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洲古殿祭侯王 宋氏祠堂古韵扬
在中山火炬开发区辖区内,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山坳。这里山林茂密,处处鸟语花香,仿佛是都市里的“桃花源”,这就是珊洲村。
珊洲村是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东南角“山窝窝”内的一个小村落,该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村子多面环山,夏季焦热,故而建村初期,被称为“山焦坑”。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今称中山)调整全县建制,将原来的11个坊改为9个都,珊洲村归属当时“四大都”管理,并把“山焦坑”一名改为“山洲坑”(客家方言中“焦”和“洲”同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规范地名,将“山洲坑”更名为“珊洲村”,只因“山洲坑”靠海,就像大海中的一个珊瑚岛。珊洲村属张家边乡(今中山火炬开发区)管辖。村里只有一千多人,林姓为村中最大氏族,约占80%,剩下的20%为黄、梅、陈、周、何、阮、叶、朱等姓氏。
“有女勿嫁山洲坑,石仔零仃路难行。过完一坑又一坑……”这首民谣是形容旧时珊洲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珊洲村地处僻壤,过去从张家边到珊洲并没有通汽车的道路,村子周边都是山,村民们进出都是沿着山边的小路走。当时走到邻近的小隐村起码要一个小时。去张家边公社开会,往返要大半天时间。如果要到县城石岐,先得走山路到南朗,再由南朗到石岐,往返要一天一夜。
也许正是因为一直远离着尘世喧嚣,珊洲村的村民对祖辈生活的土地有着别样的依恋。在这个村庄里,如今满眼是连片花园式的别墅,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厂房,还有新建的农贸市场、学校。但村民“喜新不厌旧”,在一面大力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珊洲村也在守护着“旧”的风物,守护着后山那片五百多年的风水林和上街的百年庙宇、碉楼、古祠堂、老市亭、石板路,还有蜿蜒的“护村河”。这些老建筑,每一处都有着别样的故事。
先说说珊洲村的庙宇。该村原有北帝庙和侯王殿,位于村子明角那边的北帝庙,在抵抗日军进攻中山时,曾驻扎过张惠长的部队,后日军来到珊洲,放火把明角仅有的二十多栋民居都给烧了,北帝庙也惨遭毁灭。侯王殿位于珊洲村后山脚下,是一座琉璃碧瓦的仿古建筑,庙前面有一个荷花池。入庙先得拾级而上,令庙宇平添神圣。据说该庙最早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文革”时期,由于“破四旧”,很多庙宇毁于一旦,而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庙却因村里设立中学,被用作学堂而得以幸存下来。1997年重建该庙,庙的基座、台阶、护栏保留着原庙所用的大麻石,使得重建后的庙宇古韵犹存。
其次说说珊洲村的宗氏祠堂。珊洲村原有祠堂十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部分分给了贫困人家作房屋。林氏宗祠成为仅剩的两间之一。据中山地方志载,在明正统末期(1446~1449年),珊洲村先祖林桂森从林屋边(今南朗榄边一带)搬来珊洲,繁衍至今已有20代人了。从祠堂的石刻记载来看,这间祠堂也建于明末清初,有400年历史,曾被用作集体饭堂、生产队办公室、村集体仓库,如今,主要是作村里办喜事的场所。与大多数具有岭南特色的祠堂相似,林氏宗祠内的横梁、瓦角、柱子、墙壁之上装饰着砖雕、泥塑、陶瓷、木刻、花草及人物壁画,显得富丽堂皇。祠堂正中,原本挂着一块木匾,记录先祖的功绩。这块匾是清咸丰皇帝钦赐,上面写着“敕赏戴蓝翎”,可惜在2009年清明集体拜山聚餐时,这块匾不翼而飞。幸好,祠堂内还保存着一副木刻对联,上联是“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下联是“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同宗支”。同样的对联也见于中山南朗、大涌一带的林氏祠堂,此对联作者为林召棠。林召棠(1786~1872年),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今广东吴川)霞街村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其任陕甘正主考官,后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别以为这副对联是文字游戏,其实从这副拆字联里面体现出宗支的辈分。虽都是林氏,可来源不一样,分为“公辈”和“叔辈”。但不论“公辈”还是“叔辈”,终归是同一血脉,同一祖宗。联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的和谐思想,彰显着“水有源,树有根”的宗族情意。
历史上的珊洲村没有像同一辖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沙边村、大环村那样碉楼林立,只出现过两座炮楼、五座碉楼。这些“上了年纪”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是珊洲村最宝贵的财富。在村的西角,有一座保护得较完好的碉楼。这座碉楼高四层,其势笔直而上,以青砖灰瓦为主体,装饰着弧形窗户和葫芦状的孔。碉楼顶部的墙沿,有灰雕壁画,“梅花开,野鹿欢”之类的景象栩栩如生,而且顶部还有一个类似于圆形门的装饰,远看如皇冠戴头。与碉楼连在一起的,是一座大型的华侨屋。华侨屋建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高大的房屋内有两层阁楼,有楼梯可直通屋顶。站在屋顶上,全村景色尽入眼眸,在屋顶上的你,不用担心脚下的瓦会碎裂,据住户说,这些瓦是盖了几层的,这么多年来,从未见漏水。此外村里文化广场旁的两座碉楼,也是历经百年岁月的,经过粉饰翻新,显示出时代的新气息。墙上的“仁义礼智信”“共筑伟大中国梦”等标语,显示着珊洲人正构筑着自己的“中国梦”。
珊洲村的石板小路也特别值得一说。这条建于民国时期的石板小路,蜿蜿蜒蜒地直接通向山上和山外的康庄大道。漫步于村中的石板小路,置身在三面环山的美景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古朴典雅的风物,令人感受别样的惬意!
这片绿树环绕、枝叶茂密的山就是后门山,海拔不过百米,面积只有三百来亩,却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为鸟多,人们索性叫它“小鸟天堂”。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一旦进入这片山林拾干柴、摘野果或是采草药,受惊的白鹭就会飞满整个珊洲村的上空,叫声四起,远近可闻,那场面十分壮观。
之所以当年有这个小鸟天堂,得益于当地人对山林的保护。以前的后门山,漫山遍野都是鸟儿,白鹭和斑鸠居多。村民们非常喜欢这些鸟儿,它们也都受到了村民们的保护与善待。村里甚至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任何进山的人捕捉它们。后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茂林古树,常年青绿。然而到了20世纪“全民公社化”大炼钢铁的年代,后门山的所有树木,都被砍伐一空,白鹭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纷纷逃离家园。没有鸟儿鸣叫的珊洲村,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灵性,村民们尝到了破坏环境的恶果。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珊洲村民的保护下,珊洲葱绿重现,白鹭重返故乡。为了让美丽的白鹭永驻珊洲村,村里作出了规定,任何人不准打鸟、杀鸟。很快,后门山的白鹭一下子就有了一千多只。这些小鸟每天晚上六七点就准时成群结队地出去觅食,到早上四五点,它们又一起飞回来,那时,整个村子都能听到它们欢快悦耳的叫声。
那个时候,珊洲村的白鹭有一两千只,它们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绿树白云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晚出觅食,早归歇息,惬意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成了珊洲村民最喜爱的邻居。旷野飞白鹭,人来鹭不惊,珊洲人享受着白鹭带给他们的欢乐。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门山开始有人开山采石,隆隆的炮声再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后门山前前后后一共开了好几处采石场,成天放炮,那些炮声把小鸟们都吓坏了。它们再也不敢在这里居住了。从此,白鹭一年比一年少。村民们再也没有看到一只白鹭。
(供稿 邓仲锦 徐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