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风乎舞雩

润物无声,风乎舞雩

◎周 毅

《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可谓教化的至高境界。好的文学作品能承载阅读的检验,带人通往极乐的精神世界,润物无声般滋养人的身心。

诚然,正如秦春华院长所言,四大名著存在着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但我更愿意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亦能培养孩子的理解和辨别力,中国文化之瑰宝——四大名著定能滋润孩子的心灵。

正如丘吉尔所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断臂的维纳斯可谓很美,残疾的力克并不让人觉得难以接近。我们在作品不完美的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学会有选择地取舍,这便是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孩子而言,看《水浒传》,虽有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场景,但亦能感受到其中对自由、光明的追逐。而《三国演义》中所谓的阴谋诡计,是否也能让孩子在以后的行事中学得一分冷静与理智?《西游记》中的佛法和人生,《红楼梦》中的“色、空、幻、灭”,大人无法参透,孩子又岂能领悟?他们获得的无非是追梦的不易和要付出艰辛才能成功以及一些读不懂的对话罢了。四大名著瑕不掩瑜。庄子言“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孩子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学会辨别、筛选,最终作出选择,这就是成长。

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而我认为,人的行走范围终究有限,四大名著就能带领孩子走进更大的世界。或战乱纷飞的三国风云,或盘根错节的深宅秘史,或义薄云天的江湖风雪,或奇特有趣的天宫地狱,无一不是孩子看世界的窗口。与其苦苦寻觅看世界的方式,不如沉下心来与四大名著来一次心灵的交流。

2016年国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岂之老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要做好传承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学者的高声长呼,另一方面却是小学生机场阅读被网友评论是在作秀,《百鸟朝凤》需要制片人下跪求支持。而与之相对的是《唐璜》《堂·吉诃德》《卡门》等名著中的人物走出国门。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传承之路该如何继续。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经过时间的沉淀。四大名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载体,孩子对它们的阅读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方式。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尚与价值取向,离不开四大名著润物无声般的滋养。故而,持四大名著不可读之观点者,可知你切断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生发传承之源泉。

巴金曾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与四大名著为伴,从经典中品读出人生的哲理,让名著带给他们润物无声的教化,又有何不妥?笔者期待在这场辩论之后,中华之童子持四大名著“风乎舞雩,咏而归”。

名师点评

富有思辨性是文章的一大亮点。作者并不逃避四大名著的缺陷,认为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孩子可以从中锻造自己的判断能力,扩展自己的眼界,何乐而不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心灵叩问,使主旨有了深度。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命题,四大名著以其承载的使命感,给了我们不得不让孩子读四大名著的更好的理由。该作何决断,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