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柏林
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迫害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的疯狂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重点)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难点)
奥莱尔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微型小说家。
①健壮:健康强壮。
②沉思:深沉地思索。
③奇特:不寻常,特别。
④指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⑤不假思索:不经思考就作出反应,常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⑥嗤笑:嘲笑。
⑦神志不清:神态或精神错乱。
⑧前线:指作战时由最前面的作战部队形成的一条军事线。
近义词
缓慢——慢慢 沉思——深思 嗤笑——嘲笑 平静——寂静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反义词
缓慢——迅速 寂静——喧闹 健壮——虚弱 奇特——平常
不假思索——深思熟虑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①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句解:此句承接上句交待了小说的两个人物:一个战时后备役员老兵,头发灰白;一个老妇人,体弱多病。]显然她在独自沉思②,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③的举动,指手画脚④,不假思索⑤地嗤笑⑥起来。[句解:廖廖几笔,写活了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的无礼。]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句解:老头打断小姑娘无礼的嗤笑声,烘托出气氛不同寻常。]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⑦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句解:再次傻笑,把小说矛盾推向高潮。]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句解:此时这位老兵忍无可忍后开口,写出了他的隐忍。他将说什么?此处为第三波悬念,也是答案揭晓的前奏。]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⑧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句解:人物对话,揭晓谜底,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惊叹之余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令人反思。]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名师点拨
1.小说开头的设置有何用意?
小说第一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为后来提到的战争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小说善于设置悬念,你能找出一处吗?并指出这样做的好处。
比如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不停重复“一,二,三”。读者会思考为什么她要一直重复“一,二,三”,这些数字有什么含意吗?设置悬念的好处: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②为下文展开情节作铺垫;③使小说显得有趣味性,情节曲折,可读性强。
3.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引得老头狠狠瞪地,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吗?面对老妇人反常的举止,两个小姑娘的反应很平常,但是老头为什么要和这两个小姑娘计较呢?这为下文做了铺垫,这使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在全文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4.小说的结尾以“静”收尾,有什么用意吗?
车厢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人们被老兵说出的真相和话语间的痛苦所震慑,对战争的残酷感同身受,是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老兵的遭遇的同情。此时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本文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发生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构思巧妙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巧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主旨、人物形象,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效果,完全得益于作者在情节上的巧妙构思,即“悬置紧张法”的运用。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那么我们看到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又是一个意外,“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不停地“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得妇人变得神志不清呢?她又要被送去何方?故事的“第二波悬念”又呈现了出来。作者适时地让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来寻找答案,她们“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笑声使死寂车厢有了一丝的松动,很快她们的无理举止被“老头”制止了,“第三波悬念”还是没有将答案明朗化。“‘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故事的发展到了最高潮,矛盾被完全激化了。到了答案公布的时刻,“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可以说这是小说中情节设置的上乘之作,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场景,使得今日享受和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离。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永远抵制战争。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指导】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重点——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编排。以《穷人》一课为例子进行了解说,并讨论了这样写的好处。
首先读读例句,想一想如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同时我们要在习作中通过对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词句段运用】
本次“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
一是体会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如何运用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如课文给出的例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经典情节,通过描写关羽提刀飞身上马,归掷华雄之头于地,而其酒尚温,突出了关公的神勇之气。
二是通过例句中对桑娜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例句主要体现了桑娜对于自己不顾家庭艰难,擅自抱回两个孩子犹豫不安、内疚自责及对丈夫是否能接受两个孩子的担忧,还体现了桑娜由开始的紧张忧惧、忐忑不安最后变得无比坚定的内心变化。
三“我的心绷得紧紧的。”①是因为“我”为邱少云担心,想着他承受烈火焚身之痛,“我”心里很难受;②是怕邱少云熬不住而暴露目标,使整个潜伏部队遇险,使整个作战计划落空。“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句话写了“我”对邱少云的担心。因为“年轻”所以才有“跳起来”或者“叫起来”的可能性。这一心理活动,烘托出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剧痛。“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两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看到邱少云生命受到威胁时候那种矛盾、焦虑的复杂心情。
【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贺知章的一首晚年之作。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 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86 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50 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体会诗中作者与家乡儿童富有戏剧性的见面场景,感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久客他乡、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词语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37 岁中进士,自此以后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80。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笑问:笑着询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人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作品鉴赏】
本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发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反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生活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