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时代为清明酝酿出一对“双胞胎”
◎朱 静
细雨蒙蒙,杨柳依依,坟前流尽悲酸泪。
青草摇摇,春意盎然,到处弥漫欢笑声。
死者已矣,生者犹存,思故勿忘眼前人。
——题 记
春风拂面,又是一年清明时,淅淅沥沥的小雨里带着一抹淡淡的忧伤。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不同于其他的豪言壮语,这两句诗表现的是强烈的赤胆忠心。介子推委实是不幸的,一把意想不到的大火烧断了他的前程,烧毁了他的未来,还带走了他所孝敬的老母亲。但他又是幸运的,从此“介子推”为世人所知,他的付出让人为之动容,晋文公为他恸哭,清明节随之而来。这个故事似乎经不起推敲,试问谁能像他那样狠得了心、下得了手从自己身上割肉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忠诚义士的印象及清明节的由来。
因此,清明节是惨痛的,但它的意蕴是深刻的。晋文公因介子推而确立清明节,体现了他对介子推的感谢与怀念,抑或还有无尽的悔恨。
耳畔掠过李白浅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声音。清明插柳戴柳是独特的一景。传说中,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普度众生,其真伪无从考察,但人们依然选择相信插柳戴柳可以避邪求福。这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柳枝寄寓了古人别样的情怀。柳树是在春天抽叶的,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树透露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古人折柳送别,绵绵哀思里夹杂着深深祝福,愿远行之人如柳枝,随处可活,生根发芽,拥有顽强的生存意志。
清明,或许集聚了所有的哀思酸楚,却又衍生了一种特有的情怀——怀念、感恩与祝福。
清明是矛盾的,空气中弥漫着祭扫新坟生死别离的悲楚,又氤氲着踏青游玩的欢笑。记忆中的清明总是伴着蒙蒙细雨,仿佛上天也在哀悼已经逝去的人。每逢清明,人们对已逝之人的思念愈强烈,也便愈悲伤。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上天开了个小玩笑,清明时节,春分之后,天气回暖,生机勃勃,这气氛俨然与悲伤的氛围很不协调。寒食之后,新火重生,辞旧迎新,透露着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到处都是生命的气息、生命的痕迹。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驱散积郁的寒气,化解抑郁的心情。此时,清明不再灰暗惨白,人的感情和希望使清明变得缤纷起来。逝去的人已无法唤回,但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眼前人,相信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历史和时代赋予清明太多的内涵:祭祀先人,重视孝道,慎终追远,感恩不忘德……也许,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清明却让其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清明维系着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这就是清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于是,历史和时代为清明酝酿出一对“双胞胎”——“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这便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清明节。
名师点评
文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典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把节日的文化内涵阐述得深刻透彻。历史和时代酝酿出的一对“双胞胎”——“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便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清明节”,比喻恰当,使读者对“清明”这个节日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