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Ps与运动性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

4.MRCPs与运动性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

Birbaumer等认为,MRCPs和PMP不仅与物理因素有关,例如,力量大小。而且还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动机、注意力、运动学习或者疲劳。

根据Birbaumer等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在复杂运动中运动学习可能会影响MRCPs幅值,因此,简单的运动范式似乎更适合研究运动疲劳对MRCPs的影响,这样可以保证运动学习不会影响MRCPs幅值。Kristeva发现,受试者在进行重复性按键任务中,MRCPs幅值降低,他们解释其原因是由长时间重复性运动中习惯化导致的。与这个研究相似,Freude和Ullsperger也发现了受试者在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做重复性工作时MRCPs幅值降低,他们认为是由于受试者的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引起的。相反,最近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肌肉重复性收缩诱发疲劳实验中,RP电位幅值随疲劳产生而增加,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补偿外周肌肉疲劳的中枢策略。

Popivanov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研究,他们没有使用多次实验平均叠加的方式获取MRCPs,而是通过单次实验数据获取MRCPs,尽管他们发现,单次实验获得的MRCPs幅值在疲劳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单次实验的MRCPs变化并不是统一的一种模式。Dirnberger等让受试者左右手食指分别进行100次敲击按键的动作,结果发现,在简单重复按键任务中,运动性疲劳对MRCPs的PMP成分有显著影响,表现为PMP电位幅值显著下降,而疲劳对MRCPs的运动前成分影响并不显著。而且习惯化主要影响MRCPs运动前成分,无论哪侧肢体运动,始终是右侧半球MRCPs的运动前成分降低,研究者把这种右侧半球效应归结为运动习惯化。他们认为,原因可能是由于疲劳引起受试者对躯体感觉反馈的注意力下降引起的。由于在任务的后期阶段受试者出现了自动化(下意识)的动作,在这个阶段所有受试者只需要较低自由度的注意力控制。但是在该项研究中疲劳主要是通过疲劳问卷获得的,更多的是从心理疲劳的层面探讨,因此与真正生理学意义上的疲劳有差异。

目前,学者在研究运动疲劳对MRCPs的影响时主要集中在初级运动皮层区、前运动区以及辅助运动区,没有关注前额叶区的脑电变化,前额叶区作为整合中枢在疲劳的中枢机制中是否会有相应的变化有待研究证实。

可见,以上有关运动性疲劳对MRCPs不同成分影响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并且他们并没有区分MRCPs不同成分与肌肉疲劳的关系。同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初级运动皮层区、前运动区以及辅助运动区,没有关注前额叶区的脑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