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讲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锺子期能准确地解读他在琴中寄寓的情感,二人引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苏轼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牧童指出唐代名画《斗牛图》中存在的错误,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从客观事实出发,因事求人的道理。
1.会写“哉”“巍”“轴”等7 个生字,背诵《伯牙鼓琴》。(重点)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故事。(难点)
苏轼 (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眉山人,嘉佑年间进士。
①鼓:弹。
②方:正当。
③志:心志,情志。
④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⑤曰:说。
⑥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感叹。
⑦巍巍:高大的样子。
⑧若:像。
⑨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⑩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⑪破琴:把琴摔碎。
⑫复:再,重新。
⑬无:没有。
⑭足:值得。
⑮蜀中:泛指蜀地。
⑯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⑰好:爱好,喜爱。
⑱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⑲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⑳《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㉑尤:尤其。
㉒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㉓曝:晾晒。
㉔拊掌:拍手。
㉕搐:抽缩。
㉖股:大腿。
㉗乃:却。
㉘掉:摆动,摇。
㉙谬:错误。
㉚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㉛改:改变,更改。
近义词
鼓琴——弹琴 少选——顷刻 破——损 绝——断
反义词
无——有 好——恶 笑——哭
伯牙鼓琴
伯牙鼓①琴,锺子期听之。[句解:“之”是代词,指代伯牙。俞伯牙是当时的音乐大家,能成为他的听众,说明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方②鼓琴而志③在太山④,锺子期曰⑤:“善哉⑥乎鼓琴,巍巍⑦乎若⑧太山。”少选⑨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⑩乎若流水。”[句解:“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如痴如醉):“妙极了!这琴声宛如浩浩荡荡的河水(从我心中流过)!”]锺子期死,伯牙破琴⑪绝弦,终身不复⑫鼓琴,以为世无⑬足⑭复为鼓琴者。[句解:“破琴”,把琴摔碎。“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书戴嵩画牛
①蜀中⑮有杜处士⑯,好⑰书画,所宝⑱以百数。[句解:“以百数”,用百来计算,数以百计。这位杜处士珍藏的书画有数百件之多,说明他非常喜爱书画。]有戴嵩⑲《牛》⑳一轴,尤㉑所爱,锦囊玉轴㉒,常以自随。[句解:(在他收藏的书画中)有一幅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他)尤其喜欢(这幅画),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它。]
②一日曝㉓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㉔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㉕ 入两股㉖ 间,今乃㉗ 掉㉘ 尾而斗,谬㉙矣。”[句解:(他)有一天晾晒书画,有个牧童看到了,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牛在争斗时,角上用力,尾巴就会夹在两腿之间,这幅画却把牛画成了摇摆着尾巴争斗,这是不对的呀。”]处士笑而然之㉚。[句解:然之,以之为然。然,正确。前面讲处士很推崇这幅画,听了牧童的说法,却认为他说得对,说明杜处士是一个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人。]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㉛也。[句解:古语说:“耕种的事要问种地的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纺纱织布的女佣。”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呀。]
名师点拨
1.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因为锺子期死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2.你从伯牙绝弦这一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知音难觅。
3.《书戴嵩画牛》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结全篇,引人入胜。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要凭空想象。同时不要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不足。
《伯牙鼓琴》通过描写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的故事,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指出名家画作中的错误,说明了实践出真知,不能凭空想象和迷信权威,而要尊重事实,因事求人的道理。
因果结构法。
所谓因果结构法,就是指依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安排文章结构的一种写作方法。《伯牙鼓琴》的作者就采用了因果结构的方法。文章先描写了俞伯牙和锺子期朋友间的纯真友情,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他们彼此是难得的知音,这是交代伯牙绝弦的原因;而文章结尾写伯牙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是结果。这种前因后果的结构方式,让我们对伯牙绝弦这件事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
以事喻理。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了一则小故事,故事中的牧童指出了前人名家画作中存在的错误。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古语来点明文章的主旨,说明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因事求人的道理。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伯牙每弹完一首曲子,子期都真心地称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与子期的友情成了千古典范。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指出名画中存在的错误这件小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领域,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迷信权威,更不能主观臆测,而要因事求人,或者到实践中去求证,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参考答案:句义:伯牙(悲痛欲绝)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