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于1925 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和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文中景物写得真实、细致,情景交融,充满意境美。
1.会写“搁”“综”“萍”等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重点)
2.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与追求。(难点)
①鞭爆:鞭炮。
②繁响:繁密的响声。
③昏沉:头脑迷糊,神志不清;阴暗朦胧。
④搁:放置,引申为停滞。
⑤膝髁:膝盖。
⑥蒙胧:现写作“蒙眬”,视觉模糊不清的状态。
⑦幽雅:幽静雅致。
⑧错综:纵横交叉;交错配合,综合。
⑨仿佛:似乎,好像;差不多。
⑩山阴道:在浙江绍兴西南一带,奇山异水,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称道。
⑪乌桕:落叶树,果实多脂肪,可制肥皂及蜡烛等。
⑫伽蓝:佛教寺院的通称。
⑬澄碧:清澈而碧绿。
⑭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说话隐晦躲闪:闪烁其词。
⑮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差不多,相似。
⑯瘦削:形容瘦或变瘦;形容细长且直立。
⑰泼刺:象声词。同“泼辣”,凶悍而不讲道理;有魄力;办事写文章厉害、痛快。
⑱奔迸:逃散;犹奔涌。
⑲分明:清楚(明白)状;简单明了地;清楚地划开界限。
⑳凝视:不眨眼地看。
㉑骤然:突然;忽然。
㉓凌乱:杂乱而无条理。
㉔掷:扔,投,抛。
㉕《初学记》:30 卷;中国古代的“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㉖虹霓: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
近义词
昏暗—昏沉 错综—交错 仿佛—似乎 荡漾—摇荡
澄碧—清澈 闪烁—闪耀 骤然—陡然 幽雅——幽美
反义词
昏暗—明亮 结束—开始 瘦削—丰腴 参差——整齐
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①的繁响②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③的夜。[句解:这句写灯火渐小,灯罩昏暗,鞭炮繁响,烟雾迷漫,通过这些描写突出当时的环境:昏沉的夜。“昏沉”是对夜色的概括,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射。]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孤单惶惑。
②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④在膝髁⑤上。
③我在蒙胧⑥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句解:写“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④这故事很美丽,幽雅⑦,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⑧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句解:总写这个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用“云锦”“奔星”的比喻说明故事的美丽、生动。]
⑤我仿佛⑨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⑩,两岸边的乌桕⑪,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⑫,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⑬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⑭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句解:这里写了“我”记忆中故乡的景物,作者坐在船上,用移动的视角把岸边的景物清晰地罗列出来,一股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句解:这里写作者的目光由具体的景物扩展到整个画面,各种物象彼此交融,在头脑中不断闪现、变幻。]
⑥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句解:“我”所见的故事和记忆中的情景有些相似,以水中的青天为底色,那么明丽,那么广阔。]
⑦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⑯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句解:重点写岸边的一丈红,它红的鲜明、热烈,代表着理想和希望。]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⑰ 奔迸⑱ 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句解:生命力旺盛的一丈红,它在水中的倒影被拉长,随着水波的涌动,热烈的红色晕染开来,像“泼刺奔迸的红锦带”,融入周遭的一切。鲁迅希望这火热的理想能驱散现实的“昏沉”,唤醒国民的热情。]
⑧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⑲。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句解:“我”所见的故事清楚且分明,“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表现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说明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⑨我就要凝视⑳他们……。[句解:“凝视”说明“我”对好的故事珍惜而专注,表达出内心的执着和为之奋斗的信念。]
第二部分(第3 -9 自然段):写“好的故事”——梦的内容。
⑩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㉑ 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㉒,凌乱㉓,仿佛有谁掷㉔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㉕,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㉖ 色的碎影。[句解:“骤然”“陡然”形容“好的故事”突然破碎,“无意识”表现出如梦初醒时的茫然和回味。现实是严酷的,理想中的图景只能暂时呈现,但“我”已经“一一看见”。]
⑪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句解:虽然破碎了,但“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要“追回、完成、留下”它,几个表递进关系的词连用,说明“我”心中的信念之强烈。“抛、欠、伸、取”几个动词连用,表现“我”的迫切心情。但最后碎影也消失了,“我”又看到昏暗的灯光,面对着黑暗的社会现实。]
⑫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句解:“总记得”表现出“我”对信念的坚持。“昏沉的夜”再次出现,首尾呼应,突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也说明作者要同“昏沉的夜”做不懈的抗争。]
第三部分(第10 -12 自然段):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梦的追念。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名师点拨
1.第1 自然段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
对前文的总结。
2.第1 自然段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夜晚“昏沉”的景象,流露出厌恶之情,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3.第5 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这些词语形象细致地刻画了故乡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
4.第6 自然段“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中,“也”字能否去掉?
不能。“我所见的故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不生动,永是展开”,与前文“我所经过的河”“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一样,丰富而美丽,永不停息地变化。
5.第11、12 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破灭了,作者极力却抓它不住,流露出难言的惆怅,然而在“昏沉的夜”总还记得“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黑暗势力进行不懈抗争的态度。
6.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其作用是什么?
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开头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结尾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然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以及对这种理想的执着追求。
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景物描写,无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作者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描绘了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无不令人爱恋。我们在读这段描写时会从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眷恋,那是因为作者对这些景物是那么熟悉,曾经一次次地回忆,诉诸笔端时饱含着情感。
情景交融就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我们作文时,应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灿然。
此文写于1925 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这篇散文诗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在很短的篇幅中,却表现了鲁迅对于人生现实与哲学的深沉思考。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参考答案:(提示)故事的美丽体现在: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像一天云锦,如记忆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优雅体现在:以水中青天为底色,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随日光闪烁,随游鱼荡漾。有趣体现在: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融和又退缩,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提示)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作者迫切地想要留下这个“好的故事”,但它最终还是消失了,连“一丝碎影”也没有,依然是“昏沉的夜”。这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