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Ps概述

1.MRCPs概述

在大脑受到内外部刺激的时候,脑电活动会以一种同步化方式对该刺激产生反应。由这些刺激而导致的EEG活动发生改变,称之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s),它属于诱发脑电的一种。由于EPRs的幅值比原始EEG信号幅值要低,通常来说,要将多次刺激引发的相同脑电活动进行叠加用以去除噪声干扰,这样EPRs最终才能显现出来。

运动相关皮层电位(movement-related cortical potentials,MRCPs)是一种事件相关电位,最初是由Kornhuber和Deecke发现的。在EEG记录中,这个电位是一个低频负向偏移电位,频率为0~5Hz,发生在随意运动开始之前的1.5~2s,其波形如图4-8所示。研究表明:在EEG记录中负电位与突触活动增强有关,而正电位与突触活动抑制有关。因此,MRCPs的负向偏移电位表明:在启动随意运动之前,大脑皮层的突触活动增强。

经典的MRCPs电位包含3个成分:准备电位(bereitschafts potential,BP或者readiness potential,RP)、负性斜率(negative slope,NS’)以及运动电位(motor potential,MP)。这些成分主要与运动计划、准备和动作执行有关。RP成分是一种缓慢升高的负电位,通常发生在肌电触发前的1.5s或者更早;NS’成分是继RP成分后一个负性快速上升的电位;MP电位则是继NS’成分后的继续上升的峰值负性电位,通常发生在肌电触发后的瞬间。在Shibasaki等的研究中,定量地描述了RP电位,它产生于肌电峰值出现的-1500~-500ms,随后-500~-90ms是NS’电位,最后的峰值电位是MP电位。在Shibasaki等的研究中,这些成分的潜伏期计算依据是相对于整流后EMG峰值。但是这种定义方法只能适用于灵活地手指敲击运动中,而在屈指肌群大强度运动中并不适用,因为在大强度运动中,肌电峰值很难确定。因此,不同的定义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潜伏期。在Shibasaki和Hallett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他们按照下面的方法定义了3种不同成分幅值的计算方法。RP电位幅值为肌肉收缩前-1000~-500ms时间窗内电位幅值的平均值;NS’电位幅值为肌肉收缩前-400~-100ms时间窗内的平均幅值;MP电位幅值为肌肉收缩前-100ms与肌肉收缩点之间时间窗内的平均电位幅值。有一些学者将肌力的15N或者20N作为事件触发点,最终叠加得到的MRCPs的MP电位出现在0时刻之前,而有的学者将事件触发点设置为肌电激活点,这样得到的MRCPs的MP电位出现在0时刻之后。但是,在研究大脑皮层与运动相关的关系时,作者认为,以肌电激活点为事件触发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传到支配的肌肉后,首先引起肌肉产生电变化,之后通过兴奋-收缩偶联途径才引起肌肉收缩产生肌力。

图4-8 MRCPs电位(引自Deecke)

另外,对于MRCPs的各个成分来说,事实上,只有在主动的或有意识的运动中MRCPs有些电位才会出现,例如,在被动运动中通常很少会出现RP电位。RP电位出现的范式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运动选择时才会出现,运动前的各种准备处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RP电位,并且RP电位是许多潜在神经元发生器混合在一起的电活动,而且这些潜在神经元发生器很难确定。因此,在视觉刺激诱发运动而引起的MRCPs中RP电位时程要比在自由随意运动中明显短,甚至不会出现RP电位。

通常这些电位主要出现在初级运动皮质区、前运动区以及辅助运动皮质区。在这些脑区产生的MRCPs的幅值可以理解为运动策划所需要的能量或者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潜伏期可能提示策划和准备运动需要的时间长度。

除了上述3种运动前成分外,还有一个运动后成分(post-movement potential,PMP),它是一种正电位,大约开始于运动后几百毫秒,被认为与运动后感觉信息反馈处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