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蔬果香 人世沧桑话海傍
海傍村位于张家边偏东3.1公里,地处小隐驻地西南面,与义学相邻,西北面是二洲村,是一个以务农为主的小村庄,面积约1.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约为2300亩。为支持开发区经济发展,海傍村向区管委会提供了2100亩耕地。其中房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海傍村居民以疍家人为主,共有367户人家,总人口1469人,其中农业户口1412人,占总人口数的96.12%;非农业户口57人,占总人口数的3.88%。居民日常靠打鱼为生,晚上将船只停靠海边休息。因当时沿海出现了“打明火”,为保护人身安全及方便生活,人们陆续搬迁到小隐埗头两侧的陆地居住,慢慢地形成了一河两岸的村庄延续至今。
历史上的小隐叫做小运。为什么叫小运呢?因为现在的小隐涌当年是一条供经商船只运货的小运河,后来为专门运货而成立“八乡渡”,小隐埗头就是以前的八乡渡头,所以海傍村两岸的居民都属小隐管辖。
海傍村陆路交通极为便利,村内道路宽两米以上,全长2500米,东镇大道贯穿其中,南接环茂公路,经港义路口与博爱七路对接,西连逸仙公路,路面宽24米,还有东镇路、东阳路、环茂路、祥富路,路路相连。也有可以到达珠海、江门、广州、深圳的公路。水路交通非常便利,有小隐涌流经洋关水闸到横门。小隐涌起源于长江水库,上游是很浅的排灌渠道,向东北,流经张家边、宫花、西桠、大环、小隐、海傍、灰炉、东利到横门水道,河面宽25至30米,因流经小隐、海傍,故名叫“小隐涌”,流经宫花、江尾头、大环,故又名“宫花水”或“大环河”,从小隐至横门水道能容纳50吨以下的货轮航行。这条河流直通石岐、民众等地,是开发区重要的排灌河和不可或缺的内运河。
海傍村办公楼于1989年由区工商局扶贫兴建,地址位于小隐埗头二街12号,建筑面积约279平方米,共投资约28万元。同年,区工商局为扶持海傍村的经济,投资约50万元建成一层水泥结构厂房约620平方米。2001年继续投资约5万元兴建厂房配套宿舍约180平方米,合计投资约83万元。同年,村集体年收入增至56万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海傍村居民主要以务农为生。村里有许多青年去了香港和澳门地区谋发展,改革开放后,许多港澳同胞陆续回乡支持建设。1978年间,港澳同胞共集资42320元,从小隐鸡头铺接驳自来水到村民家中,还修建村里的公路、安装发电站等。此举有效改善了家乡的生活环境,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海傍村记载或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并不多,主要有“土地诞”和“老人节”。农历八月初二是“土地诞”,当天村里同年出生并已成家立室的村民聚集一起,白天到村里各处的“土地公”进行祭拜;晚上共享晚餐,相互交流一年以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老人节”是2000年后由村里成立的老人协会发起的,会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邀请村里的老人聚餐欢庆。
在教育方面,1920年创立的小隐学校,育人无数。1989年,由香港同胞李颂龄的儿子李俊驹捐赠资金,在环茂路兴建了由小隐、义学、海傍三村合一的学校,取名“小隐李颂龄学校”。1999年,在开发区管委会的统一规划下,“小隐李颂龄学校”改名为“小隐幼儿园”。近年来小隐、义学、海傍三村投入大量资金,为小隐幼儿园兴建了游泳池,并添加了教学设备及游乐设施,使幼儿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晋升为省级幼儿园。
原小隐中学创立于1981年,1999年由开发区政府统一规划,“小隐中学”合并到“开发区第一中学”,“小隐中学”改建为“火炬开发区第五小学”。
小隐原有卫生站一间,是小隐、义学、海傍三村的主要医疗服务站,小隐卫生站于1994年撤销,村医分流到各村进行个体私营。2001年,经统一规划,开发区医院分设城东卫生服务站、海滨卫生服务站等。全村现参加医保人员达到1400人。
全村有老年人239人,其中男子55岁以上有85人,女子50岁以上有154人,这些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可领取660元社保金,80岁以上另有高龄津贴100元。每逢春节和中秋节则有花生油、糖果、腊肠等节日慰问礼物。海傍村有五户低保户,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生活费,他们的部分医疗费用也可报销。每逢重大节日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员发放慰问金及慰问品,“八一”建军节不忘对现役军人家属和光荣退役军人送上慰问金。
小隐幼儿园醒狮 摄影 林锦洪
(供稿 梁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