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供养——致加拿大华裔画家李巍松

丹青供养
——致加拿大华裔画家李巍松

巍松:

你好!

时间过得真快,自4月底在洛阳观赏了你的画展,一眨眼就到了年底。收到你的请柬,知道了你要在北京办展,十分为你高兴!我牢记着10日下午3点的开幕时间,无奈北京的堵车,硬是让我误了你的开幕式,我只有谴责自己,真是有愧于你的期待。

北京杏坛美术馆举办的李巍松绘画展《丹青供养》,虽然馆内摩肩接踵,但仍然遮不住一幅幅画作的慧心禅机和清风明月。在你的画廊里走走停停实在是仿佛修行,那种“静”气使得所有观赏的人变得纯净,也早已忘记了北京的雾霾……

我沉浸在画中,耳边不时听到你喃喃低语的介绍,快看完画时才认真看着你说起话来,我内心一惊,面前的你是那么的安详,目光澄澈、内心安定,像是出世之人带着超度使命偶然串门来看看我们,无论听到的是相同或是相左,你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无论是人们长时驻足观赏还是像赶集一样匆匆走过,你都恍如隔世般望着芸芸众生。这是怎样深的修养才能有的定力啊!我顿悟,你工笔的一笔一画就是修行,是独自游走在山水花鸟中的修行,是在“菩提树下”的修行。我问你:画展名称是谁起的,你说是你自己,这就对了,这次画展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宗教人物和山水花鸟。《丹青供养》,不是音乐,也不是文学,是画家的绘画供养,是修行积德、弘扬礼赞,云岗和敦煌也都有“供养人”,那么你供养什么呢?我觉得唯有信仰了!

一般来说工笔的“花鸟”很容易“摆造型”,很像“杨柳青”,让人想起过去县城照相馆里的照相师,要不让一男一女斜着身体面对面,要不让两个人都斜着身体顺排站,这种姿势违背了情人之间的爱的逻辑,这类照片充其量也就是个证明,是明确关系的证明。同理,花鸟生长于大自然,花枝有风动,鸟儿有灵动,一“摆”就死,有着人为痕迹的构图,后果是呆板的不像是花和鸟的世界,局部勾勒的目的决然不在局部,而是万物生机的联想,细部描写的越是逼真就越是要尊重大自然的逻辑。也许有人会说,有些花枝就没有风动,我想那只有盆景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也谈到“艺术的更高级的特征”是“成为理智的产物而不仅是手工的出品”(1)。你的花鸟动静皆为瞬间,是“活”的,其情境就仿佛是作者在大自然里的偶然捕捉,实在妙哉!

就宗教题材的造型而言,我更喜欢你笔下的和尚,当然,观音造像的稳定与完整也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你的“和尚”下笔活泼飘逸,细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甚至能让人透过画作看出人物身世,看见光阴,读出清贫与守望,不觉得出家人扫地点灯、缝衣补袜的枯燥乏味,相反,尽管骨瘦如柴却是光芒万丈!

由于喜爱所以容我提些意见:1.有些造像不必完整,有如电影特写,可以是扫地的笤帚、落叶和一双芒鞋,这些东西的肌理很入工笔;也可是一盏青灯和一双正在点灯的枯老干瘦的手。等等。2.每个局部都要合乎逻辑,如有风,就要所有细节都要有风向。3.关于衣宽人瘦。露在僧服外边的干骨青筋要在意,藏在僧衣里边的骨架也要在意。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丹纳的话:“需要表达的不是肉体的单纯的外表,而是肉体的逻辑。”(2)

巍松,工笔画是个细致活儿慢功夫,本身就如修行,不清静的人万万画不出清静,欲望过多也决然不会有空灵,无论是画什么都必然蕴藉着作者的境界格局。你的《丹青供养》足够度人,这封信就算是开悟后朝向神明点燃的几炷清香吧。

礼!

张继钢

2016年3月11日

李松,字巍松,以字行,号敬之,室名敬之斋。职业画家。作品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涉及,精于书画金石的鉴赏及收藏,出版有《李巍松画集》《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李巍松作品》《相佛——李巍松佛教人物画集》。


(1)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第29页。

(2)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