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丛书总序

致敬前辈 继往开来

岁月如梭,位居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无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勤奋耕耘,历经沧桑巨变,从昔日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从而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别具一格、创新精致的海派文化。

在上海城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除了本土的沪剧之外,京剧、昆曲、粤剧、甬剧、锡剧、扬剧、绍剧、越剧、淮剧、花鼓戏等地方戏剧,评弹、相声、大鼓、单弦、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以及杂技、木偶、皮影戏等多种演出门类,相继进入上海,它们有的走街串巷,有的登堂入室,有的在民间迁移流转,有的在茶楼戏院进行表演,更有的直接进入了正规剧院,可谓百花齐放,各显风采。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发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深刻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上海的文化艺术事业也迈开了新的步伐。各大文艺院团不断探索、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创作、编排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发展、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在此期间,涌现出了话剧《陈毅市长》《商鞅》《秦王李世民》《中国梦》;昆剧《蔡文姬》《司马相如》《游园惊梦》;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盘丝洞》;越剧《三月春潮》《深宫怨》;沪剧《明月照母心》《清风歌》;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木偶剧《哪吒神遇钛星人》《皮影趣事》;杂技《大跳板》《牌技》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门类涵盖各个剧种,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既弘扬了主旋律、突出了正能量,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表演风格与艺术风采。

大多数普通观众往往只能看到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但对舞台之下他们的艺术生涯并不了解。在这些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辛酸与喜悦,他们的感悟与收获,对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的热爱与迷恋,他们的信念与坚持,这些正是培养老艺术家们毕生艺术成就的土壤,给予他们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营养。

一则则舞台背后的故事,既绘就了一位位老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也将整合为包含各艺术门类创作者心路历程的全景式画卷。而我们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一方面,通过对亲历者和当事人口述历史的记录,将为正史增加鲜活的细节和不同角度的观照;另一方面,通过收集老艺术家回忆中的吉光片羽,勾连起他们的艺术人生,再将其传递给更多的读者。而读者们将会随着老艺术家们的讲述,回到那往昔岁月,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些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历史。

他们是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艺术家,见证了祖国飞速发展的沧桑巨变;他们来自不同院团的多种岗位,个个都是业内翘楚,都是我们的老师前辈,由他们谈创作、谈经验,通过发自切身的情感传递,更显生动具体;他们经历过剧种的兴衰沉浮,对整个艺坛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思考。通过此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每个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智慧和涵养,让我们受益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过去,上海老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优秀舞台作品,教育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为建设祖国而奋勇前进。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希望青年文艺工作者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创作出更多“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文艺精品,向优质文化的高峰不断迈进!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