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灯光,舞台就没有生命了——孙锦年口述
孙锦年,1947年出生,籍贯江苏省,二级舞台灯光设计。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舞台美术班。1971年起在上海木偶剧团任舞台灯光设计和灯光管理。与他人共同设计的剧目有《小八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宝石》,独自创作设计的剧目有《闪光的珍珠》《金猴出世》《美人鱼》《智勇少年》《白雪公主》《女皇的新衣》《密林枪声》《钢琴伴唱红灯记》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剧目。在《鹬蚌相争》里,首次将紫外线灯光运用到木偶舞台上,利用舞台可见光和紫外线灯光相结合,配合舞台造型和角色的表演,使舞台变成一幅活动的国画,在上海首届戏剧节获得演出奖、造型设计奖。在《迷人的雪顿节》里,发挥灯光的手段,创造了人、偶相结合的演出空间,在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获得优秀成果奖。在《哪吒神遇钛星人》里,充分运用了舞台灯光特技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获得第三届文华舞台美术设计单项奖。
采访人:孙老师,您好!请和我们谈一下“文革”前后上海木偶剧团的情况吧。
孙锦年:上海木偶剧团于1960年6月建团,自剧团成立后到“文革”时期,立足仙乐斯剧场,坚持创作、排练和演出,几年内上演了十多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木偶剧。其中童话剧《猫姑娘》,皮影戏《鹤与龟》,木偶话剧《南京路上好孩子》《南方少年》,歌舞话剧《雪山小雄鹰》《金色的大雁》和木偶儿童剧《小八路》深受观众喜爱。同时剧团坚持发扬光荣传统,数年如一日坚持把节目送到工厂、学校、少年宫。当时剧团条件比较差,舍不得花钱雇车,仅靠着一辆人力三轮车,冒着酷暑严寒、刮风下雨,载着演出器材和木偶、道具跑遍了全市各区小学、幼儿园为观众服务,为少年儿童服务。
《小八路》是一出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木偶剧,舞台综合表现手法新颖独特,1968年10月在解放剧场首演,演出效果和观众反响很好。由于“文革”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被“四人帮”禁锢,文艺百花园处于百花凋零状态,木偶戏这朵小花破茧而出,观众们争相观看,演出场场爆满,还开辟了木偶戏外宾专场。1972年春《小八路》在锦江小礼堂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一行专场演出。经过近百场的演出,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改提高,《小八路》成为上海木偶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1973年上海美影厂将其拍摄成木偶片电影。
采访人:《小八路》是围绕抢粮食主题的吗?
孙锦年:一开始围绕粮食,后来又改成围绕电台,发挥许多特技,围绕电台做戏。后来抢电台不符合时代背景,又改回来了,还是以粮食为主线比较好。剧本改了,故事情节变动比较大,舞美和灯光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原来比较成功的灯光手段继续保留,需要发挥和补充的地方需要赋予新的创意,用新的特技手段丰富提高,增强戏剧的情趣。灯光在符合剧情的前提下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
采访人:在灯光方面有什么改变吗?
孙锦年:建团初期剧团人力、物力相对缺乏,20世纪70年代初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下,我们根据剧团发展需要从戏校和兄弟院团调进一批专业业务人员,加强剧团编导、舞美、灯光、音乐和制作力量。我是1972年从戏校调到木偶剧团从事舞台灯光工作的,入团后当晚就参加了《小八路》的演出。我觉得小木偶大有作为,只要能想象的就都可以办到。当时条件限制,老旧灯光设备已不适应演出要求,必须更新才能适应艺术生产发展需要。对此剧团领导非常支持,报告和预算很快得到批复。我利用原有关系,立即联系文化局灯光研究所和灯具厂改进了仙乐斯剧场的舞台灯光调光设备,添置了舞台聚光灯和效果灯,有些特技效果灯买不到现成的,就自己动手制作改装原有老器材。舞台调光器的更新和完善大大节省了舞台排练和演出中的人力物力。灯光特技的丰富运用,增强了《小八路》新奇逼真的舞台演出效果。
《小八路》剧照
采访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一部怎样的剧目呢?
孙锦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同名绍剧移植改编的剧目。由于处于“文革”时期,只能内部排练演出。“文革”结束后,经上级审查批准,于1977年2月在上海歌剧院小剧场首演,获得肯定和好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上海木偶剧团首次出国演出的剧目,并多次获奖。
采访人:请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运用了哪些灯光特技?
孙锦年:第一场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烟雾茫茫,天幕是崇山峻岭。远景中悟空站立云头探路过场,唐僧骑在白龙马上,师徒三人从两座山顶上的独木桥缓缓而来。我们利用灯光特技手段,幻灯胶片画上人物,采用电动马达的单轨效果器转动。人物通过幻灯投影,把活动的人物展现在天幕布景上,活动的人物在静止的景中过场,惊险逼真好看。
第二场大幕拉开是隐身的白骨洞,此洞上方是一个恐怖的白骨骷髅。舞台上灯光暗淡,用紫外线灯光来展示环境。这时一面转动的黑旗在烟雾中把白骨精引上定点灯光,一亮一闪,观众看到的一个骷髅一闪,舞台灯光渐明,白骨精已经变成美女白骨夫人。观众就明白白骨精是妖魔鬼怪了。
天王庙那场,悟空走了,只有三个人了。猪八戒牵着白龙马,沙僧挑着担。整个台都是黑的,天幕后面就是跑云,在云雾中走。然后在云雾中出现了一个山头,上面有座庙,即天王庙。那是假的,悬在半空中,在诱惑唐僧。师徒三人来到天王庙后灯光变化时空转换,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天王庙、大雄宝殿烟雾缭绕,如来佛像高坐莲台,唐僧师徒跪拜佛祖。突然灯光一变,如来佛变成白骨精,刚才边上那些罗汉全都是妖怪变的。唐僧一看,哇!这是怎么回事啊?还没反应过来,大雄宝殿已变成阴森恐怖的白骨洞,舞台环境变了。木偶变了,环境也变了,木偶戏无论哪个戏,都离不开灯光的。没有灯光,舞台的表现力就没有生命了。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采访人:请跟我们说说灯光方面的知识吧。
孙锦年:面光、侧光是舞台常规光,主要起到把舞台照明的作用。面光是舞台正面照明光,侧光是舞台两侧照明光,并具有增强立体造型的功能。逆光不仅能营造、加强舞台气氛,还能加强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造型,使之具有鲜明轮廓、富有立体感。逆光能营造光柱和光幕。这几组光在舞台演出中是互补互存、必不可少的。天幕光泛指舞台背景灯光,以及所有在天幕上体现的灯光特技效果,如雨雪效果、水波海浪、跑云、闪电、烈火等舞台灯光。当然,灯光的各种形式、各种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采访人:请说说《闪光的珍珠》这部戏。
孙锦年:《闪光的珍珠》主要是反映上海某个电厂的工人们是如何辛苦工作的,是现代题材的戏。但是我们用了好多传统的手法,使它像神话一样。电厂落成通电了,我们使用特技手法,幕布后用几排并列的镭射条形灯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闪跳过去,舞台一下子明亮了,千家万户都有灯,包括神仙、仙女都下凡了。台上的灯光搞得非常丰富、非常热闹,我们还邀请朱逢博老师来伴唱,效果挺好的,大家都喜欢。现代题材的木偶戏比较难搞,不加一些手段和特技,没有名人的支持,可能上座率会受影响。
采访人:《女皇的新衣》是根据《皇帝的新衣》改编的,在这部戏里是如何运用灯光的?
孙锦年:这个戏是童话剧,主要反映两个骗子怎么骗女王的。宫殿里很亮,他们在角落里织布,女王来看,就用定位光把他们两个人定在那个地方。然后舞台灯光渐暗,女王过来了,追光灯紧跟女王。“你们在这儿干嘛呢?”“我们在给你织布。”用灯光变化来体现不同的表演区域。然后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下面全是人,女王其实就穿了自己的内衣,什么外衣都没有。“你怎么这样呢?”“我不是穿了最漂亮的衣服嘛!聪明的人都能看得见,你看得见吗?”那些拍马屁的大臣说,“看见了,看见了,女王的新衣真漂亮”。一下子舞台还原灯光亮起,大家看到的是女王没穿新衣,大家说的都是假话。
采访人:在《鹬蚌相争》里面,您首次将紫外线用到了木偶剧中。您当时是怎么想到用紫外线这个手段的?
孙锦年:1982年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灯光专业培训班进修学习,接触到了紫外线,而且也看到其他剧院在舞蹈上用了紫外线来衬托。我觉得服装造型很漂亮,就想把它用到我们木偶舞台上。后来正好要排《鹬蚌相争》,我就跟导演商量了一下。导演说,好啊,你去看看采用什么方法。我就到外面去看。后来在一个研究所里,我们发现有这种荧光材料,就买回来试验,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在舞台上,后面是黑幕,紫外线照着看,效果很好。后来我们把它做成可移动的、灵活的,因为木偶本身要动,就用上了紫外线。从没有到有,然后又从静止的变成活动的,底下就有掌声了。一幅静止的国画在音乐中活过来了。《鹬蚌相争》剧名这四个字是用荧光色写成的,紫外线光照在剧名上产生的效果如同霓虹灯一般。舞台口沿幕里装了一组紫外线灯光,台口下面也用的是紫外线,上下呼应。所以无论在上、在下这个光线都比较清晰、比较好看。色彩任意变换的追光使鹬和蚌更活灵活现。这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也产生了比较好的舞台效果。
《鹬蚌相争》剧照
采访人:《鹬蚌相争》里,舞台就像一个活动的图画的感觉。
孙锦年:紫外线不是创造,它只是为能产生荧光效果的舞台主体提供了条件。活动的图画离不开编导、设计的构思、造型、制作的体现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鹬蚌相争》既是一部木偶寓言剧,更像是欣赏镜框里一幅活动的图画。
采访人:《金猴出世》中的灯光又是怎样的特色呢?
孙锦年:它是《西游记》的一折,是神话剧,要搞得神奇、新颖,大家看了眼睛一亮。我们用灯光变化和特技手段来突出《金猴出世》。一开场舞台昏暗混沌,忽然一块石头炸开,里面火光一冒,金猴降世,舞台天幕都明亮,万物复苏,山清水秀。还有“借宝”一场戏,龙宫用灯光手段表现神奇,定海神针在天幕上由大变小,采用的都是灯光特技。戏内时空的转换,一年四季的变化,都是采用灯光手段进行处理的。后面基本上是以常规的方法为基础,加上一些木偶和灯光的特技来突出。
《金猴出世》剧照
采访人:《美人鱼》《海的女儿》也是您布景的,您能跟我们说说这两个剧目吗?
孙锦年:《美人鱼》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排演的民间故事神话剧。舞美灯光手法新颖丰富,海底世界和龙宫很美。运用老式的高压汞灯,灯前装上紫色玻璃罩,用变压器触发灯慢慢亮起来,灯管温度高了会自动熄灭,要等冷却才能再次使用。《美人鱼》首次创造了海底世界美丽意境,把能表现的特技手法都用上了。在演出中把重复使用的特技逐步修改、调整。那些水灯、水景都是紫外线灯配合下产生美好舞台效果的。天幕背景特技很丰富,鱼儿游来游去、水草在水波中摇曳、串串水泡从海底升起,几台不同形式的水灯在不同场景中运用,产生不同效果。演员感觉是在水里面演戏。
《海的女儿》剧照
《海的女儿》于2008年3月首演。该剧虽在灯光设计上借用《金猴出世》和《美人鱼》的许多特技手法,但表现海底世界有新的设计、新的亮点。舞台装上紫外线和舞台照明灯,使用荧光颜料、普通颜料相结合绘制。美工在不同光源下绘景,到舞台之后效果不够,我们再用一些特技的手段补充。灯光的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剧场原有灯光不适合该剧使用,便按照自己设计要求布置。舞台内上下、两边装了水灯,表演区光源照明、造型,光幕的灯光集中在木偶舞台框内表演区。灯光布景、特技结合,让观众如同置身海洋世界里观看木偶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都蛮喜欢的。
采访人:黑光剧的概念是什么?
孙锦年:早些年我们木偶戏最流行一个手法,舞台都是黑的,演员也穿着黑色衣服,唯独木偶比较鲜亮。这对于灯光的要求比较严格。我们用的灯都是进口的成像灯,一点余光都不能有,一点都不能漏光。光区都是严格控制、严格切割的。所以就规定,演员就在那50厘米之内活动,到55厘米以外是不可以的,就在那里表演,一出去就没光了。有时候我们在底下看,你的手怎么露出来了?再退进去一点点。排练的时候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的。两边都有成像灯,而且不是一个,是一排,都是这么打过去。另一边也是一排,所以无论木偶走到哪儿,基本上两边都有光。后面加上光幕,把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全部都给你挡掉,处理掉了。观众受光幕影响,能看到舞台上木偶表演而看不见舞台上操练木偶的演员真人。这是我们上海木偶剧团的首创,应该说以前全国没有人用过,出来的效果很轰动。
以前有一米七的台口,演员不能暴露在观众的视线里,所以木偶就在一米七以上。后来我们就打破了一米七的台口,这样演员跟观众贴近了,观众一眼就看到演员了。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处理。演员穿的是黑衣服,跟黑色的背景是一样的。木偶表演区的灯光不能打到演员,必须通过逆光的光幕来造成一道墙,木偶在前面表演,演员在光幕后操纵木偶。
采访人:效果怎么样?
孙锦年:更逼真了,更有感染力。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小女孩冻得发抖、倒在地上,好多观众看不见演员,就看见木偶,大家就感觉画面怎么那么逼真啊?小姑娘躺在地上抽泣,底下也有抽泣声,台上台下都呼应了。
采访人:“人偶同台”对灯光组是不是要求更高了?因为不同的木偶,需要的灯光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吧?
孙锦年: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尝试。从灯光上来讲,首先必须要突出表演。其次,观众要能看得见,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我们光考虑意境怎么样,或者环境搞得很优雅,台上黑咕隆咚的,观众看不见也不行。在观众可以看得见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把木偶提亮。但是面光一提亮,整个舞台更亮了,木偶反而突出不了。我们用灯光划分两个表演区,在上面装了一排顶灯。面光、侧光改成可移动的,贴近木偶表演区,专门是为木偶服务的,相当于一个表演区是专门为演员做的,另一个灯光的表演区就是专门针对木偶的了。所以说这个其实也是一种尝试。
采访人:人偶同台效果怎么样?
孙锦年:《迷人的雪顿节》是一个人偶同台、有分有合的大型综合性剧目,对舞台条件有要求。我们搞这个戏的时候,一是反映民族团结;二是要把藏文化那种宏大的气势、欢快热烈的场面展示给观众。所以台上台下要呼应,有互动。我们跳牦牛舞的时候,牦牛从观众厅尾部进来,从台上跳到底下来,在观众席走一圈。当时演出的时候,我们后面可以用追光,不能用场灯把整个剧场照亮,不然的话台上就暗了,效果就差了。那些喇嘛出来的时候,也是用灯光在后面铺垫一下,把他们引上舞台。舞台上没有一米七的台口遮挡幕布,是跟真人演出一样的舞台。然后需要有杖头木偶表演的时候,后面有个一米七的木偶戏台口推出来,但那不是幕布,是和演出风格相统一的一块景、山片,或者是藏文化的一种装饰物。后面就有木偶出来表演了,两者有机结合。
采访人:《孪生兄妹》也是您负责的吗?
孙锦年:是的。这部戏是根据同名童话故事改编的,表现手法比较抽象,舞台上也没有很多的布景,都是明快的线条组成一个画面,写意风格。木偶造型夸张漂亮,操纵灵活自如。灯光明快,每场戏背景光、色彩基调都不一样,在舞台上出现水灯,背景是海水,演员身上都是水浪,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所以光源要特别加强,来突出木偶表演。
采访人: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木偶剧《智勇少年》吗?
孙锦年:199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对广大少年儿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创作演出了木偶剧《智勇少年》。它是一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疯狂侵略,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展现少年儿童在斗争中以英勇顽强的精神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在创排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抗日战争的图片展览,联系走访了展览中实物照片的提供者,他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征得同意后我用相机把原件都拍摄下来,提供给编导作为创作素材。然后我又将照片翻拍制成灯光幻灯片,因为那时剧团还没有投影机,演出时用天幕投影灯替代,两个人负责四台幻灯,随剧情发展和旁白变化灯光,把一幅幅历史照片展示给观众,让孩子们真切地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采访人:《哪吒神遇钛星人》是如何运用灯光特技的呢?
孙锦年:这个戏要出奇,必须要把那些科幻的手段都用上去。要表现宇宙的浩瀚,太空舱内的先进神奇,用的手法是要比较丰富、有想象力的。每一场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说在第一场,深蓝的太空繁星点点,开始是静止的,配合音响效果,流星在闪烁、在流动。远处的一个小星球,由远到近、由小到大,转动着越来越近,最后把整个天幕都占满了。哦,原来是地球。外星人来取水,要把我们地球上的水抢走。地球上往外天幕突然出现一根流动的白线,代表水被外星人抢走了。后面的几场戏是哪吒和外星人进行战斗、交锋,维护我们地球的利益。最后到了哪吒庙,场景用了幔帐、两个莲花灯。我们用了小的闪烁的灯来代表莲花灯,还用了紫外线。幕布拉开来一看,庙里面很神奇,色彩很丰富,两个小灯在闪,落到了哪吒的身上,哪吒的定位灯光圈渐渐放大,舞台灯光由暗渐亮,观众看到的是非常漂亮的庙宇佛殿。这场戏从一开始就是以灯光的手段做个引子,把观众带到环境里。
《哪吒神遇钛星人》剧照
采访人:这是一种舞台背景的突破,对吧?
孙锦年:对的。在舞台的背景、灯光的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静止背景都变成流动的,各色的行星不停转动、流星滑过,突出了宇宙的浩瀚、太空变化的神奇。我们还特意把观众厅和舞台都布置成科幻世界,高耸的圆形屋顶用紫外线灯照射得如同夜晚的天空,玻璃球反射出的光点如同满天繁星,观众进入观众厅就如同到了太空城。演出开始了,场灯渐暗,观众的视线全部被吸引到舞台背景上。天幕上深蓝色的流星滑过,地球转动过来了,渐渐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形象逼真,舞台效果很好。但方法很简单,我用了一个球形的灯泡,表面上涂了一层透明胶,干后用照相颜料画成一个地球,灯座下安装一个电动马达,固定在投影幻灯聚光镜前,幻灯渐亮,转动的“地球”透过投影物景照射到天幕上,逼真的地球就在天幕上出现了,观众也觉得很新鲜。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到舞台剧演出和综艺节目中,LED屏幕可以任意创造和变幻,台下观众如身临其境,舞台美不胜收。
采访人:《红宝石》剧情精彩,运用的特技也是非常多的,能跟我们讲讲吗?
孙锦年:《红宝石》是一出久演不衰、特技丰富、综合艺术完美的木偶神话剧,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红宝石》剧照
白鹤、凤凰向往自由幸福,追求光明生活,他们在阴霾黑暗的环境下苦炼了一块红宝石,却触怒了天王,各路神仙奉命捉拿他们并要夺取宝石。众仙个个身怀绝技、各显神通,阴阳仙翁手持云帚,一副慈眉善目的菩萨模样,一翻脸竟变成青面獠牙的恶魔;霹雳山神脑袋能劈开闪出电光;长臂大仙的手臂能从观众厅顶部的面光台伸到舞台,并夺取宝石;银蛇魔女正面是个美女,转身却是一条蟒蛇;双头大仙手捧酒坛,边走边喝,忽然从胸前又冒出一个脑袋争抢喝酒、互不相让……然后舞台上出现一只耸立的玉瓶,凤凰被吸入玉瓶,瓶内灯光渐亮,看到凤凰在瓶内被毒蛇咬、洪水淹、烈火烧,当瓶内特技结束,外面的灯渐亮,此时观众见到的又是一个完整玉瓶。在这个玉瓶制作上有技巧,玉瓶中间开了一个窗口,然后蒙上纱布,瓶身绘制采用的是彩色透明照相颜料,外亮内暗时看不到瓶内,外暗时瓶内灯光渐亮,则瓶内特效清晰可见。
采访人:长臂大仙那只大手的特技是怎么做的?
孙锦年:长臂大仙的手一会儿伸到这儿捞东西,一会儿伸到那儿捞东西,手是可以伸缩的。他的手是用一个个钢圈连起来,里面有绳子,一收就收起来了,手是硬的,其他都是软的。长臂大仙手的直径最起码有七八十厘米,臂长十米,手往外一放,突然从观众头顶上一下子过去,观众还没反应过来,一看那么大一只手,都吓一跳,看到长臂大仙把宝石给抢走了,观众才醒悟过来。真惊险!这些都是木偶特技啊。
采访人:《红宝石》里的闪电特技是怎么做到的?
孙锦年:我们在霹雳大仙的身体里装了一个低电压卤素灯泡。脑袋一打开,开关就开了。因为220伏不安全,亮度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我们用了一个30伏的400瓦高色温卤素灯,灯光如同闪电般,很亮。特技的关键是要给观众刺激感,让小朋友看了以后觉得很新奇。《小八路》等以前演的那些剧中茶壶里可以倒出水,木偶划火柴、吸烟等技巧,小朋友看了都很惊奇。木偶离不开特技,也离不开灯光,所以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艺术。
采访人:《红宝石》的创新点就是,它不但利用了舞台,还利用了舞台以外空间,是吗?
孙锦年:对,整个剧场都利用起来了。长臂大仙的长手一下子从观众的头顶伸向舞台夺走了宝石,白鹤和凤凰比翼双飞,从舞台飞到观众席,最后飞进二楼窗口内,整个剧场的观众都沸腾了。上下有互动,整个剧场都成了木偶表演区。因此,外地很多同行剧团都到上海来观摩学习并移植《红宝石》。
采访人:您能说说特技组的情况吗?
孙锦年:钱时信老师很会动脑筋,以前上海木偶剧团的很多特技都是出于他手。我们剧团有木偶制作,演员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大家群策群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所以说当时剧团整个运作都是很好的,导演、造型、制作、设计和演员等是环环相扣的,大家合作得很愉快。
采访人:对于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来说,舞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孙锦年:杖头木偶是上海木偶剧团的主要表演样式。常规的演出多以杖头木偶创造演出角色,要求舞台综合性强,木偶造型突出个性,舞台布景色彩明朗,灯光变化精彩神奇,演出环境适应性强,演员在一米七台口幕布后操纵表演。提线木偶小巧精致、灵活,对基本功和个人技巧要求非常高。提线木偶顾名思义,木偶由人提线操纵表演,一指手、走路回头、打开折扇扇风,惟妙惟肖。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戏,木偶套在表演者手上,能做各种动作,如演传统戏,一人可同时操纵两个角色,表演开打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是三种表演形式不同的木偶,但都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玩偶性。
采访人:您对皮影方面了解吗?
孙锦年:我们团刚成立的时候,全称为上海木偶皮影剧团。木偶、皮影这两个品种同样受重视,均坚持立足仙乐剧场为少年儿童演出。但是我们到学校、幼儿园演出的话,受场地、流动性、观众喜好等因素影响,木偶戏比皮影更受欢迎。皮影戏容易受客观条件影响,演出经常会受到干扰。从皮影的演出效果来看,剧场和舞台条件对皮影演出质量至关重要。全国的皮影戏,我们大多数都观摩过,差距很大。唐山、黑龙江、湖南的皮影技艺强、有特色。而上海木偶剧团自建团以来一直以木偶演出为主,皮影戏专场演出相对较少。20世纪70年代初,我团演出的《向阳河畔》把皮影融合在木偶演出之中,演出效果很好。皮影戏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可继承保留。
采访人:皮影对灯光的要求怎么样?
孙锦年:皮影最早是用驴皮绘色雕刻出来的,其灯光使用最早主要靠原始光源投影。后来材料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地方演皮影就用大灯对付。但当时银幕四周遮挡不严密四处漏光,观众还没看到舞台表演什么东西,后面灯泡就很亮了,有些刺眼。皮影的投影光源经过了原始光源、自然光源、白炽灯、日光灯、电子荧光灯几个发展阶段。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审美提高了,要求就比较严格了。原先日光灯因为是继电器启动,光会闪,这不符合演出要求,对于意境来说是最大的破坏。后来我们经过不断地研究、实践、学习,研制出电子的整流调光器,灯光就很自然地亮了。在画面上,我们的荧幕是白布一块,上面一部分加了一点蓝色灯光纸光。虽然只有一点点变动,但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上面是蓝色的天空,底下就是皮影戏表演的区域。日光灯是白色的,所以皮影的丰富色彩都能体现出来。虽然皮影是平面的,人物都是侧面表演,转来转去的不完整,但是皮影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古老艺术门类,应该保留传承。
采访人:1982年、1987年,您两次在上海戏剧学院灯光专业培训班进修学习,收获的新理念是什么?
孙锦年:当时是专家给我们上课,学生们是各个院团灯光的主创人员。我们都是实践过的,大家都有基础,老师一讲就明白了。国外的一些新的东西、手法,以及舞台上哪些东西是提倡的、哪些东西是要避免的,这些老师都讲得比较清楚。演员必须是主体,一切要围绕演出服务。灯光也是为演出服务的,照明要明亮、手段要丰富、要创新、要出奇。要不断创新,吸收新鲜养料来丰富提高自己。国外的教授来了以后,也谈了美国的一些理念。我们把能吸收的都吸收过来,用到我们自己的舞台上来。
采访人:什么是写意的概念呢?
孙锦年:那时候国外的艺术创作相对比较写意,美术作品都以夸张、变形美展示体现,不像我们把很多东西交代得非常清楚,舞台灯不用大手笔,点到为止。木偶戏也是如此,比如表现一个青蛙,就是搞个布袋,挂上一对乒乓球,画上几条绿色条纹,伸进一只手,呱呱呱,观众一看就明白这是表现什么。所以在灯光上,手法要新颖,强调突出一个主题。所以我搞《密林枪声》时也这么考虑的,不把整个意境都破坏掉。用一条光束、一个光影就可以交代一个时间与地点,需要的地方调一点灯,或者给它一点分量,这样就可以了。
采访人:什么是木偶剧独有的特色?
孙锦年:木偶剧有着独有的特色。我觉得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求形似,只要神似,木偶剧跟真人表演要有所区别,要夸张,不要过于写实。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不能缺少表演,演员操纵木偶传情达意,通过木偶的表演,提供给观众精神上、视觉上美的享受。但舞台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光靠表演,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没有灯光,舞台就缺乏可看性。
采访人:对于木偶剧的“真与假”,您是怎么看的?
孙锦年:我觉得这个还是看演员的基本功,灯光只是为表演提供了一些条件。演员表演的时候,带着一个假人,演员可以把假人变成活的,非常真实。等真的演员在台上表演时,观众感觉自己一直是在看木偶表演,觉得是假的。实际上最后谢幕,大家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是一个真人、一个假人。
采访人:是灯光的运用让那个假人看上去很真吗?
孙锦年:灯光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觉得木偶剧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开放式人偶同台表演,舞美、灯光的灵活运用会使木偶人物更加活灵活现。
采访人:上海木偶剧团的舞台美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发展?您能跟我们描述一下吗?
孙锦年:早期木偶剧对舞美、灯光要求不是很高。舞台上需要一些布景装饰与原始灯光照明,只要观众能看清舞台上木偶表演就行。《小八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宝石》和几个神话剧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后,我们意识到舞台灯光在演出中的重要性,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艺术的重要部分。剧团领导对我们这项工作也比较重视,在设备上、人力上、物质上加大了投入,使我们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工作,提高了舞美效果,使之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舞台情景。
采访人:当时上海木偶剧团的天幕是怎么样制作的呢?
孙锦年:以前上海木偶剧团有两种方法,一种叫画天幕,就是画一个基调。比如要山就画几座山,要田野就画个田野,没有很多的色彩,要借助灯光,使环境有变化。同样一个环境到了晚上有夜景,到了黎明满天彩霞,到了下午有晚霞,到了白天阳光明媚,下雨了、雨后天晴了,基本上都是用画天幕来体现灯光的变化。彩虹是用棱镜折射到天幕上,不可能画彩虹,画上去是死的;下雨、刮风都是用灯光的方法表现。另一种方法就是后来采用的舞台投影幻灯,通过绘制幻灯片来交代每一场的场景,这样就比较丰富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了,使用LED,要怎么体现就可以怎么体现了。舞台上一会儿是大草原,一会儿是宫殿,一会儿又是西湖夜景,这些都可以体现。LED的创作空间比较大,对我们也提供了方便,舞台看起来更丰富多彩、更加漂亮、更加逼真。舞台灯光技术一直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木偶戏灯光最大的作用还是突出人物、突出表演,丰富戏的内涵,它是木偶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采访人:舞台上的可见光是什么意思?
孙锦年:舞台灯光在使用中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舞台上常用的照明灯具的光源都属于可见光,灯泡靠钨丝发出光亮,舞台常用灯有成像灯、聚光灯、泛光灯、投影灯等。而紫外线灯又称紫光灯、黑光灯,灯泡、灯管玻璃全都是深紫色,它没有钨丝,靠气体放电产生短波光,属于不可见光,必须借助荧光材料和白色反光材料才能产生效果。我们把紫外线灯运用于舞台演出中,大大丰富了表演和舞台美术的魅力。使用五颜六色的荧光材料制成木偶道具,用荧光颜料绘景,在舞台上用紫外线照射,色彩鲜艳夺目,舞台仿佛就是一幅活动的国画。紫外光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们都是和可见光配合或交替使用。
采访人:海派木偶的特点是什么?
孙锦年:海派木偶的特点,我觉得就是创新,表现手法新奇多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而且观众能接受理解。
采访人:上海木偶剧团一直在不断追求创新。您曾随团出国访问,您觉得和境外的同行们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孙锦年:我去过我国港澳台地区、日本、欧洲等地。我们去的时候有两个任务,一是文化交流,二是演出。在日本,我看了他们的演出。他们的演出有提线的,也有布袋的,有写意的,也有夸张的。他们以表演为主,其他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他们那边体制可能跟我们国家的体制不一样。我们国家有政府的投入,舞台比较气派、比较大。他们那边相对简单轻便,注重木偶表演。但是表演形式还是蛮丰富的,各有各的特色。我在法国的时候,曾经自己买票看了真人秀的灯光表演,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看了以后我觉得他们用的那些手法,基本上和我们是比较雷同的。作为内行来观摩,可以说那些都是我们以前用过的东西。但是对于他们的观众来说,还是蛮新鲜的。舞台上无非也就是使用成像灯、紫外线、LED等,都是通过灯光的手法,用成像灯的交替、色彩的互换等元素,让舞台显得变幻莫测。我看了以后觉得也不错,但是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新鲜了。
采访人:以前演员表演的时候,前面有一米七的台口,人在后面演出吗?
孙锦年:上海木偶剧团表演的木偶是杖头木偶,演员在一米七台口下操纵木偶,那是传统的方式。后来创新改革,把一米七的台口推翻了。但是木偶是不能腾空表演的,必须有落脚点,我们就搞了一个70厘米的小台口,底下装着轮子,从里面可以推出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拿掉。舞台底幕是黑色的,小台口也是黑的,经过舞台灯光处理,观众看不见演员操纵木偶,木偶保持在一个水平线的特定光区里表演。这样木偶和观众的距离近了,观众的观看更加清楚,体验更加亲切。这样对灯光的要求比较严格,灯光必须在这一块,不能比70厘米低,低就穿帮了。不但高度有讲究,而且对于光区的控制也是非常严格的,演员只能在这个光区里表演,不然就破坏了画面。另外也不能离开光区太远,观众会看不见的。后来我们又搞了光幕,光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操纵的演员给遮挡掉。
采访人:光幕是什么概念?
孙锦年:后面装了一排逆光,根据具体的需要,有暖色、冷色,打出木偶台口外,木偶能吃到光,操纵木偶表演的演员不能吃到光。光幕下演员挡在光幕后,能造成一种错觉,观众只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而不会看到操纵的演员,从而保证舞台效果。
采访人:这样的话,第一排其实也看不出来吧?
孙锦年:对的。
采访人:这种方式刚出来的时候,挺轰动的吧?
孙锦年:人家搞不懂,木偶怎么没有人操纵还能动呢?是不是你们用什么机器遥控的?都上来问。实际上是演员操纵的,但是因为光幕的关系,看不出来。很多同行也过来取经,回去尝试。后来好多剧团也用这种手法来演出。
采访人:您对木偶有着怎样的感情?
孙锦年:要说的话很多。我的从业道路,首先要感谢上海戏曲学校培养了我,感谢上海木偶剧团的领导,也感谢剧团的同事,使我能够有实践机会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大家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剧团能有今天是几代人汗水的结晶,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谢谢他们。
我见证了上海木偶剧团的发展。虽然我不是建团时期就来的,而是1972年才来的,但是前辈的那种创业的精神、拼搏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我们并肩作战,一起工作,我觉得木偶人确实不容易。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各行各业都很萧条,各个剧团都停止运作了,但是上海木偶剧团没受干扰,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演出没有停止过。从过去到现在,这么多年,我见证了木偶剧的发展,我觉得今非昔比,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陈 娅 整理:陈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