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故宫博物院
以“故宫博物院”为题,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说明了它的来历和它原来的性质——封建皇帝的宫殿,是封建时代的禁地,“博物院”说明了它现在的性质和用途——供广大人民参观学习,是欣赏古代文化艺术的场所。
1.大致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到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
4.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完成任务。(难点)
①紫禁城:指故宫,因城墙是紫色的,又是城中闲杂人等的禁区,故此得名。
②护城河:人工挖掘的围绕城墙的河,古代为防守用。
③玲珑奇巧:精致巧妙。
④精美:精致美好。
⑤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⑥风格: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⑦横贯:横着通过去。
⑧汉白玉:一种白色的大理石,质地致密,可以做建筑和雕刻的材料。
⑨矗立:高耸地立着。
⑩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⑪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⑫斗拱: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也作科拱、科棋。
⑬额枋:额,匾额。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⑭琐:连环形花纹。
⑮蟠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梁、天花板上的龙称为蟠龙。
⑯矫健:强壮有力。
⑰藻井: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一般成圆形、方形或多边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
⑱降(jiàng)龙:下落的龙。
⑲中轴线: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指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
⑳延伸:延长,伸展。
㉑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㉒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㉓磬: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
㉔铜龟、铜鹤:用铜铸成的龟、鹤,中间是空的,可烧檀香、松柏枝等。
㉕镏金: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在器物表面。
㉖雍正:指清世宗雍正皇帝,1723 -1735 年在位。
㉗殿试: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
㉘后妃:指太后、皇后、妃子之类。
㉙东六宫西六宫:妃嫔居住的地方。
㉚使节:由一个国家派驻在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或由一个国家派遣到另一个国家去办理事务的代表。
㉛庄严肃穆:庄重严肃而安静。
㉛呈祥:呈现祥瑞。
㉚御花园:专供帝王游憩的花园。
㉞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很不相同。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㉟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㊱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㊲错综:纵横交叉。
㊳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㊴惊叹:惊讶赞叹。
㊵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近义词
矗立——耸立 肃穆——庄严 即位——登基 缭绕——环绕
迥然不同——截然相反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玲珑奇巧——玲珑剔透
反义词
肃穆——喧哗 矫健——羸弱 巨大——细小 寒冷——温暖
迥然不同——如出一辙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材料一
①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①。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句解:此句既写出故宫的地位不寻常,又着眼于它丰富的收藏品。]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句解:这句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②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②。[句解:以上三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介绍了故宫的布局,体现了紫禁城的宏大壮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③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④,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⑤风格⑥。[句解:“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是故宫建筑群的整体特征。]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总述故宫概况。
③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句解:“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就到……”这些词语的运用,通过空间方位的转移,使说明条理清楚。]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⑦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⑧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④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⑨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⑩,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⑤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句解:通过列举数字,准确地写出了太和殿殿堂之大。]在湛蓝⑪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⑫、额枋⑬、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⑭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句解:运用“湛蓝”“金黄”等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出太和殿外形的壮美,充满了对古代文明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⑥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⑮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⑯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⑰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句解:“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等方位词,准确地介绍了太和殿的内部构成。]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⑱,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⑦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⑲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⑳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约八公里。[句解: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突出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借以象征皇权。]
⑧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㉑ 的地方。[句解:说明太和殿的用途。]皇帝即位㉒、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㉓,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㉔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句解:介绍了封建帝王借雄伟的建筑和精心的仪仗安排来显示其威严,让人不难想象当年的帝王们是何等的威风,也突出了故宫博物院的庄严、肃穆。]
⑨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大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㉕宝顶,轮廓非常优美。[句解:形象地写出了中和殿外形的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句解:与介绍太和殿相比,介绍中和殿则较为简单,做到了详略得当。]
⑩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㉖以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㉗的地方。
⑪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㉘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㉙。[句解:这一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㉚。
⑬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㉛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㉜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⑮后三宫往北是御㉚花园。御花园面积不是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㉞。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㉟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㊱其间。[句解:运用概括描述的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语言上多用四字短语,凝练生动。]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第二部分(第3 -15 自然段):分述各宫。
⑯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㊲相连而又井然有序㊳。[句解:这些描写语句呼应本文的中心,写出了参观者由衷的赞叹:故宫是精美的古代建筑群。]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㊴。
——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有改动
第三部分(第16 自然段):纵览故宫,照应前文。
材料二
①现在见到的太和门,是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的。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太和门西的贞度门失火,向东延烧太和门、昭德门以及整个太和殿南庑。由于当时消防器材不全及灭火水源不足,大火烧了两天才被扑灭。起火原因是贞度门值夜班的护军富山、双奎,把旧洋油灯挂在贞度门东山墙后檐柱上睡了觉。时间一久,油灯烧着柱子,四更火起,借着大风,烧个不停。事后这二人都被处了绞刑。
②这是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灾,但时机不好,一个多月后,即转年正月二十六日,正是光绪帝大婚的吉日。大婚纳彩、迎娶都必经太和门。时间紧迫,又值天寒地冻,修复三门肯定来不及。于是,宫中请来市面上扎彩棚的能工巧匠,按原建筑面貌复制,其高卑广狭,乃至檐角小兽、大吻雕镂,无不惟妙惟肖㊵,即使宫中人员也看不出真伪,而且高逾数丈竟风吹不摇。这样总算应付过了大婚。
——选自姜舜源的《故宫史话》,有改动
材料三
①故宫博物院欢迎您!
②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③1961 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④自2011 年7 月2 日起,故宫博物院实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
(资料来源:2016 年12 月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材料四
(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阴影部分是未开放区域。资料来源:2016 年12 月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名师点拨
1.第2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列数字。说明故宫规模宏大。
2.第3 自然段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活了金水河——河如玉带,临风舞动。生动形象,给人以飘逸之美。
3.第4 自然段中“一千多个圆雕鳌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可以看出台基设施奇巧,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4.第6 自然段中,太和殿的装饰为什么以龙为主?
龙在封建社会中代表皇帝,皇帝是真龙天子,太和殿以龙为主,突出了皇权至上。
5.三大殿中,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朝贺的地方。所以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6.第11 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7.第14 自然段中写凤凰有什么作用?
摹写各式各样的凤凰,既让人把它和以龙为主的前三殿相区别,又给人一种雍容华贵之感。
8.品读15 自然段,哪些句子描写御花园之美?
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9.“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全文有什么作用?
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10.说说材料二第2 自然段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1.你从“材料三”中可以提炼出哪些主要信息?
①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②1987 年故宫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③从2011 年7 月开始,故宫实行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
12.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本文通过四篇不同角度的材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故宫游览攻略图。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多种方法,说明准确。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大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和谐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面对如此规模宏大壮丽的说明对象,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如作诠释:文章开头在介绍故宫的历史和各殿、宫的用途时都用了作诠释的方法。列数字:在总说故宫博物院的规模以及具体说明太和殿的布局、外观和内景时,主要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打比方:在说明金水河时用“玉带”打比方。作比较:将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建筑风格以及图案进行比较。分类别:本文对故宫博物院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的说明,主要采用分类说明,将故宫按其特点分“前朝”和“内廷”两大类进行说明。
故宫博物院曾是帝王的私有殿堂,今天却成了人们游览的好去处。多少个帝王苦心经营的殿堂,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故宫的富丽堂皇,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就让我们为中华的腾飞加倍努力吧!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指导】
本次“交流平台”是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来进行编排的。列举了《故宫博物院》《竹节人》中的相关提示任务,并讲解了如何阅读材料完成任务:一是选取合适的材料;二是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首先读读这些示例,回忆课文材料,想一想自己是用何种阅读方法完成课文提示所给的任务的。选择合适材料部分,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故宫博物院》一课中的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运用不同阅读方法部分,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词句段运用】
(1)本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的重点有两部分,一是语言表达类,学习写人入迷时的样子,学习时注意给出的例句中动作神态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在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或介绍事物特点作用等时,注意运用“一是……;二是……;三是……”的格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易懂。
第一句中“攒着观战”“跺脚拍手”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把同学围观竹节人时的热闹入迷的场面写的有声有色。接着通过写老师来了才知道上课了,侧面烘托出入迷程度之深。
第二句中通过“伸长脖子”这一动作及后一句“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的看似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后面同学入迷的样子及心理状态。
最后一句中作者多次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写出罗丹雕刻塑像时忘我投入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其中“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看似重复,但这种拉长时间的写法,更反衬出罗丹在工作中忘记了时间的长短,突出其投入程度之深。
例句 如写人读书入迷的样子:
他手里拿着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得很入迷。我叫了他一声,没反应;我大叫了一声,他才好不容易回过神。他看书时,有时候一声不吭,有时候哈哈大笑,看到高兴之处,不仅要把我拉过去一起欣赏,还会站起来表演一番呢!
(2)好处:加点部分的使用,简洁明白地说明了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例文
竞选班级体育委员
大家好!我很高兴参加这次竞选,我竞选的职务是体育委员。竞选这个职务,我有几个优势:一是我热爱运动,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协调能力;二是我有一定的经验;三是我有很强的集体责任感。我从心里热爱咱们班,咱们班胜利时我和大家一起欢呼雀跃,咱们班失败时我会悄悄对着妈妈诉说。妈妈总是鼓励我:“孩子,人生没有常胜将军,重要的是要有永不言败的勇气和背好行囊继续前进的决心”。为此,我会在各方面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协助老师管理好咱班这个集体,会在学习、运动、班级活动各方面积极发挥模范作用,也会用实际行动和全班同学一起为咱们班的体育活动争取荣誉。
【日积月累】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古诗,体会诗中美丽的春日风光和深刻的哲理,增加古典诗词的积累。
【词语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译文】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游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品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貌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沫、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