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指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本文以此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内容,即1949 年10 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
1.会写“盏”“栏”“汇”等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外宾、肃静、鼓舞、汇集、宣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重点)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难点)
①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等。
②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民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机构。
④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⑤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⑥汇集:聚集。
⑦擎:举。
⑧预定:预先决定或制定。
⑨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⑩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表达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⑪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⑫雄伟:雄壮而伟大。
⑬欢呼:欢乐地呼喊。
⑭欢跃:欢呼雀跃。
⑮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⑯瞻仰:恭敬地看。
⑰肃静:严肃安静。
⑱飘拂:轻轻飘动。
⑲聂荣臻:四川江津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⑳检阅:高级首长在队伍前面举行检验仪式。
㉑缓缓:慢慢的意思。
㉒制服:军人、机关工作者、学生等穿戴的有规定样式的服装。
㉓装甲车:作战用的装有防弹钢板和武器的汽车或列车。
㉔挺着:伸直。这里描写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㉕钢铁巨人:文中形容战士们坚强高大的形象。
㉖抛:扔;投掷。这里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㉗盖过:这里指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轰轰声。
㉘高潮: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㉙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齐全。
㉛游行:广大群众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
㉜红流:这里指游行队伍。
近义词
协商—协议 汇集—聚集 雄伟—雄壮 欢呼—欢叫
欢跃—欢腾 徐徐—缓缓 飘拂—飘动 挥手—招手
反义词
汇集—分散 肃静—喧哗 完毕—开始 欢喜—痛苦 光明—黑暗
①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①。[句解:交代时间和地点。]参加开国大典②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③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④,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⑤上还有外宾。[句解:交代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及人数。]
②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③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④丁字形的广场汇集⑥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句解:这是本段的总起句。]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⑦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⑧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⑨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句解:概括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潮的热烈场面,同时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1 -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⑤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⑩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解: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⑪。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句解:这句话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⑦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⑫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⑬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⑭起来。
⑧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⑮,一齐抬起头,瞻仰⑯这鲜红的国旗。[句解:用三十万人的动作表明了人们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句解: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它的升起,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做了主人。]
⑨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句解: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当时统计的五十四个民族(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二十八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起初是全场肃静⑰,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⑱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⑩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句解:全场热烈欢呼,是因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他是人们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⑪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句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⑲ 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⑳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㉑进场。
⑫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㉓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㉔ 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㉕一样。[句解:这句话主要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他们是人民的武装,是新中国强大的安全保障。]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句解:这段描述中充满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为这支人民的军队感到自豪。]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㉖上天去,欢呼声盖过㉗了飞机的隆隆声。[句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看到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
⑬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㉘。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句解:“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无比信赖与热爱的思想感情,也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⑭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㉙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㉚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句解:这样生动的描述,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群众游行㉛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句解: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第二部分(第5 -1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⑮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㉜”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句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仅是写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是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底的光明。]
第三部分(第15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名师点拨
1.为什么要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
这样写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参加人数之多,来自行业之广,也说明了全国人民对这次大典的期待和重视。
2.说说第4 自然段中“直奔”一词的表达效果。
“直奔”突出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他们急于到达会场,急于见到毛主席,表达了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
3.第5 自然段中的“一齐”表明了什么?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
4.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重大的典礼?
①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各个阶层,范围广泛。
②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地域广。
③参加典礼的人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
④参加典礼的人数多,成了人海。
⑤主席台的布置,喜庆热烈。
⑥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宏大,热情高涨。
5.感悟典礼盛况,体会群众心情。
通过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选举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等呈现了大典时的盛况,写出了人们热烈地欢呼、心情欢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6.第8 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一齐”表明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了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而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7.在典礼进行中,有几次写了掌声?从这几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次写了掌声。
第一次: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我体会到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第二次: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我体会到人民对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比热爱。
第三次: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我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和爱戴。
9.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红旗”“红灯”“掌声”“欢呼声”?这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表达了人们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0.课文是如何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
本文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并不多,但是很典型,如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高呼“人民万岁”,等等。通过这些动作、语言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及人民群众激动的欢庆场面等的烘托,使毛泽东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文通过记叙1949 年10 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人们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与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创始人的风采。
写好场面描写。
所谓场面,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场面。场面描写就是对这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不仅可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而且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进行场面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描写中也应有重点部分,对重点部分的内容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只有把气氛写好了,才能提高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四、写场面要有顺序,否则会让读者有混乱感。
1949 年10 月1 日,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欢呼雀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新中国的生日。经过了十四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多少英灵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才有新中国的解放。从这一天起,穷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参考答案:本文记叙了我国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默读时,注意把握场面的不同变化及相应的人们心情的变化。
(2)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参考答案: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写的。过程:1949 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阅兵式开始。之后,进行了群众游行,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离开会场。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参考答案:阅兵式部分是从三个方面描写的。课文首先写了阅兵式肃穆庄严的开始和受检部队的进场。然后详细描写了受检阅部队的情况。最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群众观看阅兵式时喜悦、兴奋的心情一直持续到阅兵式结束。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参考答案:这几句写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八盏”“大红宫灯”、八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热烈、庄严的气氛。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参考答案: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会场上人如潮,旗如海,热烈、欢腾的场面。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参考答案:“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无比信赖与热爱的思想感情。场面热烈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