长度至少为30cm,最长不超过1.5m。稚尾斧短小轻巧,适合单手使用。
图7-32 稚尾斧斧头
武器样式:稚尾斧的形态
稚尾斧的样式有许多种,这些样式的差别主要在斧片,稚尾的样式没什么很大的不同。稚尾斧的样式表明了这种斧头是由一些单叶片斧头加上稚尾改造而来的。常见的稚尾斧斧片有喇叭形、长须形、月形、翘形(见图7-33、图7-34、图7-35、图7-36)。
图7-33 喇叭形稚尾斧
图7-34 长须稚尾斧
图7-35 月形稚尾
图7-36 翘形稚尾斧
7.3.8 枪斧
枪斧是一种将枪与斧头相结合设计的斧头(见图7-37),为了发挥更大的刺杀作用,人们往往会想到枪的刺杀作用。鉴于枪的刺杀作用,欧洲人将枪装在斧头前面,弥补了斧不适于刺的缺陷。
图7-37 枪斧样式
7.3.9 鹰形双刃斧
鹰形双刃斧是一种巨型斧,制造的目的是发挥砍与劈的功能,这意味着鹰形双刃斧斧头大、重、厚,巨大的斧头对使用者的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挥动斧头所消耗的能量极多,所以鹰形双刃斧的特刃斧的特点是杀伤力大,不适合长时间作战,其使用相比其他类型的斧较为不便。鹰形双刃斧的斧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须状的斧片(见图7-38),另一种是月形斧片(见图7-39)。因鹰形双刃斧的弊端,士兵往往会携带第二武器,在无力挥动巨斧时灵活使用。使用巨斧的高手是北欧的维京人与哥特人。
图7-38 长须斧片
图7-39 月形斧片
7.3.10 蝶形双刃斧
蝶形双刃斧是双刃斧中最常见、最标准的一种形态(见图7-40),两块喇叭状的叶片组合如同一个蝴蝶结,使用于苏格兰地区。
图7-40 蝶形双刃斧样式
7.3.11 刺枪双刃斧
刺枪双刃斧实质上是枪与斧相结合的一种武器(见图7-41)。为了能够让蝶形双刃斧在战斗中发挥刺的作用,欧洲人在双刃斧的斧柄上装上了一个刺枪。
图7-41 刺枪双刃斧样式
7.3.12 镐头斧
镐头斧是一种形态特殊的轻型斧(见图7-42),原本为一种松土工具,被欧洲的一些农民将这种农用工具引入了战争中。这种斧头使用起来非常轻盈,但攻击力很低,所以使用范围仅限于农民中,在农民起义中出现得较多。
图7-42 镐头斧样式
7.3.13 牧羊斧
牧羊斧是一种喀尔巴阡山地区的牧羊人使用的轻型斧(见图7-43),实际使用起来特别灵活。牧羊斧的斧头细小,斧柄有1m多长,斧柄的末端通常会装上金属套。在斯洛伐克、捷克、波兰、乌克兰和匈牙利这些国家中出现得较多,在这些国家中,牧羊斧有时候被当做手杖使用,在一些舞蹈活动中被当做道具。
图7-43 牧羊斧
第8章 锤
锤是一种利用重力破坏物体结构的重击武器。和斧一样,锤原本只是作为生产工具,用来敲砸物体,后来人们将锤的杀伤作用引入战争中,并发展出形态各异的战争用锤。制造的目的不同,设计出来的形态也必定相异,所以战争用锤虽来源于生产用锤,但它们之间的功能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具体形状也相差较大。中世纪常用的锤有榔头锤、刺棒锤、雉尾锤、凸缘锤、链枷、链锤、硬头锤和钉头锤。
8.1 榔头锤
榔头锤为一种单手锤,是所有锤类武器中组成最简单、重量最轻的一种,也是一种骑士常用(见图8-1)的近战锤,由木棍发展而来。锤头是一个形状特异的球状金属头。金属头的样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两种是常见的:一种是凸缘形金属头(见图8-2),如同一个细小的灯笼;另一种是锥刺形金属头(见图8-3),塑造成四棱锥形状。榔头锤使用起来非常灵活,特别是在近身搏斗的时候。使用这种武器的目的是通过敲击头盔的金属板给敌人的脑部造成震荡性的钝伤(见图8-2)。因单手使用,所以使用榔头锤的骑士一般会佩戴一块盾牌。
图8-1 骑士与榔头锤
图8-2 凸缘锤头
图8-3 四棱锥锤头
历史遗物:东罗马帝国的榔头锤锤头
榔头锤在东罗马帝国是重装骑士特别喜爱的一种武器。在重装骑士手中,这种武器可发挥致命性的伤害。在军事指挥官手中,充当指挥棒的作用。榔头锤不仅主要作为近程打击武器使用,还作为一种有效的投掷武器使用。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东罗马帝国用国用
榔头锤代替原来的罗马标枪作为投掷武器使用。因为以两种方式使用,为了不妨碍投掷,榔头锤不会做得很重。整把锤的长度在60cm~80cm,很少有超过1米的。锤柄为木制,为了平衡整把锤的重量,锤柄握手端大,前端小,目的是使其适合投掷。在东罗马帝国榔头锤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形态对称的锤头,现已在巴尔干地区发现许多。
方体四叶形(见图8-4)的锤头主要使用于公元11—12世纪。锤头的中间为一个长方柱,长方柱的中间留空供木柄塞入,长方柱四方的中间各铸有一块半凸透镜形的金属块,金属块在锤头中作为直接攻击敌人的部件。
图8-4 方体四叶
四角星状锤头(见图8-5)使用于公元9—15世纪,锤头最宽6cm,高3.5cm。锤头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间部分,为内陷扁形四角柱体,四角柱体的凹陷最低处偏于下端,使上方的三棱柱更加凸出,以适合攻击;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各方的中间各增加一块四棱锥金属块。四角星状锤头的尖头有12个,比起方体四叶形有更多方向攻击敌人。
图8-5 四角星状
齿轮轴状锤头(见图8-6)使用于公元14—15世纪,锤头的上段有5片开叶,叶片中间凸出,形状如同齿轮。锤头的下段为圆柱体,直径比上段小,使整个锤头呈现出阶梯状。
图8-6 齿轮轴状
螺旋瓣状的锤头(见图8-7)使用于公元9—14世纪,最宽处7cm,最高7.5cm。中间是一根空心圆柱,四周螺旋环绕5块叶片,俯视这种锤头如同花朵。
图8-7 螺旋瓣状
灯笼状锤头(见图8-8)使用于公元11—13世纪,有5.7cm高、7cm宽。菠萝状(见图8-9)是一种公元10—11世纪的锤头,有5.5cm宽、3.5cm高。
图8-8 灯笼状
图8-9 菠萝状
8.2 刺棒锤
刺棒锤是一种棍锤(见图8-10),也被称为狼牙棒。这种锤的构造就是在木棍的前端装上许多刺钉,有的是将刺钉环套在木棍上,有的刺棒头的前面装有一根刺钉。木棍呈放射状从末端向前端扩大,这样塑造的目的是增加锤头的重量。
图8-10 刺棒锤样式
8.3 稚尾锤
稚尾锤是一种中世纪晚期的战争用锤(见图8-11),形态与日常使用的锤相似,用于近距离搏斗,常作为骑士使用的破甲武器。稚尾锤的典型特征就是锤头右边有一条长尾巴,如同稚尾。稚尾锤的锤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稚尾,二是端头。不同形态的稚尾锤的稚尾形状大都差不多,端头的形状差异很大。稚尾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钩倒敌人的作用,并且可穿透链甲给敌人造成锐伤。因独特的外形与破坏力使得这种锤受到贵族阶层的喜爱,又因这种锤制作简单,不需要专门的使用训练,许多平民也可使用。这种锤常使用于东欧地区,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波兰地区的人,有些较短的稚尾锤也可作为投掷武器。
图8-11 稚尾锤构成
稚尾锤的具体形态极多,但依据它们的特征可归纳为3类,分别是短柄稚尾锤、刺枪稚尾锤、鸦嘴稚尾锤。
8.3.1 短柄稚尾锤
短柄稚尾锤是一种适合单手使用的骑士用锤,也是稚尾锤中最简单的一种,锤头的前端没有刺枪,流行于德语地区。总长一般在57cm左右,宽约6cm,重量大约有1kg,短小轻巧的构造非常适合骑士近战使用。各具体短柄稚尾锤间的差别并不大,主要不同在端头。最初的短柄稚尾锤的端头为圆柱形钝锤端(见图8-12),在后期的发展中圆柱形钝锤端变成方形(见图8-13),并有4个分叉,之后为了更好地利用分叉,将4个分叉改为齿状(见图8-14),有的短柄稚尾锤4个齿状分叉拉得更长(见图8-15)。
图8-12 圆端头
图8-13 方形端头
图8-14 方形端头分叉
图8-15 刺尖端头
8.3.2 刺枪稚尾锤
刺枪稚尾锤是一种组合性的长杆武器(见图8-16),在稚尾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刺枪,使稚尾锤成为可三方攻击的武器。中世纪晚期开始流行于瑞士。瑞士人在原来的短柄稚尾锤的最前端添加了一根刺钉,以弥补短柄稚尾锤前方不能攻击的局限。因该锤发明于瑞士的卢塞恩地区,欧洲人称之为卢塞恩锤,通常安装在一根大约两米长的圆形木柄上。
图8-16 刺枪稚尾锤的样式
武器使用:刺枪稚尾锤与骑士司法决斗
司法决斗在中世纪是一种常见的法律允许的决斗行为,其中使用刺枪稚尾锤进行决斗在骑士阶层中最为常见。骑士之所以使用刺枪稚尾锤进行决斗,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决斗一般会装备优良的板甲来防护,为了杀死对方,刺枪稚尾锤是有效的破甲与攻击缝隙处的武器,因此骑士决斗大都会选择这种武器(见图8-17)。
图8-17 骑士用刺枪稚尾锤进行司法决斗
8.3.3 鸦嘴稚尾锤
鸦嘴稚尾锤在短柄稚尾锤的前端添加了一根细小的刺尖(见图8-18),形态与刺枪稚尾锤十分相像,但锤柄的长度比刺枪稚尾锤短很多。
图8-18 鸦嘴稚尾锤样式
武器识别:鸦嘴稚尾锤与刺枪稚尾锤的区别
鸦嘴稚尾锤与刺枪稚尾锤的形态特别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刺尖的差别:鸦嘴稚尾锤的尖刺是一根细小的钉状金属(见图8-19),而刺枪稚尾锤的尖刺比鸦嘴稚尾锤的尖刺的要长且大很多(见图8-20)。
主要攻击部件的差别:鸦嘴稚尾锤的主要攻击部件为稚尾,而刺枪稚尾锤的主要攻击部件为刺枪。
图8-19 鸦嘴稚尾锤
图8-20 刺枪稚尾锤
8.4 钉球锤
钉是一种锤头带有钉状凸刺的武器(见图8-21)。为了增加锤的杀伤力,欧洲人专门在锤头加上了许多凸刺,尖锐的凸刺在猛力推击下可给敌人造成惨痛的伤害,每根凸刺就像一根大的钉子一样,使用者挥动武器一旦砸中敌人就如同刺钉钉进肉中,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图8-21 钉头锤样式
钉头锤第一次得到广泛的使用大约是在14纪初。在欧洲,用于战斗的钉头锤有两种不同的工艺质量:第一种(见图8-22)是专门为职业军人精心打造的钉头锤,锤头与锤柄为整体铸造,整把锤十分坚固且重,一般放在武器库中由专门的工匠看管;第二种(见图8-23)是民兵使用的钉头锤,做工粗糙,造型简单,是由木制锤柄与带钉锤头组合成的,这种钉头锤没有第一种那么牢固,木制锤柄易被敌人用刀剑砍断,或因压力过大而折断,锤头与锤柄相接处易松动,不能长久使用。
图8-22 第一种钉头锤
图8-23 第二种钉头锤
8.5 链锤
链锤是由链条连接锤头,通过手柄进行挥动的一种武器,链锤的锤头有多种类型,有球形的,也有柱形的。使用链锤需要较高的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链锤使用者首先挥动锤头旋转,然后再投击敌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旋转增大惯性。链锤的威力极大,当时的板甲致使许多武器的攻击失效,但链锤仍能对板甲士兵造成较大伤害,且为了增大杀伤力,锤头不断增大。增大的锤头对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身躯庞大、臂力大且经过长期训练的人才能自如地掌控链锤。
8.5.1 刺球型
刺球型链锤的锤头为一个圆形球体,球体上分布了刺钉(见图8-24)。锤柄较短,使用时是旋转挥动,一旦击中对方,刺钉将会刺进肉内,球形重锤会导致骨折。使用难度大,在中世纪的欧洲出现得较少。
图8-24 刺球型链锤样式
武器对比:刺球型链锤与中国流星锤
中国的流星锤常见的锤头形态有两种:第一种是灯笼形锤头(见图8-25),第二种是带刺球形锤头(见图8-26)。刺球流星锤锤头与刺球型链锤锤头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流星锤是由两个锤头与链条构成的,而刺球型链锤是由一个刺球、链条、把手构成的,因构造不同两者的使用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流星锤是挂在肩上用左、右手抓住链条各挥动一个锤头;刺球型链锤是通过手柄单手挥动或双手挥动。
图8-25 灯笼流星锤
图8-26 刺球流星锤
8.5.2 链枷
链枷源于一种用来打麦的农用工具(见图8-27)。从农民群体中征召而来的士兵,因链枷的杀伤力大,且使用熟练,而愿意将打麦的农用工具转为战斗用具。链枷可看做一种特殊的锤子,与刺球型链锤相似。链枷与刺球型链锤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链枷的手柄一般比锁链要长,主要挥动力量在手柄上,手柄通过锁链将力量传递到锤头上,锤头较小;而刺球型链锤的手柄一般短于锁链,挥动时力量集中在锤头上,锤头的体积较大;刺球型链锤只带有一个锤头,而链枷有一个、两个或3个锤头(见图8-28、图8-29、图8-30),一个锤头的链枷极易与链锤混淆,须仔细从各个角度对比区别。链枷的锤头除球体状外,还有一种圆柱体的锤头(见图8-31),圆柱体锤头更接近农用链枷。
图8-27 打麦工具
图8-28 单锤头链枷
图8-29 双锤头链枷
图8-30 三锤头链枷
图8-31 圆柱锤头链枷
历史战役:胡斯战争与链枷
胡斯战争爆发于1419—1434年,是一场捷克民族反罗马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许多农民参与了这场战争,农民装备的武器大多为链枷(见图8-32)。他们使用的链枷的锤头是一根粗壮的木棍,木棍上装有刺钉,如同一根刺棒锤。连接锤头与锤柄的链条非常短,锤柄为一个长木棍,木棍的前端装有刺钉,长木柄适合挥动锤头与远距离攻击。
图8-32 胡斯战争中的链枷
8.5.3 刺锥型
刺锥型链锤是一种大型的链锤,锤头为一个体积庞大的锥形金属头(见图8-33)。锤头塑造成3部分,顶部如同一颗钻石,中部最宽大,有上、下两层刺钉,两层刺钉的中间凹陷,上下对称的刺钉共有8对,底部是一个圆锥。刺球型链锤的锤柄与链枷的把手几乎相同,除柄把两端的刺头不同外。刺锥型链锤的使用需要臂力极大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灵活使用,因此这种链锤一般很少出现在战场上。
图8-33 刺锥型链锤样式
8.6 凸缘锤
凸缘锤在欧洲既是攻击装备,又是礼仪用具,被当做礼仪用具的时候在欧洲称之为权杖。中世纪的俄国军官佩带硬头锤,当做象征身份的权杖。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权杖,大都是一些寺庙的主持使用的权杖。凸缘锤的锤头中有许多与榔头锤的锤头相似,有的直接是将榔头锤的锤头放大移植于凸缘锤中。凸缘锤的锤头分成多块叶片,目的是为了减轻锤的重量,使锤可单手使用。中世纪后期面对厚重的板甲,锐器的优势丧失,开刃的锐器对付板甲极易造成崩刃与卷刃的情况,笨重的重击武器在攻击板甲方面的优势凸显出来。
凸缘锤有两大类型,一种是硬头凸缘锤,另一种是钉头凸缘锤。硬头凸缘锤是指锤头的叶片没有刺尖与开刃的一种凸缘锤,钉头凸缘锤的锤头叶片带有刺尖。
8.6.1 灯笼型
灯笼型凸缘锤是一种硬头凸缘锤(见图8-34),由6块叶片构成锤头,每块叶片为等腰三角形,是所有凸缘锤中构造最简单、重量最轻的一种。
图8-34 灯笼型凸缘锤样式
8.6.2 橄榄型
橄榄型凸缘锤是锤头如同橄榄球状的凸缘锤,由6块叶片构成。橄榄型凸缘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叶片无凸刺的(见图8-35),另一种叶片带有凸刺(见图8-36)。
图8-35 无刺型
图8-36 带刺型
图8-37 无刺枪型
8.6.3 滚筒型
滚筒型凸缘锤的锤头为硬头锤,是一种上大下小的圆柱形锤头,由8块叶片构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锤头前端无刺枪的(见图8-37),这种类型的锤柄非常短;另一种是锤头前端带刺枪的(见图8-38),这种类型的锤柄非常长,锤柄的末端还套上刺枪,适合用于马上与混战中。
图8-38 刺枪型
8.6.4 凸刺型
凸刺型凸缘锤(见图8-39)是一种哥特风格的钉头锤,锤头叶片两边为曲线边缘,如同腰部内陷的三角形,三角顶尖形成刺尖。锤头的叶片数量有两种,一种为8块(见图8-40),另一种为6块(见图8-41)。贵族阶层常将这种武器当做礼仪用具(见图8-42)使用,作为礼仪用具的凸刺锤制作得尤为精美。
图8-39 凸刺型凸缘锤样式
图8-40 8叶片
图8-41 6叶片
图8-42 作为礼仪用具的凸刺型凸缘锤
代表武器:德国凸刺型凸缘锤
以下这把棱条锤(见图8-43)是一种德国类型的锤,总长大约53cm,锤头的前端有一段很短的圆锥形枪头。
图8-43 德国凸刺型凸缘锤样式
8.6.5 雪梨型
雪梨型是一种意大利风格的凸缘锤(见图8-44),锤头的形态较为典雅。在东欧地区这种锤也常使用,尤其是在当时的俄国,多国的军官都将这种形状的凸缘锤当做是军事权利的象征,一些显赫的家族甚至将这种凸缘锤当做家族权杖(见图8-45)。
图8-44 雪梨型凸缘锤样式
图8-45 东欧贵族的家传权杖
8.6.6 鹰爪型
鹰爪型凸缘锤的锤头由六块鹰爪形的叶片构成(见图8-46),鹰爪状的叶片不仅可以装饰锤头而且还是可以勾住敌方的武器。
图8-46 鹰爪型凸缘锤样式
8.6.7 羽翼型
羽翼型凸缘锤起源于12世纪的基辅罗斯地区,后来广泛使用于整个欧洲。锤头由6块叶片构成,每块叶片中间凸出,两边下陷,如同箭支的羽翼(见图8-47)。
图8-47 羽翼型凸缘锤样式
8.6.8 柱形锤
柱形锤是锤头较重的重击锤,中世纪常见的柱形锤头有圆柱形与方柱形。
1.圆柱形锤
圆柱形锤在十字军东征中由英格兰人使用,锤柄短小,锤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带刺的(见图8-48),另一种是带刺的(见图8-49),带刺的圆柱锤在柱形木头或铁块的表面包裹刺钉。
图8-48 无刺型
图8-49 带刺型
2.方柱锤
方柱形锤的锤头多为长方体,锤头一般采用石头或铁制成(见图8-50、图8-51),是一种起源于维京人的巨锤,在维京人的心中象征着力量与威慑力。
图8-50 石制方柱锤
图8-51 铁制方柱锤
第9章 戟
单向攻击与单一性能的攻击武器在实际战斗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枪能向前刺,但左右两边及近距离攻击的时候不能应付。刀与斧能够向左砍,但面对右边的进攻需要反手反击,面对前方的进攻只能下劈反击,前方与右方的攻击降低了攻击速度,且实际战斗过程中仅靠单一的砍与刺并不能对现实情况做出有效攻击。这就要求一种多方向与多攻击性能的武器,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欧洲的戟与中国的戟在外形上虽然差不多,但组成部件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戟是枪与戈的组合(见图9-1、图9-2),制作戟的枪比较规范;欧洲的戟是枪与刀或斧的组合(见图9-3、图9-4),制作戟的枪有的就是一个根金属刺棒,刀的形态也变化多样。制作部件的不同意味着两者的攻击性能也有差异,中国戟的攻击性能主要为刺、割、啄,欧洲戟的攻击性能则侧重于砍与刺。
图9-1 中国戈
图9-2 中国戟
图9-3 欧洲刀戟
图9-4 欧洲斧戟
9.1 戟的样式
根据不同时期的武器需要,欧洲人不断依据现实变化改变戟的攻击性能与形态,使得戟这类武器的具体样式变得非常多。这些不同的样式(见图9-5),特别容易让人混淆,不同的形态体现了不同的攻击性能。
图9-5 欧洲戟的样式
9.2 戟的分类
欧洲戟的样式虽然很多,形态极为相似,但可根据它们组成部件的不同进行分类。戟的两大组成部分为戟头与戟柄,戟头是多种类型武器攻击部件的组合铸造而成的,自成一体。戟头塑造成3部分,分别是戟枪、戟右侧部件与戟左侧部件。戟左侧部件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戟刀与戟斧,按这两种类型可将戟分为刀枪戟与斧枪戟。
9.2.1 刀枪戟
刀枪戟是欧洲战争与礼仪活动中使用最多、形态最繁杂的一种戟,戟头由戟枪、戟刀和戟钩构成(见图9-6)。
图9-6 刀枪戟的组成
1.戟刀
戟刀是刀枪戟中的主要攻击部件,左边缘有开刃,能够发挥削的作用。早期的戟刀实用性较强,到了中世纪末期戟刀的实用性大为降低,中世纪末期戟刀的形态更注重于满足美感上的需要。戟刀的样式特别多,刀枪戟的形态之所以最繁杂,是因为戟刀的样式繁杂。
戟刀有4大样式(见图9-7),分别为熨斗形、月形、蝙蝠形和回旋形。这几种形态之间其实有着关联,在欧洲戟的发展进程中最初的戟刀叶片大多为宽叶直刃熨斗形,后来戟刀叶片的开刃边缘向内弯曲,宽度逐渐变窄,高度拉长,这也表明了这些形态的形成是有着继承性与规律性的,后一形态是通过改造前一形态而来的,而不是随意塑造出来的,戟刀总是朝着一种趋向改变。
图9-7 戟刀样式
2.戟枪
戟枪其实就是欧洲人将一些单一的枪稍加改造使其成为戟的刺杀部件形成的一种武器,戟枪的形态大多与第8章中讲到的那些枪相同,但有些戟枪就是一根长刺钉。戟枪按样式可分为圆锥枪、棱锥枪、三角枪、柳叶枪和宽刃枪。
3.戟钩
戟钩是为了能够利用戟右边的空间而设计的一种钩状部件。因增加的部件小,所以戟的总体重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攻击方位,又能不妨碍戟的灵活使用。戟钩的设计是为了专门对付骑士,可将在马匹上的骑士用戟钩拉下。戟钩是一种很好的啄伤部件,且有的戟钩可削。
欧洲戟钩的样式有许多种,但根据它们的形状特征可做个大致的分类。常见戟钩样式有弯钩状、牙钩状与三角形(见图9-8),每种类型中又有许多细微的差别。弯钩形的戟钩攻击性能偏于钩住敌人;而牙钩形的戟钩攻击敌人时如同犬牙一样咬住敌人,稍直一点的可像鸟嘴一样啄伤敌人;三角形与牙钩形戟钩的区别在于牙钩形的上下边缘弯曲,三角形的边缘为直线。
图9-8 刀枪戟戟钩样式
4.戟柄
戟柄用木棍充当,有1.5m~1.8m长,木棍的形状大多为矩形,做成矩形的目的是适合戟头的安装。戟头末端的四边各留有一块金属条,有的只有前后两块,金属条压在矩形木棍上,为了便于手握矩形木棍上设有开槽,将金属条嵌入槽内再用图钉钉紧(见图9-9)。这样的安装方式十分牢固,在长柄武器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连接方式。
图9-9 矩形手柄与安装方式
9.2.2 斧枪戟
斧枪戟(见图9-10),欧洲人称之为长杆斧,是因为它的构成是在斧头的基础上加上长杆做斧柄构成的,但仅用长杆斧这一名称只是标示了它的手柄特性,而实际上它的本质特性不在手柄上,所以用长杆斧这一名称不足以标示它的本质特性,也不足以区别于其他斧头武器。虽然它的一部分是由斧头做成的,但参照中国古代的武器系统分析其本质是戟,而不是斧,如果在这点上不区分开来,很容易与欧洲那些柄很长的斧头武器混为一谈。
图9-10 斧枪戟的组成方式与组成部件
1.戟斧
戟斧(见图9-11)中的一部分样式与第6章中斧的样式相同,大多数形状比普通斧奇特。戟斧在戟中需承担砍的作用,所以戟斧的斧刃边缘呈拱月形状,也有一部分的斧刃边缘为直线形,直线形的戟斧整体呈托盘形。为了防止砍击敌人时崩刃,要求戟斧叶片的厚度比戟刀叶片的厚度厚很多。
图9-11 戟斧样式
2.戟端
刀枪戟与斧枪戟的戟钩区别比较大,刀枪戟的戟钩为叶片状,而斧枪戟的戟钩比刀枪戟的戟钩厚很多,有的多是矩形穗头(见图9-12)。
图9-12 斧枪戟戟钩样式
武器辨识:斧枪戟与刀枪戟的区别
如不仔细观察斧枪戟与刀枪戟,特别容易将它们混淆,斧枪戟与刀枪戟的差别可以从武器的攻击性能、构成部件和形态特征角度分析。
设计斧枪戟的目的是将砍与刺结合应对重装士兵,戟的左侧部件斧在戟中承担砍的作用,而刀枪戟的左侧刀片在戟中发挥割与刺的作用,多用来对付护甲装备不是很精良的士兵。斧枪戟的斧叶多呈凸弧形,而刀枪戟的刀叶大多是向内弯曲,刀枪戟的刀叶适用于割伤敌人,不能过于用力砍,否则会造成崩刃。在戟钩方面刀枪戟与斧枪戟也有很大的区别,斧枪戟的戟钩多为柱形金属,而刀枪戟的戟钩则多为叶片钩状金属。戟斧与戟刀可以通过两种叶片的形状判断,戟斧叶片的左侧边缘大多向外凸出,中间形成一个最宽点,而戟刀叶片的外边缘大多向内弯曲,有一部分是直线形。另外,在戟枪方面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刀枪戟的戟枪多为叶片形枪,而斧枪戟戟枪的形状多为铁棒形。
9.3 戟的类型
欧洲戟的具体形状十分复杂多样,但在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样式的戟。这些形态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它们攻击性能有所偏重。要想将这些具体形态区分开来,必须从戟的3个攻击部件仔细分析。
斧枪戟的具体类型非常多,长杆顶端3个方位安装的部件都有很多种。为了仔细区分,可从位于顶端的枪头、位于左侧的斧头和位于右侧的钩3个角度分析。
9.3.1 钺形刀戟
钺形刀戟是欧洲戟的源头,戟刀厚长,如同中国的钺,其他类型的戟都是从钺形刀戟发展而来的。钺形刀戟是由带钩宽刃刺刀(见图9-13)改造过来的,带钩宽刃刺刀的构造方式与攻击性能与戟相同,但各个部件是组合而成的,且刀柄是套在套管上的。而钺形刀戟是将分离的部件融合成一个戟头,这是因为中世纪后期冶炼技术有了提高。钺形刀戟的演变经历了3个时期,3个时期的形态差别并不大,但这种差别表明了一种演变趋向,这种趋向可通过比较3个时期钺形刀戟的戟刀看出。早期的钺形刀戟(见图9-14)戟刀上下边缘走向对称,中期钺形刀戟(见图9-15)的戟刀上边缘往上翘出,下边缘形成的形状如同人的下巴,晚期的(见图9-16)刀叶变宽,上边缘向上翘出更多。这种改变其实是想让戟刀具备刺的功能,在后来发展出来的熨斗刀戟(见本章9.3.2)中可明显看出这种改变的目的。
图9-13 带钩宽刃刺刀
图9-14 早期钺形刀戟
图9-15 中期钺形刀戟
图9-16 晚期钺形刀戟
9.3.2 熨斗刀戟
图9-17 早期形态
熨斗刀戟是一种德国的重型刀枪戟,由钺形刀戟改变而来,两者的形态极为相似,流行于15世纪晚期,多使用于瑞士人与德国人之间,在所有的刀枪戟中是最偏于砍的一种戟。这种戟的总长约有210cm,戟头约长40cm,宽大约22cm,约有2kg重。熨斗刀戟的戟刀特别宽,轮廓为熨斗形;戟钩为直角三角形,早期戟刀的上、下边缘为直线形(见图9-17),中期的略微向内弯曲(见图9-18),晚期的改成向内凹曲的形状(见图9-19),这可能是考虑到将直线状改成内凹状可以更好地发挥边缘刺、钩、挡的作用。早期的戟枪是条状轮廓,中期与晚期的轮廓为三角形。早期形态的宽刃刀戟多出现于德国地区,而晚期多出现于瑞士地区。
图9-18 中期形态
图9-19 晚期形态
9.3.3 锯齿刀戟
锯齿刀戟(见图9-20)是一种以割为主要攻击性能的极端刀枪戟,戟枪轮廓为三角形,枪尖为三角状;枪的左边为斜边,边刃为波浪形;枪的右边为直边,垂直于戟钩,边刃为锯齿状(见图9-21)。戟刀轮廓为熨斗形(见图9-22),刀刃呈波浪形,刀刃的两端成刺尖,前端为三角刺尖,用于冲刺,后端为弯钩刺尖,用于啄。戟钩为翅膀形(见图9-23),钩背上有两个凸出的刺呈半圆形,戟钩的下方有一条带犬牙形的钩状边缘条,攻击收回时可割伤敌人。锯齿戟的戟头边缘几乎全部设计成锯齿或波浪形状,这种极端设计的目的是要将戟的割杀伤力发挥到极致。
与熨斗刀戟比较可发现,锯齿刀戟与熨斗刀戟戟头的整体轮廓相同(比对图9-20与图9-24、图9-25),这表明了锯齿刀戟实质上是将熨斗刀戟的边缘改成锯齿状制成的。
图9-20 锯齿刀戟
图9-21 戟枪
图9-22 戟刀
图9-23 戟钩
图9-24 熨斗刀戟
图9-25 熨斗刀戟带锯齿型
9.3.4 塔形刀戟
塔形刀戟是一种戟刀呈三角塔形的刀枪戟,塔形刀戟左边金属片的直边边缘有很窄的开刃(见图9-26),攻击时可削伤敌人,有的边缘稍微弯曲(见图9-27)。金属片朝左斜上方延伸,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用出击刺伤敌人,当敌人用武器进攻时亦可灵活格挡。戟头右边的钩有许多种样式,但大多是犬牙状的钩。塔形刀戟的戟枪大多塑造成四棱锥形状,对付非板甲类护甲特别有效。
图9-26 直刃塔形刀
图9-27 曲刃塔形刀
9.3.5 飞燕刀戟
飞燕刀戟是一种威尼斯类型的轻型刀枪戟(见图9-28),飞燕刀戟的戟枪为四棱锥形刺。戟刀的形状如同一只正要展开翅膀飞行的燕子,戟刀中间的三角刺如同燕子的头,两边如同展开的翅膀,刀背上有两个凸出部件,刀背的轮廓如同翅膀的骨架,戟钩同为翅膀形,所以飞燕刀戟的形态看起来具有一种跃动的感觉。
图9-28 飞燕刀戟样式
9.3.6 弯月刀戟
弯月刀戟是一种轻型戟(见图9-29),在所有的戟中是重量最轻的一种。弯月刀戟的戟刀如同一轮弯月,但这种不是凹月刀戟,从整体上看,整个轮廓更像蝙蝠。刀叶的中间大都会挖空,目的是减轻重量,便于灵活挥动,刀叶的左边缘开刃,与凹月刀戟戟刀刀刃不同,蝙蝠刀戟的戟刀中间不会增加部件。弯月刀戟的刀刃比起其他类型戟的刀刃更适合割伤敌人。戟刀的刀背都会设有一些装饰的物件,蝙蝠刀戟的戟钩有许多种,但大都与左边的叶片配合,使整把戟的布局显得协调。
图9-29 弯月刀戟样式
9.3.7 倚月刀戟
倚月刀戟是一种常使用于意大利北部的轻型刀枪戟(见图9-30),总长约有274cm,戟头约有100cm长,在所有的戟中算是戟头最长的一种,最宽处约36cm。这种戟最大的特点在于戟刀,戟刀的形状如同一轮弯月倚靠在戟枪上,弧形边缘有开刃,形如一把镰刀,戟刀的中间有一个花瓣状的部件,可抵挡敌方武器的在刀刃上的滑动,戟枪为一根细长的四棱锥形金属刺针。倚月刀戟的戟钩如同一根簪子,形态特别优美,最右端为一根四棱锥尖刺,可有力地啄伤敌人。戟钩的尖刺与戟刀的中间部件在同一条线上,使整个戟显出左右两边带刺尖的样式。
图9-30 倚月刀戟样式
9.3.8 蝴蝶刀戟
蝴蝶刀戟是一种重型戟(见图9-31),在所有类型的戟中蝴蝶刀戟最重。蝴蝶刀戟的戟刀特别宽厚,形状的塑造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如同飞舞的蝴蝶,戟刀边缘没有开刃,右侧有两个犬牙钩与戟枪相连形成两个圆环,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在中间牵引块的两侧增设两个支撑,以防止中间牵引块在长时间使用后断裂,且可以补充中间空缺,起到均衡视觉的作用。蝴蝶刀戟的戟钩与其他类型的戟相比尤为特殊,戟钩的中间延伸出一根很长且弯曲的金属条,戟钩上、下两个部件对称,如同一根扣钉。通过这些仔细的分析可发现这种戟无法使用到战斗中,对称性的构造只是纯粹满足视觉需要,且刀的边缘不开刃,这些只能说明这种戟不是战斗用具,而是一种纯粹的礼仪用具。
图9-31 蝴蝶刀戟样式
9.3.9 翘刃刀戟
翘刃刀戟是一种多出现于意大利北部的刀枪戟,戟的形态看起来特别轻巧(见图9-32),总长大约有166cm,戟头有66cm长。戟枪为三角枪,戟枪的中间带有脊,脊的两边下凹(见图9-33)。戟刀的刀刃往上翘出,刀背逐渐收窄成尖状(见图9-33),与右边的戟钩对比形成左往上翘右往下弯曲的姿态,刀背上有一根朝向戟枪的犬牙形的刺,加上此部件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与刀背形成半圆形,以卡住敌方武器的进攻。戟钩为翅膀形(见图9-34),上边缘带有一个很小的凸刺,在冲刺攻击中可用侧边直刺敌人。在戟头下方两侧设有两个钩(见图9-35),左侧的为朝手柄弯曲的钩,在收回戟时可钩住敌人,右侧为三角钩用于啄,这两个钩还可防止敌方武器继续向戟柄滑落伤到手。从翘刃刀戟的组成部件与组成方式看,这种戟是一种以刺为主的戟。
图9-32 整体形态
图9-33 戟刀
图9-34 戟钩
图9-35 下端戟钩
9.3.10 宽叶枪戟
图9-36 短宽叶枪
宽叶枪戟是一种以宽刃枪为戟枪做成的刀枪戟,常见于德国地区,宽叶戟枪是这种戟的典型特征,也是其判断依据。这种戟是在宽叶枪的下端两侧加上戟刀与戟钩构成的。戟枪的中间有一条脊(见图9-37),用来强化枪的强度。宽叶枪的形态有许多种,短的宽叶戟枪(见图9-36)的叶片一般比长的宽叶戟枪(见图9-38)宽出一些。宽叶枪戟的戟刀多以熨斗形戟刀居多,也有一些斧头形状的。戟钩没有固定的样式,常见的为犬牙钩。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宽叶枪(见图9-39),戟刀为斧形,戟钩为波形。
图9-37 三角宽叶枪
图9-38 长宽叶枪
图9-39 特殊型宽叶枪
9.3.11 柳叶枪戟
柳叶枪戟是一种轻型戟,在所有类型的戟中最为轻巧。柳叶枪戟脊头特别小,实质上是在柳叶枪(见图9-40)的基础上增添两侧部件构成的。柳叶枪戟的戟刀有回旋形(见图9-41)、荆棘形(见图9-42)和鸟嘴形(见图9-43)。鸟嘴形的戟刀从中间分成两个刺尖,上刺尖总是长于下刺尖。早期形态的开口比较小,发展到后面戟钩的开口逐渐增大,上、下两个刺尖的背上各设一个凸刺。戟钩为三角形或翅膀形,戟钩的背部卡有一个圆环,可能更多地是与左边的形成对称起到装饰作用。柳叶枪戟戟头的安装方式与大多数戟不同,且它的戟柄为圆木棍,而大多数戟的柄为矩形木棍。
图9-40 柳叶枪戟
图9-41 回旋戟刀
图9-42 荆棘戟刀
图9-43 鸟嘴状戟刀的变化
9.3.12 回旋刀戟
回旋刀戟是一种德国类型的刀枪戟,常使用于德国的萨克森地区。戟总长大约为238cm,在众多戟中算是一种长戟,戟头长约62cm,最宽处大约为30cm,重约2.5kg。
戟枪多为三角枪,戟枪的下端有一段以枪脊为中心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犬牙刺与三角刺夹一个半圆的对称造型(见图9-44)。
回旋刀戟的戟刀比较小,戟刀上方的刀刃与刀背形成向外收缩的翘尖,下方刀刃与刀背形成弯钩,空缺处呈缺口圆形,整个轮廓呈现出回旋状。回旋轮廓是其独特的特征,也是它与其他类型戟的区别所在。从战斗角度看,这种回旋状的戟刀根本不能发挥多大的攻击作用,更多地是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回旋刀戟的早期与中期戟钩轮廓为弯钩形(见图9-44、图9-45),晚期的戟钩改为犬牙形(见图9-46),且戟钩的下侧增加了一个与上侧对称的弯钩。将早期形态与晚期形态对比可发现,晚期的比早期的对称更严谨,早期只有3个缺口圆且左右不对称,而晚期的有4个缺口圆,严格遵循上下与左右对称,这种改变完全是为了在外观上满足视觉均衡的需要。从回旋刀戟的戟枪、戟刀的塑形,以及后期的戟刀与戟钩的改变可知:这种戟是一种以实用为主兼具礼仪性的戟。所以这种戟经常出现于卫队中,在国家或其他重要社会组织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的时候,该戟既可以作为卫兵的攻击装备,又可装点活动现场。
图9-44 早期的回旋刀戟
图9-45 中期回旋刀枪戟
图9-46 晚期的回旋刀戟
9.3.13 斧形刀戟
斧形刀戟是指一种戟刀刀片为斧形的刀枪戟,多出现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长的斧形刀戟有2.3m长,戟刀边缘有开刃,戟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弯月形(见图9-47),另一种是半月形(见图9-48)。
弯月形的戟刀刀背上有许多凸刺,可有效叉住敌方武器,半月形的戟刀刀背上没有凸刺,刀面会镂刻出一些图案装饰。弯月形斧形刀戟比半月形斧形刀戟更具使用价值,使用起来也比较轻便。因斧形刀戟的戟刀形状与月形斧戟斧片的形状相同,所以这两种武器极易被混淆,但对它们可通过戟枪进行区别。
图9-47 弯月形斧形刀戟
图9-48 半月形斧形刀戟
9.3.14 月形斧戟
月形斧戟是一种意大利的斧枪戟(见图9-49),常用于威尼斯地区。戟刀轮廓为弯月形,戟锤为台桌形。总长大约有230cm,总重大约3.7kg,戟斧长约23cm,戟枪长约27cm。
图9-49 月形斧戟样式
9.3.15 斗形斧戟
斗形斧戟是一种是英格兰与法兰西风格类型的戟(见图9-50),多出现于1475年左右,总长约有188.5cm,总重大约有2.5kg。戟钉为四棱锥刺钉,长度约有19.3cm,非常坚硬,足以刺穿链甲与其他一些薄弱的非板甲类护甲。戟斧的轮廓为漏斗形,刀刃为直边,前后两端呈尖刺状。戟锤为台桌形,与左边的戟斧连贯形成左右两边翘起、中间凹陷的形状。戟柄四边夹条约有45cm长,夹条以下的手柄部分约有48.5cm长。戟柄夹条的末端有一个圆盘套环,用来套固四边夹条的末端,套环的固定是将牵连条固杆塞进套环的4个孔中,然后将牵连条用钉子固定于木柄上。
图9-50 斗形斧枪戟样式
第10章 弓箭
既可保护自身,又能扩大攻击范围的武器一直是人类对攻击装备的追求,围绕这一追求,人类不断发明远程攻击武器。最初是依靠人力将标枪或其他物体投射出去攻击敌方或猎物,但依靠人的投射威力较小,不断扩大与加剧的社会冲突促使人们寻找与发明更强的武器。在与自然漫长的接触过程中以及经验总结中,人类意识到物体的弹性,并懂得如何让物体产生弹力。物体的弹力可强有力地弹射抛射物,且消耗的人力较小,因此人类将弹力运用于远程攻击武器中,制造弹力发射装置,弓就是其中之一。
欧洲人在史前时期就发明了弓箭,但那时的弓箭主要用于狩猎,在西班牙与法国的许多洞穴中就有用弓箭射杀猎物的壁画(见图10-1)。
图10-1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弓箭的推广使用是中世纪时期的事情,古罗马人使用的远程武器是标枪,很少见到有人在战争中使用弓箭。中世纪时期在弓箭使用方面英国人走在前列,英法百年战争中的独木弓(见图10-2)是英军的主要武器,但在中世纪时期弓箭的使用受到教会禁止,教会认为用弓箭攻击是一件卑鄙可耻的事情。尽管教会禁止,但弓箭以其所能发挥的威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不断被人类改造。到了12世纪的时候,十字弓(见图10-3)成为普遍的远程射击武器,16世纪时火器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威力,各国逐渐淘汰弓箭,选择火器作为远程武器,弓箭从此退出欧洲战场。
图10-2 独木弓
图10-3 十字弓
弓箭虽已退出战争领域,但在人类的体育运动方面却占有重要地位,弓箭作为运动器材(见图10-4)继续服务于人类。
图10-4 现代复合弓
10.1 弓箭组成
弓箭分为弓与箭两部分,箭为攻击部件,弓为发射装置。
10.1.1 箭
箭作为远程射击中的攻击部件,可看做是标枪的微缩型,或者现代枪械中的子弹、导弹,箭按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分4部分塑造。箭的4部分分别是:箭头、箭杆、箭扣和箭羽(见图10-5)。
图10-5 箭的结构
1.箭头
箭头是对目标直接造成破坏的部分,相当于子弹的弹头。制作箭头的材料要求坚硬可塑,在史前时期人类可使用的材料有限,只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自然界较硬的物质在当时人类的认知范围内应属石头,于是人类将石头打磨成箭头(见图10-6)。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金属材料比石质材料更为坚韧,更符合人类的要求,所以金属材料代替石质材料是必定的结果。最先出现的金属箭头是铜制箭头(见图10-7),铜制箭头使用一段时间后被铁制箭头(见图10-8)彻底代替,中世纪出现的箭头几乎全部为铁制箭头。
图10-6 石箭头
图10-7 铜箭头
图10-8 铁箭头
中世纪时期箭头的形态非常多,常见的有三角箭头(见图10-9)、四棱锥箭头(见图10-10)、圆锥箭头(见图10-11)。
图10-9 三角箭头
图10-10 四棱锥箭头
图10-11 圆锥箭头
2.箭杆
箭杆(见图10-12)是箭头的推动杆,因其只发挥带动作用,所以为了节约成本与减轻重量一般为木质材料,有些为了增加箭杆的硬度也会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图10-12 木质箭杆
3.箭翼
箭翼(见图10-13)的作用是提高射击的准确度,由几根鸟类的羽毛平均分布绑在箭杆上而构成。箭翼可平衡与稳定飞行中的箭杆,产生螺旋飞行的效果,防止箭头向下倾斜而导致飞行偏离,相当于导弹尾翼。
图10-13 箭翼的样式
4.箭扣
箭扣是指从中间岔开的箭末端(见图10-14),岔开的凹槽用于扣住弓弦,以便于准确射击,为了防止箭扣裂开往往会在分岔的前端绑上绳索从而起到加固的作用(见图10-15)。
图10-14 未加固的箭扣
图10-15 绳索加固的箭扣
10.1.2 弓
制作弓的目的是为箭的飞行提供动力,箭所携带的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弓。弓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弓臂,二为弓弦。
1.弓臂
在不同的弓中,弓臂的主要作用有所不同,在普通弓中弓臂的主要作用是积蓄弹力,在十字弓中弓臂的主要作用是充当支架。一般十字弓弓臂会用钢铁制作,而普通弓的弓臂由有弹性的竹、木及动物角制成,中世纪所用的木有榆木、榛木、罗勒木、紫杉木等。木头时间过长后容易干枯开裂,为了弥补这一弊端,会在木制的弓臂上贴上动物皮与油脂进行保养。
最简单的木制弓臂(见图10-16)是用一根木条弯曲而成的,稍复杂点的木制弓臂是将两个木条钉在中间的一根牵条上(见图10-18和图10-19)。弓臂的中点为箭槽,箭槽下面有一段为弓把(见图10-17),供拉弓者手握;手把所在的一边为下弓臂,另一边为上弓臂(见图10-20);拉弓时弓臂外侧被拉伸,内侧被压缩,产生弹力;弓臂的两端各有一个孔与两条凹槽(见图10-21),供弓弦绑定。供弓弦绑定。
图10-16 最简单的木制弓臂
图10-17 弓把与箭槽
图10-18 双木条合成的弓组件
图10-19 双木条组成的弓
图10-20 上弓臂与下弓臂
图10-21 穿弦孔与定弦槽
弓臂的形状决定了整个弓的轮廓形状,体现弓臂的制作方式与弓的攻击性能,因此通过分析弓臂的形状可以得出弓的攻击性能。弓臂的形状总体来说有两种,一种为直条状,另一种为弯曲状。曲状弓臂有两种,一种是内曲,另一种是外曲。常见的内曲弓臂是单体弓(见本章10.2.1节)中的弓臂,复合弓的弓臂为外曲形(见本章10.2.2节)。
直状弓臂(见图10-22)就是由一根直木条制成的,弓弦与弓臂几乎平行,弓臂有3段不同的形状,中间段与侧段为扁状(见图10-23),且这两段是垂直错位塑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适合中间段搭放箭,末段缩成尖状。这种形状的弓臂出现在人类早期历史中,中世纪的欧洲也出现过,但很少见。
图10-22 直状弓臂
图10-23 直状弓臂箭槽
2.弓弦
传统的弓弦制作材料包括具有弹性的植物纤维、动物筋腱、丝绸和牛皮。欧洲常用的植物纤维有亚麻(见图10-24、图10-25和图10-26)与大麻纤维,牛皮与动物筋腱易因潮湿而变坏,所以中世纪使用较多的还是植物纤维。除了以上材料,中世纪时期还用钢丝做弓弦,使用钢丝做成的弓弦威力极大,但却要以消耗大量人力拉弓为代价,极易造成弓箭手疲惫,所以使用很少。亚麻制成弓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亚麻纤维螺旋撮合而成的,另一种是用一条亚麻集束捆绑另外两条亚麻集束(见图10-27)。第二种制作方式大多使用于十字弓的弓弦制作。
为了识别各种类型的弓,有必要从弓的某一角度分类。不同类型的弓其蓄力原理相同,在弓的发展历史中,弓发射方式的改变是弓的一次重大变革。弓的发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动释放的弓,另一种是扣动释放的弓。手动释放的弓称为普通弓,扣动释放的弓其代表为十字弓。
图10-24 亚麻植物
图10-25 亚麻茎秆
图10-26 亚麻纤维
图10-27 双亚麻束弓弦
10.2 普通弓
普通弓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弓臂,弓臂的形态与构造方式决定了弓的攻击性能和使用方式,而弓臂的构造方式是区别不同普通弓的根本依据。弓臂的构造方式有单一整体材料制作与多种材料复合制作两种方式,制成的弓分别称为单体弓、复合弓。
10.2.1 单体弓
在中世纪的欧洲,制作单体弓的材料就是一根木条。单体弓制作最简单,弓臂的蓄力性能比其他类型的弓低。按弓臂的长短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体短弓和单体长弓。
1.单体短弓
单体短弓(见图10-28)是弓的发展历史中时间最早、攻击力最弱、射程最短、制作最简单的一种。随着人类战争规模的扩大与防护装备的改进,单体短弓性能的弊端越来不能满足人们对强有力的远程攻击的需要,因此这种弓在中世纪中期的时候就被完全淘汰。单体短弓的长度一般在1~1.5m,射程在40m左右,攻击力极弱。因单体短弓的弓臂短,使用方便,拉弓所需的时间短,所以单体短弓是所有类型弓中射速最快的弓。
图10-28 单体短弓样式
武器使用:诺曼弓兵与单体短弓
在贝叶挂毯中诺曼人使用的弓为短弓,制造的弓非常粗糙,其中的弓兵分为弓步兵与弓骑兵。弓步兵没有携带副武器,弓步兵使用的弓非常短小(见图10-29),弓臂用一个木条制成,弯曲弧度不大,弓步兵有身穿布甲的和身穿鳞甲的,头戴鼻形盔。
图10-29 贝叶挂毯中的诺曼弓步兵
弓骑兵使用的弓其弓臂稍微长一些(见图10-30),弯曲弧度也大一些。弓骑兵大多身穿链甲。
图10-30 贝叶挂毯中的诺曼弓骑兵
2.单体长弓
单体长弓(见图10-31)是相对于单体短弓而言的,一般直接称之为长弓。长弓与短弓没有本质不同,只不过是弓臂长短不同。中世纪前,欧洲人使用的弓非常短,弓的弹力很小,为了增加弓的弹力,欧洲人将弓臂延长,增加了拉弓幅度。长弓战斗力的发挥是通过数量集群实现的,英格兰以箭雨般的态势射向敌人,只有身着全身板甲的士兵才能有效阻挡。
长弓的高度与使用者的高度差不多,有的甚至达到了2m长。弓臂越长,弓弦就越长,弓臂弧度就越小,所以长弓弓臂的弧度非常小,弓形呈扁D字形。较长的弓臂要求使用者将弓弦拉直以后才能发挥出较强的弹力。长弓的一般射程在180m左右,最高射击距离达到了300m左右。
长弓起源于威尔士,在英格兰人征服不列颠与威尔士人交战后传到英格兰。英格兰人特别热衷于长弓,并以长弓为武器建立其长弓兵兵种。长弓的制作非常简单且成本低,可大量制作。
图10-31 单体长弓的样式
代表武器:英格兰长弓
13—14世纪的时候,长弓基本上退出了欧洲战场,唯独英格兰继续使用自己独特的长弓。英格兰长弓是一种单体木制长弓,弓的长度超过弓箭手的高度(见图10-32),弓臂采用一根圆木制作,木条的中间粗壮,向两端逐渐变细,弓臂的两端稍微向外弯曲,弓弦特别长,所用的箭支粗长,箭的长度大概是弓臂长度的一半。
图10-32 英格兰长弓
10.2.2 复合弓
复合弓是相对于单体弓而言的,复合弓弓臂的制作材料包括角质、筋腱和木材等。复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叠层复合,另一种是分段复合。
1.叠层复合弓
叠层复合弓(见图10-33)是一种弓臂由多种材料叠层复合制成的弓,大多数是用3层不同的材料叠合(见图10-34)。为了增加弓的弹性,弥补单一材料制成的弓臂韧性不足,以及拉弓幅度过大易断的弊端,用多层不同的材料构成。单体弓臂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弓臂内侧与外侧受力情况不同且不均,拉弓时弓臂外侧被拉伸,而内侧被压缩。这就导致拉动的幅度越大,需要耗费的人力越大,且弓臂外侧易开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将木条削成扁状作为木芯,在木芯的内外两侧加上较软的材料(见图10-35)。
图10-33 叠层复合弓的整体样式
图10-34 叠层复合弓的弓臂样式
图10-35 叠层复合弓的复合方式
2.分段复合弓
图10-36 分段复合弓的样式
图10-37 搭接方式
分段复合弓是指一种弓臂各段由不同的材料叠合制成的弓(见图10-36、图10-37和图10-38)。这种弓的制作综合了分层叠合与分段复合技术,弥补了单体弓臂内外与各段受力不均的弊端。单体弓的弓臂各段受力不均,中间受力总是比两边大,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当支开箭支的幅度过大的时候,弓臂很容易从中间开裂或折断,且越拉到后面增加弹力所耗费的人力越大。要想解决这一弊端,就得使弓臂外段受力更多,内段受力更少,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要使弓臂外段反向弯曲,而外段受力弓肘的受力过大同样会造成断裂,所以弓肘处必须使用更具韧性的材料。分段复合弓在未上弦的时候,向外弯成椭圆状(见图10-39),上弦后呈燕形(见图10-40),拉弓时弓臂呈章鱼形状(见图10-41)。
图10-38 各段材料
图10-39 未上弦状
图10-40 上弦状
图10-41 拉弓状
10.3 十字弓
十字弓起源于中国,在中国被称为弩,因其外形呈十字交叉状,所以欧洲人称之为十字弓。十字弓与普通弓的最大区别就是十字弓的弹力是用扣机释放,而普通弓是放手释放。十字弓产生的原因在于普通弓不能即时、准确地射击目标,普通弓拉弓与释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能断,这导致使用者在突然发现目标时还得在拉弓上耗费时间,且对瞄准目标影响极大。普通弓连续不间断的发射过程的弊端促使人们将发射过程分解。十字弓的扣机可先扣住弦,遇到目标松动扣机即时发射,拉弓与释放的间断让射手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瞄准目标,对提高射击准确率作用极大。
10.3.1 十字弓结构
十字弓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弓架、弓臂、弓弦和扣机(见图10-42)。扣机是十字弓中的关键装置,正是因为扣机的发明,十字弓才与普通弓区别开来。
图10-42 十字弓的组成
1.弓架
弓架是弓的支撑部件,也是弓的主干部分,所有配件都是装在弓架上的。弓架为木制,所用的木为紫杉木与白蜡木,形状像现今的枪支,现代枪的外形就来源于十字弓架。弓架按其功能可划分为3段。前段用来装配弓臂,要求牢固,较为宽厚;前段前端为弓臂安装槽(见图10-43),有的为安装孔,用来安放与固定弓臂;前端中间有一条槽,称为失道,用来安放箭;前端侧面有一条通道为拴杆孔,用来拴住固定弓臂的夹片。中段用来安装扣机与拉弓装置。后段为一段长木条,比前两段细小,木条向下稍微弯曲,发射时靠在肩上,以减少手的承重。
图10-43 弓架
2.弓臂
弓臂是十字弓的弹力部件之一,在十字弓的构造中为弓弦提供安装位置及在拉弓过程中产生弹力。14世纪前,弓臂采用木制,到了14世纪才出现钢铁制作的金属弓臂。木制弓臂使用金属物件或绳索将弓臂固定在弓臂安装槽内(见图10-44),这种安装方式并不牢固,木臂使用一段时间后易松动。金属弓臂是将一根金属条固定在弓架的安装槽(见图10-45)或者拴在弓架的安装孔内,用弓臂夹片加固,再用弦拉固弓臂的形状。
图10-44 木制弓臂的安装部位
图10-45 金属弓臂的安装
3.弓弦
十字弓弓弦的制作材料与普通弓相同,但普通弓依靠弓臂与弓弦的弹力发射,而十字弓主要依靠弓弦的弹力发射,这就要求十字弓的弓弦更加坚韧,所以十字弓的弓弦十分粗硬(见图10-46)。为了便于挂弦滚筒扣住弦,弦的中间以绳索环绕的方式加固(见图10-47)。
图10-46 制作十字弓的绳索
图10-47 弓弦中间加固
4.扣机
扣机是十字弓的发射装置,是普通弓与十字弓的本质区别,正是这一装置的发明将弓推向更先进的阶段,现代枪械的扣机是在十字弓扣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最简单的扣机主要由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是挂弦滚筒(见图10-48),另一个是扣杆(见图10-49)。制造扣机的目的是要将拉弦与释放这一连续过程间断,为了将这一连续过程间断,就得用一个装置将弦挂住,这一目的靠挂弦滚筒来实现。挂弦滚筒有3个缺口(见图10-48),上方缺口用来挂住弓弦,下方缺口是一个为防止弦钩滚动的卡口,中间缺口用来安放箭。
图10-48 挂弦滚筒
图10-49 扣杆
扣杆是一根弯折的金属杆(见图10-49),扣杆前端用来卡住滚筒,防止挂弦滚筒挂住弦时因弹力而滚动。在扣机孔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抵住扣杆的下压金属条(见图10-50),设计这根金属条的目的是为了下压扣杆,使扣杆的前端上翘卡住挂弦滚筒。在挂弦滚筒的上方,有一块固定在弓架上的金属防弹片(见图10-51),防弹片有两种作用,一是防止弦弹出伤及面部,二是压住箭杆稳定箭杆的运动方向,因此防弹片就是十字弓的保险装置。
图10-50 挂弦滚筒的卡住状态
图10-51 防弹片
十字弓的发射过程分两段。第一段为上弦与装箭。首先下压金属条抵住扣杆,使扣杆前端上翘,卡住挂钩滚筒的下方缺口(见图10-52),挂弦滚筒被卡死,然后将弓弦拉放于挂弦滚筒上方缺口上,上弦过程完成;上弦之后将箭安放于箭槽上,箭扣对准弓弦,至此第一段过程完成。第二段为释放(见图10-53),手握紧扣杆,扣杆握手处往上旋动,导致扣杆前端往下旋动,扣杆前端滑出挂弦滚筒的下方缺口,挂弦滚筒逆时针转动,弦滑出上方缺口,将箭弹出,释放过程完成。如需再次上弦就得再握紧扣杆,将滚筒下方缺口滚至扣杆前端卡住。
图10-52 上弦与装箭的完成状态
图10-53 释放时滚筒与扣杆的运动方式
10.3.2 十字弓类型
十字弓的弓臂与弓弦极硬,因此手动上弦很难,为了解决十字弓上弦难的问题,欧洲人发明了许多种上弦工具,根据这些拉弦方式,可将十字弓分为拉杆式、推杆式、齿轮式、滑轮式和螺杆式。
1.拉杆式
拉杆式十字弓式是一种借助拉杆工具进行上弦的十字弓(见图10-54)。拉弦杆(见图杆(见图10-55)由拉钩(见图10-56)、拉手(见图10-57)和滑动杆(见图10-58)三部件构成。拉钩用来勾住弦,拉手用于握手,滑动杆作为支撑部件。滑动杆是由一根金属条折成前、左、右三边,左右两边平行,在装拉钩处向下凹陷,后段供成弧形,目的是让拉杆随弦的移动而下滑。滑动杆之所以做成这种形态是由于十字弓的弓弦非常粗硬,所以挂弦只能沿弓架平行拉至挂弦滚筒上,而要保证平行拉动,拉杆的拉钩就不能上下移动,为了保证这一点,只能让拉杆的另一段滑动杆上下移动,为了便于滑动杆的移动,将滑动杆做成弧形。拉杆式十字弓的弓架上有一根金属杆,称之为搭杆,拉弦时滑动杆搭在搭杆上,滑动杆的移动获得一个着力点。
图10-54 拉杆式十字弓与上弦方式
图10-55 拉弦杆
图10-56 拉钩
图10-57 拉手
图10-58 滑动杆
利用拉杆上弦首先要将拉钩勾住弦(见图10-59,再将滑动杆两侧的弧形杆的末端搭在弓架的搭杆上,然后握住拉手向后拉动(见图10-60),拉动过程中拉钩勾住弦并呈水平移动,当拉杆的凹陷处移至搭杆上时(见图10-61),滑动杆将被卡住停止滑动,此时需加大拉力将弦拉至挂弦滚筒上。
拉杆式的上弦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拉杆经多次使用后滑动杆的两侧弧形杆容易岔开,这将导致两侧的弧形杆在拉弦时滑出搭杆。
图10-59 钩弦
图10-60 后拉
图10-61 挂弦
2.推杆式
推杆上弦是采用下压支开的方式上弦(见图10-62)的。推杆(见图10-63)由3个部件构成,一根是下压杆,另一根是推弦杆,下压杆的前端下方装有一个挂钩。推杆式十字弓的弓架前端装有一个套环,推杆的挂钩钩在套环上获得着力点,下压杆前端有一个插口用来插住弦。
推杆上弦首先是将挂钩扣在套环内,然后将推弦杆的叉口叉住弦,之后握住下压杆的把手处缓速下压(见图10-64),直至弦挂在挂弦滚筒上。
推杆式的构造简单,但使用起来不方便,弦很容易从推弦杆的叉口处滑落,使用下压杆的时候易晃动。
图10-62 推杆式十字弓
图10-63 推杆
图10-64 推弦
3.齿轮式
齿轮式上弦是用齿轮拉弦器(见图10-65)进行拉弦的一种上弦方式,也是所有上弦方式中最先进的一种,使用便捷、安全,耗费的人力最小。齿轮拉弦器(见图10-66)由锯齿拉杆(见图10-67)、摇杆(见图10-68)、中转齿轮(见图10-69)、齿轮盒部件构成。锯齿拉杆前端为弦扣,用来扣住弦;右侧为锯齿,供齿轮咬合移动。
图10-65 齿轮式十字弓
摇杆分为3段(见图10-68),上段用于手握,装有一个木柄,中段是为了改变摇杆的长度与旋转方向而设计的,下段的末端串有一个小齿轮,这个小齿轮由摇杆带动,是第一驱动齿轮。
图10-66 齿轮拉弦器
图10-67 锯齿拉杆
图10-68 摇杆与摇杆齿轮
图10-69 中转齿轮
中转齿轮是由两个齿轮构成的(见图10-70),一个大齿轮与一个小齿轮。小齿轮与锯齿杆的锯齿相咬合,大齿轮与摇杆的齿轮相咬合(见图10-71)。设计中转齿轮的目的是减少摇转时所费的人力与增加转动时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将摇杆的齿轮与锯齿杆的锯齿相咬合,由于拉动弦所产生的弹力致使需要费很大的人力才能转动,且手稍微松动,弓弦将会反弹回去,这就要通过一个中转齿轮解决。之所以将大齿轮与摇杆齿轮咬合是为了减少摇转的圈数,如果两个都很小,就需要摇转很多圈才能将弦拉到挂弦滚筒上,摇转圈数的增加必会导致手疲劳。另外,大齿轮压在小齿轮上具有稳固的作用。
图10-70 摇杆齿轮与中转大齿轮咬合
图10-71 齿轮与摇杆相互咬合的状态
图10-72 退杆
齿轮式上弦过程,首先是将齿轮拉弦器的固定绳索绑在弓架上;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摇杆(见图10-72),将锯齿杆的弦扣移至弦的前端扣住弦(见图10-73);之后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摇杆(见图10-74),转动时要保持齿轮杆的前端向下倾斜,以防止弦从弦扣滑出,直到弦拉至挂弦滚筒上(见图10-75),然后从弓架上取出齿轮拉弦器。齿轮式上弦方式虽有众多好处,但也有其不利之处,齿轮拉弦器比其他上弦工具复杂、成本高,齿轮拉弦器的移除没有其他上弦器的移除方便。总的来说,齿轮式上弦方式的优点大于其缺点,所以这种上弦方式广泛被欧洲人接受。
图10-73 钩弦
图10-74 拉弦
图10-75 挂弦
武器代表:德国十字弓
齿轮式十字弓作为中世纪最先进的一种拉弦工具,产生于中世纪晚期的德国。德国十字弓的弓架粗短,制作弓臂的铁片特别厚,弓弦粗壮,只能使用齿轮拉弦器才能上弦(见图10-76)。
图10-76 德国十字弓的样式
图10-77 滑轮式十字弓
4.滑轮式
滑轮式十字弓是一种借用滑轮进行拉弦的十字弓(见图10-77)。滑轮拉弦方式的发明灵感来源于生活中打水用的滚筒,滑轮式拉弦使用的时间比其他方式长,耗费人力小。滑轮拉弦器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拉弦钩(见图10-78)、绳索、滚线摇手(见图10-79)。拉弦钩由钩杆与滑轮组成(见图10-80、图10-81),滑轮数量有单排,也有双排。滚线摇手由套管、框架、滑轮和摇手构成(见图10-82和图10-83)。套管与框架相连,套管的两边各装有一个滑轮与固绳杆(见图10-82),摇手穿在框架的中间。绳索首先拴在固绳杆上(见图10-82),然后将绳索搭在拉绳钩的小滑轮上(见图10-80),之后绕在套管的滑轮上(见图10-82),最后将绳索绕在拉弦钩的大滑轮上(见图10-80),绳子的末端固定于摇杆上(见图10-83)。
图10-78 拉弦钩
图10-79 滚线摇手
图10-80 拉弦钩侧视图
图10-81 拉弦钩俯视图
图10-82 滑轮、固绳杆
图10-83 套管、框架与摇手
武器使用:热那亚弓兵的十字弓
热那亚十字弓兵是中世纪欧洲有名的弓兵,服务于热那亚共和国的国防事务,也作为雇佣军受雇于意大利或欧洲其他政权。它们投入陆战与海战中,典型的例子是科尔丘拉战役。有的也来自利古里亚的其他地区,但训练与组织还是在热那亚。他们也装备短剑,轻金属头盔与护喉甲。热那亚十字弓兵的闻名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热那亚的指挥者古列尔莫·安布里科指挥他们围攻耶路撒冷。在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雅法战役中也有热亚那十字弓兵。热那亚十字弓兵作为一支最受到重视的军队直到16世纪。热那亚十字弓由于中世纪的君主采取极端措施而造成重大损失,在帕尔玛攻城失败后,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切断了十字弓兵俘虏的手指。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中(见图10-84),热那亚十字弓兵受雇于法国,使用滑轮式十字弓(见图10-85),大约有6000名被雇佣。当时英军拥有7000名长弓兵,但英格兰军队以长弓兵击败了法国的十字弓兵,造成失败的原因是战斗中十字弓箭手位居低地,而英格兰军队居于高山,十字弓兵的射击中火多数射击是无效的,因目标位置太高,箭支难以集中,而法国骑士又急于冲锋,十字弓箭手又没有后退,骑士冲锋中伤及前方的十字弓兵。
图10-84 克雷西会战
图10-85 克雷西会战中的滑轮式十字弓
5.螺杆式
螺杆式是一种利用螺帽锁住螺纹拉杆进行上弦的方式(见图10-86)。螺杆拉弦器的构造非常简单,制造成本低,安全性高,使用也比较方便。但最大的麻烦就是上弦的时间长,用螺帽拧转螺杆需要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且退杆的时候也要一圈一圈地旋转退出。
图10-86 螺杆式十字弓
螺杆拉弦器由螺帽(见图10-87)和螺杆(见图10-88)两个部件组成,弓架的后段钻有一条通道,供螺杆塞进。螺杆的前端为弦钩,后一段带螺纹。使用时首先将螺杆后端插入螺杆通道中,挂弦钩钩住弦(见图10-89),将螺帽套在螺杆上,顺时针旋转,螺杆被向后旋动,拉动弓弦。
图10-87 螺帽
图10-88 螺杆
图10-89 拉弦方式
第11章 投石机
火器未广泛使用前,城墙是有效的防御建筑,为了攻破这一建筑,人类发明了许多攻城武器,投石机就是其中威力最大的一种。投石机作为一种发射装置并不仅限于投石,只不过在投石方面使用得较多,因此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投石机。除石头外,中世纪的投石机还被用于抛射尸体、毒药等一些可伤害与刺激敌方的物体。
欧洲最早的投石机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其后罗马人引进这种武器,并做了许多改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投石机极少,但现在有些人根据一些历史描述重建了许多中世纪及古代的投石机(见图11-1)。
图11-1 现代重建的投石机
11.1 投石机的构成
制造投石机的目的是将大的具有破坏作用的物体投向敌方,这一目的实现需要经历装弹、蓄力与释放这3个基本过程。从装弹到释放必须要有以下部件才能完成,这些部件分别为抛射物、装弹物、蓄力装置、支架和释放装置。
11.1.1 抛射物
抛射物是投射过程中的攻击物体,投射装置是围绕如何将抛射物有力地投出而设计的。使用得最多的投射物为石头,抛射的石头有大块的,也有碎小的石粒,有的投石机对抛射的石头的形状有一定要求,例如弹力投石机(见本章11.2.4)与扭力投石机发射(见本章11.2.3)的石头的形状就必须为规则的球体(见图11-2),如果球体的形状不规则,将会影响石头的弹射轨迹,降低发射的准确率,而重力投石机抛射的石头就不需要像弹力投石器使用的石头那么规则(见图11-3)。有时为了增大抛射物造成的额外伤害,攻击者会在石头上涂上一层动物油脂或柏油,将涂上可燃烧油脂的石弹点燃后发射到对方阵营,以达到火攻的效果。
图11-2 弹力投石机使用的石头
图11-3 重力投石机使用的石头
11.1.2 装弹物
中世纪常见的装弹物有两种,一种是有弹勺装弹(见图11-4),另一种是设置一个布袋装弹丸(见图11-5)。
图11-4 弹勺
图11-5 布袋
11.1.3 蓄力装置
蓄力装置是投石机的动力来源,此装置决定了投石机其他方面的设计。投石机的威力取决于蓄力装置,投石机的发射方式也由蓄力装置决定,所以蓄力装置是投石机的核心部分。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出现过4种蓄力方式,分别为拧紧蓄力、拉伸蓄力、牵引蓄力和重力蓄力。
1.拧紧蓄力
拧紧蓄力是通过拧紧绳索或动物筋腱等弹性物体产生弹力的。一般是将绳索串在两个齿轮上,活杆夹于绳索中间(见图11-6),通过滚动两端的齿轮拧紧绳索,当松开齿轮时绳索自动弹回带动活杆运动,活杆前端的抛物在活杆迅速运动的情况下被抛出。
图11-6 拧紧蓄力方式
2.拉伸蓄力
拉伸蓄力与弓的蓄力原理相同(见图11-7),通过拉伸弹性物体产生弹力。拉伸蓄力与拧紧蓄力方式相反,拧紧蓄力是将物体压缩产生弹力,而拉伸蓄力是将物体拉伸产生弹力。拉伸蓄力方式常见于弹力投石机中,是弹力投石机一种主要的蓄力方式。
图11-7 弓的蓄力
3.重力蓄力
重力蓄力利用的是杠杆原理,重力蓄力装置如同一个不对称的天平,杠杆分别放置抛射物与重物,重物一般用石头充当,放置重物的杠杆一侧其重物靠近支点(见图11-8)。
图11-8 重力蓄力方式
4.牵引蓄力
人力蓄力方式与重力蓄力方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人力蓄力方式靠人拉动获取动力,而重力蓄力装置靠重力下压。人力蓄力装置配重的一端接有多根绳条,需发射时,由几个人拉住绳索往复摆动带动抛杆(见图11-9)。
图11-9 人力牵引蓄力方式
11.1.4 释放装置
释放装置是投石机中的关键部分,是使蓄力过程与发射过程相分离的间断装置,不同的蓄力方式有着不同的释放装置。
1.制动片释放
制动片释放装置是一种齿轮与金属片组合的释放装置,制动片装于大齿轮与小齿轮中间上方,犬牙状金属片搭在小齿轮上防止小齿轮转动(见图11-10)。
图11-10 制动片释放装置的结构
2.松绳释放
重力投石机(见本章11.2.2)的释放装置是用绳索的捆绑与松开实现固定与释放,将投石机的抛杆用绳索与投石机的底座相连,从而限制抛杆因另一方重力下压而甩动,需要时断开绳索即可(见图11-11)。
11.1.5 移动装置
投石机作为一种大型武器,搬运起来非常不便,为了便于移动,有的投石机支架装有车轮,装有车轮的投石机被称为投石车(见图11-12)。装上车轮虽有利于移动,但投石车发射时的稳定性与投射威力却被降低,坐落在轮子上的支架比起坐落在地面上的支架稳定性肯定低。坐落在车轮上的投石机,投射时极易震动,所以要求威力大的投石机一般不会坐落于车轮上。
图11-11 松绳释放方式
图11-12 投石车
11.2 投石机类型
投石机的关键装置就是蓄力装置,蓄力决定了一架投石机的构造与发射方式,因此投石机的类型需以蓄力装置来区别。
11.2.1 人力投石机
人力投石机是靠人手牵引带动抛杆,抛杆再带动弹袋中的弹丸飞行。人力投石机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隋唐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人力投石机的制作,后来欧洲人从阿拉伯人学得人力投石机的制作。
人力投石机由弹袋、抛杆、支架、横杆、拉盘、拉绳组成(见图11-13))。抛杆拴在横杆的中间孔内,抛杆的前端接弹袋,后端套在拉盘中,拉盘的后端接上拉绳,横杆拴在支架间可旋转移动。人力投石机的使用首先是将弹袋拉至地面,便于上弹,将弹丸装好后由多个人拉住一致用力下拉,当抛杆旋转至中间位置的时候弹丸抛出。
图11-13 人力投石机的构成
以上所说的是人力投石机的基本结构与运作方式,一部完整人力投石机会在基本结构上添加一些辅助部件(见图11-14)。图11-14中人力投石机的拉盘为一个弧形罩,弧形罩上方增加了一个挡杆,挡杆的作用是发射时阻挡抛杆继续向后旋转,图中的这架投石机的使用超过了10多个人。
图11-14 一架完整的人力投石机
历史遗迹:画作与浮雕中的人力牵引投石机
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人力牵引投石机并不多见,而在一些画作与浮雕中常出现,现在的人按照画作与浮雕中的样式仿造中世纪的人力牵引投石机。
描绘卡尔卡松之围的浮雕就记录了十字军使用人力牵引投石机攻打卡尔卡松城堡(见图11-15)。图11-15右下方的有一个支杆,抛杆搭在支杆上,拉盘的下面有几根粗壮的绳索,士兵正在拉动。图11-16与图11-17来源于中世纪的摩根圣经,图11-16描绘了将俘虏抛掷对方阵营,图11-17清晰地描绘了人力牵引投石机的整体样貌。
图11-15 记录卡尔卡松之围的浮雕
图11-16 抛掷俘虏
图11-17 投石破城
11.2.2 重力投石机
人力投石机需耗费较多的人力且发射过程中需牵引人员高度配合才能发挥出较大的投射力,这些弊端使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佳的发力与发射方式。在杠杆的另一端配上重物积蓄动力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一端配上重物,另一端上翘,在不需要发射的时候这一过程是不需要的,所以必须限制另一端上翘。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简单的方法是配重袋装好配重物后将抛杆的投射端下拉降低,然后用一个活钩钩住,当需要使用时将活钩拉开即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中重力投石机与人力投石机都是按照杠杆原理构造的,人力投石机的拉盘改成配重袋(见图11-18)。
重力投石机与人力投石机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因为重力投石机是在人力投石机的基础上改造的。重力投石机与人力投石机的差别就在配重方面,人力投石机是以人力下拉的方式配重,而重力投石机是在抛杆的一端设计一个配重袋,配重袋中的重物下压致使抛物上翘,在不需要发射前用活杆牵住抛杆,限制抛杆上翘。重力投石机相比其他类型的投石机易于制作,且制作成本低。
图11-18 重力投石机的构成
历史遗物:法国重力投石机
12世纪配重抛石机出现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居住的地中海周围,它可以将重达160kg的石头投到敌人的防御工事上。它的使用一直持续到15世纪,火炮的广泛运用使其被淘汰。在法国现存的一架投石机(见图11-19、图11-20),这架的投石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配重装置,配重装置是圆饼状的木制兜,用木条钉在配重袋的两边,套在抛杆的闩轴上,配重袋可转动(见图11-21)。
图11-19 位于法国博克斯酒庄的重力投石机
图11-20 法国博克斯酒庄的重力投石机结构
图11-21 发射过程
11.2.3 扭力投石机
扭力投石机是靠扭紧绳索形成弹力进行驱动(见图11-22),其主要构成部件为弹勺、蓄力器、拉勺器和支架。蓄力器是扭力投石机的动力来源,由绳索与齿轮构成。绳索装置位于支架中间,绳索的两端穿入扭绳齿轮中(见图11-23)。扭绳齿轮的旁边有一个驱动齿轮,与扭绳齿轮相咬合,扭绳齿轮的旁边装有摇手,通过这个齿轮使扭转绳索的人力积蓄为绳索的弹力。
图11-22 扭力投石机的样式与构成
图11-23 蓄力绳的安置
拉勺器是为了将弹勺拉至卷线轴上而设计的,由绳索、卷绳轴、卷绳齿轮、制动片构成。制动片装在扭绳齿轮与卷绳齿轮边(见图11-24),一般4个齿轮旁边都会装上。为了减少发射时抛杆对支架的冲击力,在挡木的中间设有一个柔软的包,起到缓冲的作用。
图11-24 制动片
扭力投石机的使用需经过4个阶段:拉勺、扭绳、装弹、释放。拉勺是先抓住卷绳齿轮的摇手,逆时针方向转动卷绳齿轮,卷绳齿轮带动卷绳轴,卷绳轴滚动将弹勺拉往后仰,直至靠在卷绳轴上,用卷绳齿轮旁边的制动片卡住(见图11-25)。扭绳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蓄力,通过转动调节齿轮带动扭绳齿轮扭紧绳索,用制动片卡住。释放时将拉绳的挂钩拉开,同时将齿轮旁的制动片打开,弹丸弹出(见图11-26)。由此可知,扭力投石器必须3个人以上才能使用。
图11-25 轴与齿轮的运动方向
图11-26 发射过程
武器历史:扭力投石机的起源
扭力投石机起源于古罗马,而古罗马的投石机(见图11-27)可能是从古希腊人那里引进的,扭力投石器大约发明于公元前250年,最早记录在古希腊的一位工程师菲隆写的书上,最详细描述扭力投石机的是希腊贵族出身的阿米亚努斯·玛尔塞利努斯。他描述道:“扭力投石机的框架是由两根橡木制成的,在它们中间有相当大的空间,其中筋绳拉伸和扭曲,一根长木杆插入筋绳之间,木杆一端有一个弹袋。在一个袋子里塞满了松软物质起到缓冲作用。战斗时,将一个圆形石头放在袋和臂吊下。然后拉开栓子,石头投向目标。”公元前146年的时候,罗马人用了大量的扭力投石机围攻迦太基。扭力投石机的发明是为了代替复杂的弹力投石机,弹力投石机的投射力量较小,且操作者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图11-27 古罗马扭力投石机
11.2.4 弹力投石机
弹力投石机的蓄力装置是拧紧蓄力与拉伸蓄力方式的复合。弹力投石机如同一架放大型的落地式十字弓(见图11-28),构成部件有弓弦、弓臂、扭绳器、拉弦器、支架、弹槽。弓弦为带状,有的中间串有一块包住弹丸的皮革或布匹。弓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木制弓臂,另一种是用动物角质做成的。扭绳器(见图11-29)的构造与扭力投石机的蓄力装置一样,两根弓臂被铰在绳索内。绳索两端的齿轮可扭动,作为弹力调节装置。弹槽可上下移动,以便发射者瞄准目标。由于单槽的限制,弹力投石机发射的物体只能为弹丸,不像其他类型的投石机可抛射许多不规则形态的物体。拉弦器由拉钩(见图11-30)、拉绳、滚线器和锯齿条构成。拉钩的右边有一根绳索是作为释放装置使用,在拉钩挂至锯齿后,如需发射只需将右边的这根绳索往上拉动即可。
图11-28 弹力投石机
图11-29 弓臂与扭绳器
图11-30 弹槽与拉钩
武器发展:弹力投石机的源与流
弹力投射器起源于古希腊,罗马人将其引进并广泛用于征战中,经罗马人四处扩张被各地的人认识。古希腊的弹力投石机是由腹弓(见图11-31)发展而来,从腹弓到弹力投石机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腹弓发展为腹弓射箭机(见图11-32),第二个阶段是射箭机发展为弹力射箭机(见图11-33),第三个阶段是弹力射箭机发展为弹力投石机(见图11-34。
图11-31 腹弓
腹弓的样式与中世纪的十字弓相似,但张弦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腹弓的两边装有锯齿弓拉弦片挂住。腹弓射箭机只是一种放大版的腹弓,并不用于投石。之后为了增加弓臂的弹力,将弓臂卡在扭绳内。为了适于投石,将原来的箭槽扩大。弹力投石机抛射的石头只能为规则的石球,如果石球不规则,在它被弹出的过程中会造成飞行轨迹偏离。
图11-32 腹弓射箭机
图11-33 弹力射箭机
图11-34 弹力投石器
第12章 攻城槌
攻城槌是一种用于捣毁城墙或破开城门的反器材撞击武器,在中世纪欧洲是重要的攻城武器之一。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所以统治者会将城堡的城墙与城门做得极其牢固,一般的武器难以破坏。攻城战是所有战争类型中耗时最长且最艰难的战斗。城门是城堡的出入口,此关口失守就意味着城堡已被攻下。
攻城槌(见图12-1)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这一武器助推了十字军在东征过程中破开个个大门,从而洗劫东方各个城堡。攻城槌的运用锻炼了西欧人集体协调作战的能力,在此之前西欧人在集体协调作战方面的能力较弱,骑士凭着英雄气概在战场上单枪匹马地战斗,士兵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只知杀死敌人,而攻城槌必须协调运作才能发挥功效,这就使得欧洲人不得不学会协调作战。
最初的攻城槌只是一根粗壮结实的巨木,前端有时连金属包头都没有,依靠人抬着前后移动使巨木获得动能,这种攻击方式耗费的人力极大,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蓄力。抬着巨木的士兵易遭城墙上弓箭手的射杀,碰上地面部队,操控巨木的士兵难以迅速反击。这就不得不安排一些士兵专门保护操作巨木的攻城人员。
图12-1 攻城槌样式
12.1 攻城槌的组成
一架完备的攻城槌由撞击头、推杆和推车构成。推车起辅助与助攻作用,便于木槌的移动与撞击,推车的外壳可充当操作人员的保护伞。
12.1.1 撞击头
攻城槌的撞击头有的是锯平的木头,有的如同削尖的铅笔头,最奇特的是公羊头(见图12-2)。
12.1.2 推杆
推杆由一个大木桩制成(见图12-3),木头的长度在3~4m间,直径在10~30cm,破墙类的攻城槌多用大的木桩充当推杆,破门类型攻城槌的推杆一般较小。
图12-2 公羊撞击头
图12-3 木桩
12.1.3 推车
推车既是一种移动装置,又是攻城槌使用时的支架,也是操作人员的保护装置。推车的篷子上会添加一些保护物件,也许看到图12-4中攻城槌攻城的外罩大家会感到奇怪,外罩上的流状物体极大地影响了攻城槌的外观,但其实际作用却很大。流状物体是覆盖在木板上的泥浆,目的是为了抵挡火攻,木板构成的外罩易因带火箭支攻击而着火。有的外罩上铺了一层金属防火板,但带火箭支在金属板上燃烧会导致室内的温度急剧上升,而泥浆层既具有防火的作用,又具有隔热作用。
12.2 攻城槌类型
按攻城槌的构造与使用方式可分为独木攻城槌、定点攻城锤与棚式攻城槌。
12.2.1 独木攻城槌
独木攻城槌是所有攻城槌中最简单的一种,由一个粗大的木杆削成尖状,有的甚至没有削尖只是一截树干,就像现今的电线杆一样,有的树干在下方添加了支撑横木,便于士兵用肩扛着移动,由几个人扛在肩上,冲锋撞击目标(见图12-5)。
图12-4 附上泥浆的推车
图12-5 独木攻城槌样式
12.2.2 定点攻城槌
定点攻城槌是指攻城槌的支架处于固定位置、不可移动的一种攻城槌。这种攻城槌的构造十分简单,由一座支架与一个树干用绳索相连而成,用绳索拉动或用手推动撞击杆使撞击杆获得动能。定点攻城槌适用于较为隐蔽的城墙下,在要攻破的城墙下临时搭建起来,缺少对操作人的保护装置。这种攻城槌有两种拉动方式,一种是用绳索拉动(见图12-6),这种拉动方式多用于直径较大的攻城槌,另一种是用手推动推杆撞击城墙或城门(见图12-7和图12-8)。
图12-6 绳索拉动墙
图12-8 手推破墙
图12-7 手推破门
12.2.3 轮式攻城槌
轮式攻城槌(见图12-9)是将攻城槌装在战车上,通过战车的快速移动带动攻城槌撞击。
图12-9 轮式攻城槌样式
12.2.4 棚式攻城槌
棚式攻城槌是棚车与定点攻城槌的组合,此类型的攻城槌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三棱柱式(见图12-10),另一种是三棱柱与长方体的组合式(见图12-11)。棚式攻城槌在底座上安装了两对车轮,以便于移动槌子。三棱柱式体积小,重量轻,受攻击的面积小。三角形支架非常稳固,撞击用的木棒用绳索圈住套在三角形支架顶端的木材上,支架下面安放几对轮子。
图12-10 三棱柱式攻城槌
图12-11 三棱柱与长方体组合式攻城槌
第13章 攻城塔
高耸与坚固的城墙在火器未使用前一直是冲破的难点,即使有投石机助攻,也得耗费大量石头,且当时投石机的操作过程全由人实施,耗费的人力极大,要攻破那些厚达7~8m的城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投石机并不是战斗中的破墙利器。因此攻城就不能单从“破”入手,对固若金汤的城墙选择破城而入就等于是自耗时间与物资。既然“破”难以入手,那么就可以考虑选择跨过城墙,攻城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制造出来的。
攻城塔的名称虽带有“攻城”二字,但攻城塔本身并不具备攻击能力,它只是一种登城的辅助装备,在这一特殊的大型辅助装备中装有许多攻击武器。攻城塔高耸的躯体使它成为古代与中世纪战场上是最大的装备(见图13-1)。
图13-1 攻城塔样式
13.1 攻城塔的构造
攻城塔由塔架、塔梯和移动装置构成,再加上其他的攻击装备与保护部件,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作战工具。
13.1.1 塔架
塔架的轮廓为直角梯形(见图13-2),塔架的前面垂直于塔座,后面下斜,形成下宽上窄的样式。前面适合挨近城墙,后面倾斜可扩宽底层空间,稳定塔身,便于搭放塔梯。塔的高度一般与城墙相等或略高于城墙。攻城塔的上层设有一块吊桥,当靠近城墙时放下吊桥供士兵通过。塔架一般采用方木条搭成,木条间的搭接较为复杂,塔架的高度与宽度都将影响木条的搭接方式。
图13-2 塔架结构
13.1.2 塔梯
攻城塔的设计结构有多层,层与层间用楼梯连接,楼梯大多为单排(见图13-3),有的设有双排楼梯以增加流通量(见图13-4)。
图13-3 单排楼梯
图13-4 双排楼梯
13.1.3 移动装置
塔座下设有8个、6个(见图13-5)或4个(见图13-6)轮子,移动完全依靠人力,一座大型的攻城塔需要200个人共同协调操作才能挥发最佳作用。
13.1.4 防护层
防护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被火烧毁,也可挡住箭支的进攻。攻城塔的主要构成材料是木材,遭到火攻易起火,为抵挡火攻,制作者往往会在面向城墙的一面加上一层动物皮,动物皮是经过处理的,动物皮上附上泥浆可以防火(见图13-7)。有的用金属板保护,甚至四周都加上金属板,但造价昂贵(见图13-8)。
图13-5 六轮攻城塔
图13-6 四轮攻城塔
图13-7 附上泥浆的动物皮防护
图13-8 铁片防护
13.2 攻城塔类型
按攻城塔的作用、功能倾向与结构特点,可将攻城塔分为投射型、吊桥型与槌头型。
13.2.1 投射型攻城塔
投射型攻城塔是一种装配投石机的攻城塔。这种攻城塔的空间划分明确、功能划分合理,但制造成本高,塔的总体重量重,难以移动。主要是为投石机提供高处发射场所,登城的作用为次。
塔内的空间划分为两个功能区(见图13-9),底层空间用于安放投石机(见图13-10),上层空间用于安放投箭机(见图13-11)。最底层最高、最宽,从底层开始逐渐降低缩窄,安放的投石机也跟随之缩小。
垂直面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窗口,窗口用木棍做栅栏,防止敌人利用窗口进攻。最底下的窗口最大,最容易被利用,所以最底下的窗口设有一块挡板,当敌方用箭与沥青进攻时,可松开挡板的绳索,闭住窗口。另有一种挡板的设计为便于发射时移动弹槽(见图13-10)在窗口不设栅栏,挡板的合页安在窗口的下方,塔内悬吊两个绳索连接挡板,需要打开挡板时将绳索放松即可。
塔的上层设有走道,走道边缘筑有护栏,垂直面的护栏中间有开口,作为攻登城口。楼梯一般靠在塔内左面。因塔的造价昂贵,所以在塔的保护方面花费也较大。投射型攻城塔的保护层一般会用金属片包裹,足以挡住尖锐物体与火的进攻。
图13-9 投射型攻城塔的整体样式
图13-10 投石机窗口与运作方式
图13-11 投箭机窗口与运作方式
13.2.2 吊桥型攻城塔
吊桥型攻城塔是一种专供登城的攻城塔(见图13-12),塔顶层的空间设计与其余类型的攻城塔不同,为了增加顶层的容量,将空间向后拓宽,做成扁状长方体。因设计目的是供士兵登城,所以楼梯设置在最外边的左面,有的为了提高流通量会在两边都搭上楼梯。为了便于士兵活动,塔内一般不会安装大型武器。
图13-12 吊桥型攻城塔的样式
13.2.3 带槌型攻城塔
带槌型攻城塔是攻城塔与攻城槌的组合(见图13-13),吸取了两者的优点,集破城与登城功能于一体。带槌型攻城塔可实现上边登城,下边破城。带槌型攻城塔是罗马人的独特组合,为了全方位攻击敌方,罗马人将攻城塔的第一层装上攻城槌,最顶层布置有弓箭手与步兵,顶层弓箭手既可攻击敌方,又可保护底层操作攻城槌的士兵。
图13-13 带槌型攻城塔的样式与使用方式
世界枪械全程收录
手枪,短小轻便、携带安全、开火突然,是方便隐藏的个人自卫及突袭武器,号称隐身卫士。
步枪,为现代步兵的基本武器装备,具有进可攻、退可防的特点,常被称为士兵的第二生命。
机枪,因射速高、多子弹而偏重于阵地防御;以其火力大、射程远而成为最佳的主战武器。
冲锋枪,射速高、火力猛、便于开火,在局部区域中最能发挥威力,为近战中的首选武器。
狙击枪,高精度、远射程,为暗杀重要目标之首选武器。它如死神般,一击便要取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