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丛“总”回顾

取次花丛“总”回顾

◎林 意

取次花丛“总”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书痴者如看花人,漫步花间,心里欢喜,也总痴痴地想着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看尽天下美丽的花朵。看花人的想法虽然有些贪心,但的的确确是他们内心灼热又温柔的愿望。阅书如看花,阅过千万枝花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样的花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散文诗意,诗歌灵动,文言古朴……

读书是辨出好书的前提,多读书也利于知人知世。大家都爱三毛的洒脱不羁,却时常忽略她对生活的种种思考。她说写作不过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她说要勇于发出声音,她说每天都要抬头看一下广阔的天空。我读得痴迷,又哪里只是读了许多三毛的文字,而分明在读一个更加完整的三毛!不知各位同龄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一本书读时没有什么复杂的体会,但日后猛然想起它竟思绪纷纷、五味杂陈。这便是多读书才能知世。多读书,窥见更广阔的天空,才知道云脚也徘徊。如读《红楼梦》,猛然想起其中灵石央求下凡时,道僧劝道:紫陌红尘,万般繁荣,不过转眼成空。灵石还是说:我要去。我竟禁不住想要流下泪来。这样的细节也是反复读《红楼梦》才有的印象,蓦然回首才发现这话中藏的深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才可辨好书,才可知人知世,才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书痴者如取花人,千万朵花争奇斗艳,取花人只取最美丽的花朵;图书馆中书海浩瀚,值得一读的却需要挑选。什么书值得一读呢?好书值得一读。什么样的好书值得一读呢?私以为四书五经国学经典之类虽不求理解深刻,但读上几次,必定大有启发和收获。再者,对于自己喜爱的种类也应细细挑选,经典总不会错,但偶尔翻到鲜为人知的好书也未免不是快事一桩。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也应通过书了解一下,那些书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好书是有深度的,会让你不断突破思维局限,是你的良师益友。黑暗的夜空,好书便是那明亮耀眼的星辰,用自己的光芒指引与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冰心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的多与好,看似分别对应着广度与深度,事实上密不可分,它们使我们知人知世,而思考能够使我们知己,这就是所谓的回顾与缘道。

书痴者如悟花人,对着一本书也能够又哭又笑,对着一本书也能够絮絮叨叨。读书是思想的碰撞,单方面的给予与单方面的输出只能成就一个知识库而不是一个鲜活的、有思想的人!所以,要勇于怀疑,变换角度,敢于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对于韩愈给贾岛的“敲”字有着独特的想法,经过反复比较,他偏爱冷清孤寂的“推”字。唯有自始至终保持冷静的自我思维,才能够与书交流,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尽信书,不如无书。”保持独立思考,然后批判继承。读书要思呀!触碰历史时学得几分稳重,触碰诗歌时学得几分灵性,触碰童话时学得几分天真烂漫……读书需悟呀!那花丛中不起眼的地方也许便有几分值得玩味的哲理,那花丛中不起眼的地方也许便有几分值得品味的孤独,那花丛中不起眼的地方也许便有几分值得体味的豁达……

书痴者想:何止是书?在这世间栖居,有多少是能够捡到的深意呢?也许这世间万事万物也应如读书一样去读吧?罢了!罢了!还是且读且追问吧!

蚀骨癫狂说不上,但也是为之痴狂。在书的花丛中,愿你信手拈来,细嗅花香。

取次花丛“总”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选取的是第一种立意角度,主张多读书。

作者将“书痴者”与“看花人”类比,得出“阅书如看花,阅过千万枝花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样的花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的结论,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多读书是辨好书的前提,多读书也利于知人知世。继而深入追问:什么书值得一读?什么样的好书值得一读?最后回答“以怎样的方式多读”:勇于怀疑,变换角度,敢于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这一段也巧妙回应了材料中的第二种观点(多读与“独立思考”“批判继承”可以共存)。其内在文脉为“要多读—读什么—应该怎样读”,体现出一种层进式思维。

必备范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