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是纪念鲁迅的一篇诗作。为了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诗歌的内容,作者通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能得到对人生意义的启发与熏陶。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重点)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难点)
臧克家 (1905 -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那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话化用了鲁迅《自嘲》 中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⑦不朽:永不磨灭。
⑧情愿:真心愿意。宁愿,宁可。
⑨摔垮:表现反动派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⑩尸首:人的尸体。
⑪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⑫拾举:使抬升。
近义词
情愿——甘愿 不朽——永恒 下场——结局 抬举——抬爱
反义词
俯——仰 伟大——渺小 抬举——贬损 情愿——被迫
有的人①活②着,
他已经死③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句解: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
第一部分(第1 小节):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有的人
骑④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⑤!”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⑥。[句解: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十分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⑦”;
有的人
情愿⑧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句解:这两句主要歌颂鲁迅,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第二部分(第2 -4 小节):这一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⑨;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句解:“摔垮”和“记住”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反动派人们无比憎恨,对革命者人们无比爱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⑩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句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⑪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拾举⑫得很高,很高。[句解:这段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局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
第三部分(第5-7 小节):这一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名师点拨
1.诗歌的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
不同。每节诗前两句都是反动统治者。后两句则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朗读第2 节时,应体现出讥讽和赞叹的不同语气。
3.说说课文为什么用“有的人”为题,而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为题。
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恶势力。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着两个阶级。诗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所以以“有的人”为题。
4.怎样理解第5 小节?
第5 小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摔垮”表现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无比憎恨;“永远记住”表达了对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5.作者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是1949 年11 月1 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 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学习对比的方法。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进行比较,以揭示人物的某种精神、事物的某种差别、景物的某种特征等。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来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无情鞭挞了剥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更加突出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比如在写《我的邻居》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邻居在语言或行动上的对比或者同一邻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来展现我的邻居的某种品质或精神面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鲁迅先生伟大的、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黑暗的社会中“呐喊”,把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像种子一样撒进人们的心里。鲁迅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人民和社会。正如诗中所说的“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们要像鲁迅那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指导】
本次“交流平台”的任务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总结归纳法:先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再把各段的主要意思综合起来,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之前我们学过的《只有一个地球》,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目和关键句:通过文章题目和关键句来了解主要内容,也是常用的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题目很明确,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人公就是鲁迅先生,文章内容就是通过一些事来写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文章最后一句点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如《好的故事》《有的人》),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如《好的故事》)等方法。总之,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词句段运用】
本次“词句段运用”部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和联想。
(1)课本给出的这些题目都很有代表性,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说说这样拟题的好处,注意抓住主要特点。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题目中含有一对反义词“慢”和“急”,“裁缝”和“顾客”表明了人物的身份,我们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时间就会想:这样矛盾的性格在裁缝和顾客之间会引发怎样有趣的故事呢?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2)“饱经风霜”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深处”指很深的地方或内部。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如“饱经风霜的脸”会使人想到社会的动荡,人生经历的曲折、复杂,生活的艰难、困苦等。
在写作时要注意联想合理,用词准确,条理清晰,主题明确。
【书写提示】
本次“书写提示”部分介绍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及其代表作品。
柳公权:(778 年-865 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 年)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按照时期可划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狭义的楷书指到唐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可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搜集和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你认为他的书法有哪些精妙之处?想想自己在平时的书写中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你热爱中国的书法吗?你对楷书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吧。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名句,了解这些句子的出处和意思,并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之后的感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答客诮》是鲁迅于1931 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这首诗开头两句正面立论,大处落墨,首先阐明“无情”与“怜子”的实质。结尾两句,借猛虎怜爱小老虎的比喻,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巧妙地揭示出深爱下一代的思想内涵。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句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以此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故乡》是鲁迅于1921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三魂》
这句话是在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民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学界三魂》是1926 年鲁迅在和陈西滢等人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事件论战期间写的一篇杂文,收录在《华盖集续编》中。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民魂”说,在鲁迅的心目中“民魂”才是“中国的灵魂”,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鲁迅看来,“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为先觉者的“精神界之战士”身上,更深的是体现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的底层民众的身上。民众是“民魂”之壤,深植于民众之壤的“民魂”是不死的,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人民大众的杰出代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简练的文字,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了起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刊发于1934 年,后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文章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并指责了当时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