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归于平淡
2025年09月26日
绚烂,归于平淡
郑淡然重执画笔,已是“四人帮”倒台后了。20世纪70年代末,石岐镇文化馆举办群众美展,馆长亲自上门索画。盛情难却,她连夜画了幅《芭蕉草虫》送去,这就是她封笔30年后的第一件作品。
《南方日报》记者在展厅发现这幅令他怦然心动的画,循迹登门拜访,回报社后写了篇《淡然女士超然功》,刊登在《南方日报》上。当时的报纸每天只出一张,1000字左右的特写,算得上重头文章了。特写见报,引起当时主管文化的副省长王阑西的注意,他向关山月、黎雄才等人了解情况后,亲自提名让省文史馆招聘郑淡然为研究员。两年后,她晋升馆员。至此,她的生活粗安,而且有了一个眺望世界的窗口,一个与高端艺术交流的平台,又一个创作旺盛期由此发端。
如果说,30年前她的作品于严谨处多少带点刻意;那么,30年后她的笔墨已臻化境,顺手拈来,便成妙品。她还是那么重视写生,一枝托人从山野捎来的松花,她能供在瓶里揣摩好几天;逸仙湖畔芙蓉花开,她能在树下流连十天半月。但到执笔时,却又把实体浑然忘却,一空依傍,以撷取其神采。往往是一张宣纸只画几笔,便随意挂在墙上,偶尔才望上几眼,直到下次兴起,才又执笔一挥而就。作品完成,随手卷起,既不题名署年月,更不盖章。若不是澳门美术界邀她举办画展,只怕到逝世时,这些画作的题名处仍是茫茫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