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作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党史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本地乡土素材的资料搜集、整理、推广、使用工作,《东镇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肩负使命,我们义不容辞,以满腔的热情,共同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征稿启事发出之后,我们得到了许多文艺及社科工作者与前辈专家的大力支持,其中吴竞龙、刘居上、邓仲锦等老前辈倾尽多年积累和思考,精心写作,赐稿良多,为本书锦上添花。吴添渭、黄善池、孙锦源等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讯员也送来了许多稿件。当这些风格各异的稿件汇集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便产生了:如何统一风格?经研究,我们采用了章回体形式,统一了全书的标题风格,使这些“张家边的故事”讲述得更有“古”味。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佛山史话》《中山史话》等书的叙事体例,更具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混合式的篇章结构,并根据稿件情况,尽量统一叙事风格,整合成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本书采用的许多图片,是建区二十多年来,众多摄影工作者不辞劳苦、辛勤积累的影像素材。这也是《东镇史话》区别于其他史话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更多老百姓从自身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是爷爷讲述的,或讲述爷爷那辈的。这既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对当地群众进行文化启蒙传统教育的需要。本书以1949年前东镇历史资料为主要内容,偏重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口述历史。这种个性化的表述方式,能以最自由、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叙述,我们虽然未冠以“口述故事”字眼,但是我们力求书中能带有这样接地气的味道,即东镇的味道,奉送给读者诸君。

为什么沿用“东镇”之名?东镇这个地名带有历史记忆,通过老一辈人,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数万海外侨亲的口口相传,将成为过往几代人以及未来更多人的财富。它能代表我们这里,代表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过去、现在,能给我们的未来展望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努力用“说史话、讲故事”的形式,反映这方土地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包容和谐、积极进取、灵活变通、咸淡交融等许多优秀的精神传承,便于更多人去阅读和传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火炬开发区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中山众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白莲广告公司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记述的年代久远,历史资料掌握有限,编写人员能力所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