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的记录方法
第一届国际脑电大会于1947年在伦敦召开,在该届会议上学者们一致公认EEG记录的电极布置应该有一个统一标准。在该届会议之后,Jasper提出了EEG的10-20电极导联布置方式,自从那时开始10-20电极导联布置方式就成为临床EEG记录的标准。后来证明这种EEG电极导联布置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临床研究,在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研究中也非常有用。然而,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以及多通道EEG记录系统的发展,需要一个包含更多脑电通道的标准化电极导联布置方式,进而满足研究的需要。因此,Chatrian等在最初仅包含21个电极的10-20系统基础之上,又扩展到包含74个电极通道。经过扩展后的10-20电极布置系统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10-10电极布置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被广泛接受,而且该电极布置系统已经成为美国脑电协会及国家脑电和临床神经生理学联合会脑电记录的标准。最初的10-20电极布置系统和扩展版的10-10电极布置系统如图4-2所示。
图4-2 10-10系统脑电极分布样式(引自Oostenveld)
注:黑色圆圈表示是最初的10-20系统,灰色圆圈表示扩展版的10-10系统
如今实验室购买的EEG和ERP仪器设备使用的电极通道数目都要比最初原始的10-20系统的21个通道多。对于ERP的测量,使用64通道的脑电记录仪是非常普遍的,实际上64通道是来自于10-10系统中的74通道,只是部分通道被忽略。目前,有些学者使用了128通道甚至256通道来研究脑功能,但是对于128和256数目的通道布置方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传统的头皮EEG记录中,首先要去掉头皮死皮细胞,然后注入导电膏来降低头皮电极阻抗。在EEG记录系统中,每一个电极与一个差分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同时,一个公共的系统参考电极与每一个差分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这些差分放大器将活动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进行放大(通常会放大1000~100000倍)。一个正常成年人的EEG信号幅值是10~100μV,而在大脑皮层下记录到的脑波幅值是10~20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