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桥
这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座跨越生死的生命桥,更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1.会写“咆”“哮”等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惊慌、拥戴、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点)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难点)
谈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剧本中心常务理事,河北大学等7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其代表作品有《家园笔记》《大厂》《绝唱》等,曾两次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①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②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③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
④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⑤惊慌: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
⑥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⑦逼近:靠近;接近。
⑧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⑨拥戴:拥护推戴。
⑩清瘦:指人瘦。
⑪乱哄哄:形容嘈杂纷乱。
⑫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⑬依次:按照次序。
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⑮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⑯吞没:文中的意思是淹没。
⑰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
⑱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惶恐 拥戴——拥护 放肆——放纵
反义词
放肆——拘谨 惊慌——镇定 沙哑——清脆 拥戴——反对
①黎明①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句解:“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雨大,更表现了雨水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铺垫。]
②山洪咆哮②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③而来,势不可当④。
③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⑤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句解:“惊慌”“你拥我挤”写出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样子。]
④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句解:“只有”这个词说明木桥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为下文人们抢着过桥作铺垫。]
第一部分(第1 -4 自然段):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⑤死亡在洪水的狞笑⑥声中逼近⑦。[句解: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狰狞面目,突出了形势的危急。]
⑥人们跌跌撞撞⑧地向那木桥拥去。[句解:“跌跌撞撞”“拥去”突出了人们逃命时惊慌的样子和混乱的场面。]
⑦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⑨的老汉。
⑧老汉清瘦⑩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⑪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句解:“他像一座山。”一个简短的比喻句,写出了老汉的威严与冷静,也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⑨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⑩老汉沙哑⑫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句解:话语虽短,但要求明确,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
⑪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⑫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⑬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⑬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第二部分(第5 -13 自然段):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⑭水渐渐蹿上来,放肆⑭地舔着人们的腰。[句解:“蹿”字写出了水上涨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是拟人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肆虐的样子,说明形势十分危急,撤离一定要争分夺秒。]
⑮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句解:写老汉训斥了一个违反纪律的党员。从“冲、揪、吼”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老汉对这个小伙子很凶。]
⑯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⑮。[句解: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为木桥的断裂埋下了伏笔。]
⑱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⑲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⑳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句解:老汉和小伙子都选择将生存的机会留给对方。]
㉑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⑯了。
㉒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㉓一片白茫茫⑰的世界。
第三部分(第14 -23 自然段):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㉔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㉕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⑱。
㉖她来祭奠两个人。
㉗她丈夫和她儿子。
第四部分(第24 -27 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名师点拨
1.第1 自然段中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喻成一群受惊的野马。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其中“咆哮”写声音大,“狂奔”写速度快。
2.第3 自然段中“惊醒”“跳舞”与“你拥我挤”“疯了似的”等词的运用有何高妙之处?
“村庄惊醒”“洪水跳舞”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山洪疯狂肆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凶猛山洪的冲击下,村庄被惊醒,人们慌不择路,在洪水欢跃与人们慌乱逃亡的对比中,鲜明地描绘出了形势的危急。
3.第7 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主要描写了什么?
这是文章的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人们朝木桥拥去”,并开启下文“老汉桥前等候”。本段点明了主人公身份,老汉先到桥前,却没有先跑,可以看出老汉心系群众,照应“全村人都拥戴”,同时也为下文他能指挥全村人埋下了伏笔。
4.第8 自然段写老汉“像一座山”有什么作用?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写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等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5.第17 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木桥的?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发抖”“呻吟”两词写出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的感觉,赋予了木板人格化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在洪水冲击和人们重压下即将断裂的紧张危急的情景,为下文写木桥轰蹋埋下伏笔。
6.第22 自然段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觉得老汉可能会说些什么?
他可能喊:“儿子,爹对不住你!可身为党员就应该舍己为人、坚于职守,请你不要怪我啊,我的孩子!”
7.最后一段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最后一段笔墨虽淡,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本段当中,照应了前文,点明了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以出乎意料的结尾使故事的悲壮色彩更加浓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情节设置巧妙,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本文通过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在面对肆虐的洪水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赞扬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后来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老汉却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丈夫,一个是她儿子。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让人震撼无比。作者的构思可谓精巧,情节更是曲折。
那么,怎样使文章的构思精巧呢?
1.选择巧妙的表现角度。写文章时,可选择的角度很多,如果从常人不易想到的侧面甚至反面落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独特的行文思路。这一点往往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人物的描绘上。
3.情节的起伏设置。具体表现在:A.设置悬念;B.出人意料的结局;C.制造波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在生死关头,他的抉择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老汉是个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
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到木桥时,老汉已经先来到了木桥前,但他并没有走,而是等着人们到来,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心系群众;面对汹涌的洪水,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而老汉“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镇定从容、临危不乱;在组织过桥时他号召“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他先人后己;自己的儿子违反纪律,他揪出来严厉训斥,并命令排在最后,从这里看出他不徇私情。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句子略。
作用:描写雨大,洪水凶猛,木桥窄、不结实,增强表现力,说明了情况的紧急、危险,有力地烘托出老汉临危不乱、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