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深思·品悟
◎熊国芳
七号同学手捧龙应台的《野火集》踱上讲台,铿锵有力地朗诵《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文中国人在面对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及一系列社会丑象时,却只能沉默兀自强忍而不能愤然起怒抗议的现象,使作者感到愤然。龙应台犀利澎湃的文字中有迫切的深重的呼唤觉醒的力量。我感到热血沸腾,正欲听听这位同学将如何说出自己的看法,却只见她合上书,鞠一躬,说:“谢谢大家!”
我有些惊愕,继而又生气起来,这难道应该是一个青年的读书体悟吗?我禁不住想,到底何为读书呢?
宋代苏洵23岁始读书,十年封笔苦读,钻研经典,遂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蒲松龄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言,可见博览群书的必要性。然而叔本华以为,读书未必有益,从孔乙己迂腐可怜的读书人形象即可印证。而叔本华所言中既有“未必”一词,可见读书是有方法的,那便是——博观、深思、品悟。
读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生气”“生气的内涵是什么”,经过思考,才给出自己较为明确的答案:生气是一个人社会意识的觉醒,是责任的担当。我感到豁然开朗,觉得读书是有益于自己的。读一本书的确要勤于思考,独立思考,提出疑惑而后深思。这样才有豁然开朗之感。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的道理,不也对郭沫若援例修改剧本字句产生异同而引出了“咬文嚼字”的妙处吗?林庚《说“木叶”》一篇中对古人喜用“木”字竭思深悟,终是有了自己的一番看法。由此看来,深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深思呢?在看《苏东坡传》时,我不由得将苏轼与《张居正传》中的主人公作一番人物形象上的对比。我将宋时文风极盛的文治背景下的清流儒者与张居正一朝所重用赏识的循吏作一番比较,觉得各有妙处。可见深思的条件之一是要将所读之书加以触类旁通。我询问十几个同学后,竟发现读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的人占大多数,极少像我一样读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传》的。我大致了解后才明白,林语堂版的是好,但多于品悟,其中不免掺杂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感,李一冰所著的则多为呈现一位文学巨匠的历史——也就是说,该书注重对其历史的品评,将苏轼客观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虽两者都写得极好,可作为读者,我不禁思考:我们若是长时间受别人思想的左右,自己又何曾会独自深思、勤于深思呢?因此我认为,读书深思的关键是将书本内容与时世联系起来,打破思想的桎梏,能够与时俱进,结合生活去深思。
由此,读书时不仅要触类旁通,还需要与时俱进,而如此还不够,读书还要有感性的体悟。读一本书能够拍案惊起或是热泪盈眶,才有了情味,才有了共鸣。欧阳修读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便觉情不自抑,暗生知己之感。苏轼在南行途中偶遇一山石之间的碑文,言尽小桥流水古意绵延之适然,随后便油然而生一种乡情,也想在一世中遨游天地间,无拘无束地于柳荫下淡然而处。可见只有情思联翩,才能真正将文章读到心里去。无情之人阅文必索然无味,不见其中深情。因此,我们又要带着感悟去品味文章,静读、细品,世间万物才有书中所流露的情味。
读书,远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读书之人不一定有经世的抱负,却一定要有着眼于万物之理、之情的心境。读书便在于——博观、深思、品悟,三者相辅相成,才可洞见其中之妙。
言至此,深为慨然。今人大多粗陋读书,寻章摘句,随意搜罗一些学者的看法,便自以为读书之感。想到自己终于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的看法,我便有了舒畅之感。搁笔起身,神清气爽。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选取的是第三种立意角度,辩证思考,主张多读、多思、感性体悟。
作者由同学“不走心”的演讲引发“如何读书”的思考;在对材料中蒲松龄、叔本华的观点进行简要分析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读书是有方法的,那便是——博观、深思、品悟。
作者在“深思”上做文章,强调“深思”与“博观”的辩证关系:没有“博观”,就无法“深思”;没有“深思”,“博观”就没有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而如此还不够,读书还要有感性的体悟”,使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更加独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