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表面上是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老,实际上在本课中还有深一层的含义暗示着主人公的精神永远流传。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面临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青青的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难点)
梁衡 山西霍县人。1946 年出生,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①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②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③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侵袭。
④险恶:凶险可怕。
⑤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⑥三番五次:屡次。例句:妈妈三番五次叮嘱我,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⑦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⑧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
⑨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⑩资助:以资财钱物相助。
⑪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⑫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⑬凶猛:(气势、力量)凶恶强大。
⑭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
⑮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⑯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⑰领悟:领会;理解。
近义词
肆虐——横行 险恶——凶险 盘踞——割据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选择——抉择 奇迹——奇观 劲挺——挺拔 凶猛——凶悍
反义词
恭敬——傲慢 勇敢——胆怯 凶猛——温和 荡漾——平静
①窗外是参天①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句解: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涛声阵阵、叶间泛起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沟、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
②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②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③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④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③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句解:简单介绍了老人的生活:朴素艰苦,早出晚归,献身改造荒山事业。]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⑤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⑥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⑦。[句解: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④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⑧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⑨。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⑪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⑤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⑫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⑬。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⑭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第二部分(第2 -5 自然段):老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坚持改造山沟,创造了一块绿洲。
⑥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⑮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⑯了。[句解:“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展,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⑦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⑰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句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第三部分(第6、7 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的心灵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名师点拨
1.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条山沟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山沟大环境恶劣险峻。
2.如何理解第2 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这句话表明了环境的恶劣。
3.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对小环境的介绍意在表现什么?
老人的生活条件简陋、艰辛,精神上十分孤独寂寞。对小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4.文中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人通过15 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绿化了8 条沟,造了7 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5.第5 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点出了黄土和绿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土给绿树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又扎根于黄土使之不易流失。老人与青山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也通过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从而回报了青山。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6.为什么说老人“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这里不是指老人的身体,而是指老人的精神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7.联系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文中的老人在中国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一片青山,但是老人给人们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常青。所以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赞扬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篇末点题法。
在文章的结尾,对人物、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叫做篇末点题法。恰当地运用篇末点题法有助于我们明确文章主旨,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人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苦,突出他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人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那么,篇末点题法有几种形式呢?
1.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点示。
2.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不是对全文内容的评述、总结、概括,而是深化一层,将全文的内容引申到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意境中去。
老人创造奇迹、改造山林的精神值得永远流传,十五年如一日,老人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更重要的是,老人这样坚持不懈,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