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古典”这一课——致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沈培艺

补上“古典”这一课
——致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沈培艺

培艺你好!

感谢你邀请我们夫妇观看了你的新作《凝视·家园》。

昨晚的演出宁静、安详、浪漫,我透过舞台寻找着作品远处的那盏灯,不是照亮作品,而是照亮作者精神家园抑或是舞剧教学的那盏灯,我觉得那是主宰。

透过作品我看见了作者的麦田守望以及面对中国舞剧教学的拓荒胆略。填补空白才是创造,这人这事在当下已属罕见了,你和中央戏剧学院领导的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都令我敬重!

先说高瞻远瞩。

舞剧是从芭蕾舞开始的,是戏剧的一种。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即有了芭蕾的雏形,这种舞蹈形式传入法国后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由国王路易十四带头跳舞并创办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院。起初只是在宫廷娱乐的舞蹈,后加入了简单的情节正式步入了剧场,从此诞生了舞剧这样一种用人的舞蹈躯体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艺术。几百年过去了,特别是经过了后来的启蒙运动,舞剧愈来愈成熟,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唯一没有语言障碍的戏剧。任何翻译都是无奈的选择,都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桥梁,很难想象这桥梁是怎样走过“小桥、流水、人家”,又是怎样看见“古道、西风、瘦马”。而舞蹈戏剧不需要翻译,这是多么独特和宝贵啊,使得整个人类都能够直接解读原著,赏析作品的意象,融入作品的意境,触摸作者的心灵,彻底实现灵魂和灵魂的拥抱!

讲故事离不开叙事和抒情,需要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经典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灰姑娘》,交响芭蕾《宝石花》《斯巴达克》,戏剧芭蕾《奥涅金》《罗密欧与朱丽叶》《驯悍记》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国的民族舞剧和芭蕾舞剧也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也曾诞生过民族舞剧《宝莲灯》《鱼美人》以及《小刀会》,诞生过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然而我觉得中国舞剧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个空白——精致的古典主义。

受启蒙运动影响,古典主义在欧洲和俄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进,神秘和迷信逐渐褪色,理性和人道占据主导,这一时期的文学、戏剧、歌剧、舞剧都达到了古典巅峰,其风骨庄重静穆,风格华丽典雅。古典主义是理性和情感的高度统一,精致在秩序、规范和准确,明确界限和规律,反对含糊与晦涩。由于粗糙地逾越了这个空白,使得中国舞剧体系架构残缺不全,特别是在选材、构成、结构、语言、舞段设置等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其结果必然造成重形式缺内容、重叙事缺舞蹈、重技艺缺形象、重理念缺情节、重组合缺语言。这些“重”实际上是“容易”,这些“缺”实际上是“不会”。让我们粗略地反思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有哪一部舞剧留下了经久不衰的经典舞段?有哪些舞剧的演出持续了十年、二十年以上?有哪些舞剧六十多年来成为保留剧目每年都在上演?又有哪些舞剧被其他国家争相上演,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影响?“文革”十年后,精致的古典主义空白被蜂拥而至的西方现代舞填充了,现代舞的各种理念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现代化”的灵丹妙药,一时间使古典舞、民间舞和后来被称为所谓当代舞的纯正性发生了异化,其结果是千篇一律的“四不像”,或者反过来说是“四不像”的千篇一律,共同的特征是沉闷、压抑、阴暗、拖沓、怪诞、病态……其症结依然是由原来的空白蒸发出的虚热,之所以盲从是因为迷失了“自我”。写到这里,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些词汇放在这些作品上十分恰当——故弄玄虚、自以为是、无病呻吟、莫名其妙、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填补舞剧发展的空白首先要填补舞剧教学的空白,填补舞剧教学的空白需有清醒明确的舞剧系办学思想、严谨缜密的舞剧教育教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舞剧教学方法。从战略上看,我们庆幸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担起了建设中国舞剧的重任,所以,我觉得你们是高瞻远瞩;在战术上讲,要坚守培养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这复合型人才必须一手拿起梳子,一手拿起尺子,用梳子梳理世界舞剧史,使之明辨源流,用尺子规范中国舞剧的基本尺度,使之泾渭分明。

再说脚踏实地。

会讲故事是所有戏剧的基本功。话剧的故事靠语言,歌剧的故事靠歌曲,戏曲的故事靠唱念做打,而舞剧的故事只能靠舞蹈,但舞蹈语言相对来说比较“虚”,其魅力也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虚”,难点不在于“不似”,而在于“似”,“似”,就是“是”“真”“像”,所有观众都有权利评价你的“似不似”“像不像”。舞剧首要的任务是把“虚”做“实”,先把故事说明白,再把故事讲精彩。舞剧系的老师要懂“实”、会“实”、会教“实”,“实”是舞剧系老师的看家本领。傅雷也曾讲过:“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1)音、诗、画、舞很容易“浪漫底克”,不太容易“实”,但戏剧离不开“实”,舞剧亦然。

舞剧教学解决“实”可从捕捉形象入手。模仿人物典型特征,先不要管是不是舞蹈,先管“像”,再管舞蹈的“像”。

舞剧教学解决“矛盾”可从道具入手。“有情况”的道具是人物、性格、情节、事件的象征物。

舞剧教学解决“构成”可从“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人物关系”入手。“特殊环境”就是战争和各种自然灾害等,“特殊人物关系”就是父母、儿女、兄妹、敌我、仇人、战友等,让“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物关系”构成矛盾体,往往是戏剧的高潮。在练习中,可以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说清楚舞剧的“构成”,一句是什么环境,一句是什么人物关系,一句是发生了什么。

舞剧教学解决“结构”可从线条入手。线条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在线条上就要看清楚和布局好戏剧的起承转合,而脉络伸展开来要找到可舞性的点,这些点可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仅仅是为了特定的展示。

舞剧教学解决“舞剧”可从情节舞入手。情节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紧要的是开门见山(矛盾),三翻四抖(转折),异峰突起(高潮)和意料之外(结局)。

舞剧教学解决“舞句”可从情境入手。月光下、阳光下、小雨中、大雪中……重点不是月、阳、雨、雪,而是人的感受,是或男人、或女人、或老人、或孩童的感受,这其中当然包括细节和性格刻画。难点是主题动作的确立,主题动作要符合特定情境,具备典型性,且易发展和变化;要点是句句推进环环相扣,能看出标点符号,为舞段展开扎实生根;亮点是独特与流畅。

舞剧教学还要解决诸如“选材”“语言”“双人舞”“托举”“风格”等,这些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这是要解决“剧”的“实”。

还有“舞”的“实”也很重要。“舞”的“虚”,或说舞剧中看不见舞蹈是当下中国舞剧的通病,看上去更像是行为艺术。舞剧的视听艺术属性决定了除故事以外还必须具有舞蹈的观赏性,如果没有舞蹈,舞剧就是个虚壳,很难想象不懂编舞蹈的编剧怎能完成舞剧的架构,也很难想象不会编舞蹈的编导怎能完成舞剧的驾驭。也许有人会说,舞剧一直在用身体说话难道就不是舞蹈吗?是,蝙蝠再飞不是鸟。我们不能认为一直走来走去是舞蹈,一直跑来跑去是舞蹈,一直爬来爬去是舞蹈,一直滚来滚去是舞蹈,一直站着不动是舞蹈,一直比比画画是舞蹈,一直站起来摔倒站起来摔倒是舞蹈,那是“处理”、是“感觉”、是“意念”、是“概念”、是“动机”、是“链接”,也是虚头巴脑的故作高深。

艺术家既是艺术家也是手艺人,手艺人的“活儿”要货真价实,艺术家的想象力之所以能飞起来,功夫在——脚踏实地。

我觉得舞剧编导的脚踏实地是:1.学会编动作组合;2.学会编舞蹈语言;3.学会厘清动作组合和舞蹈语言的区别;4.学会叙事舞蹈;5.学会抒情舞蹈;6.学会特定的展示性舞蹈;7.学会编舞剧中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男女群舞等各种舞蹈。

培艺,我们是多年的知己,我深知,舞蹈、舞剧是你朝圣的天梯,舞蹈对于你来说是情感、是语言、是文化,所以我看培艺舞蹈历来如同仰视女神!然而,舞剧教学仿佛艰巨而沉重的行囊,行囊里究竟应该储藏什么你要十分清楚!

眼下,舞蹈界自以为是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读书的不懂舞蹈,舞蹈的不爱读书,读书人写出的文章概念狂欢云雾缭绕,舞蹈人编创的作品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成风格甚至不成语句,距离美学的形成简直是十万八千里,他们对舞蹈的热爱还是有的,但生存的本能使他们更快地学会了装扮,这是浮躁吗?不,是老到!

我觉得文艺市场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西方文艺市场是在老欧洲贵族文化熏陶异化出的娱乐,而中国文化市场是在大众娱乐需求推动下的精英文化。但舞蹈界却相反,是完全不管文化市场,也全然不顾及大众娱乐,这同样是十分荒谬的。

今天给你写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与神对话》,是与神对话吗?其实,我们在共同仰望着灵魂的高处,也是在自言自语。让孤芳自赏的人离我们远去,与他们擦肩而过去拥抱艺术的真谛是多么的快乐啊!

信写得长了,面对艺术和知己总是没完没了滔滔不绝,让你见笑了。

此致

冬安!

张继钢

2016年12月10日


(1) 傅雷、朱梅馥著,傅敏编:《傅雷家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