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说说话——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中心于晓雪、吴海文

换个角度说说话
——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中心于晓雪、吴海文

晓雪、海文:

你们好!

早就听说你们在做舞蹈考级,我问别人考级是什么?他们也说不上来,只是说舞蹈培训。

我想,这封信就先选择从舞者的角度说说吧。

现在仅一个太原市就有成千上万学舞蹈的孩子,北京和上海的舞蹈教室永远不够用,这令我们深思,舞蹈究竟让人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魔力让这些孩子甘愿“活受罪”,拉筋、甩腰、撑胯,无论多么痛苦也停止不了他们幸福快乐的舞步。我想,只有一个理由——热爱!热爱,是唯一靠得住的动力,是用之不竭的能源,是可以冲破一切阻力的强大动力,热爱这个动力极其“可怕”,因为动力来自内心的沸腾,那种使自己生机勃勃的动力,只能是来自你的内心。那热爱舞蹈并甘愿为之献身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贾作光老师认为应该是“为人生而舞”。伊莎多拉·邓肯反感古典芭蕾的刻板僵化,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在她的眼中,自然界一切都在舞蹈,而且远比人类自由舒畅得多。那么我权且解读她为“为自由舞蹈”或“为生命歌唱”。

然而,这些舞蹈哲学的答案似乎都太“深刻”了,显得老气。让我们试试把目光投放到由成千上万舞蹈的孩子组成的“汪洋大海”,他们中绝大多数无目的,热爱舞蹈的基本因子,是和着音乐跳舞时身心体验到的无以言表的快乐、愉悦、享受、美好!而这些美妙感受很多时候与别人无关,好像只要有音乐在,我一个人跳舞就够了。这不是自恋,接近自娱,是自我体验,在这美妙中“我”感受着另一个更棒的“我”,看见了与众不同也与我不同的“我”,仿佛音乐和身体正塑造着一个“超我”,这个“超我”不仅超现实中的我,还超人,“超自然”,在舞蹈中可天可地可山可水,可风可雨可花可草,简直太棒了,如果有人在旁边观看,“我”会“人来疯”,如果有人鼓掌,“我”就会“飘飘然”,如果有人赞美,“我”会证实一个事实——“我”是美的!于是,我很美!

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非常敏锐,饥饿有饥饿感(生理),幸福有幸福感(心理),痛有痛感(生理),美有美感(心理),如果问艺术让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回答是——艺术美感唤醒了生命美感!

分析舞者跳舞动机,到此为止比较好,再往下会失去天然和纯粹。但附加值得说说,舞者强烈喜欢舞蹈会有利于培植投入、专注、用功、协调;多数会用脑灵活、举一反三,只有个别才呆头呆脑。美国斯坦福大学舞蹈系研究显示,在跳舞、打网球、游泳、猜字谜等休闲运动中,跳舞的人精神敏锐度最高,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下降了76%。跳舞同时需要大脑、肌肉和情感协作,这对增强神经系统功能很有帮助。此外,跳舞还可以减压、促进心血管健康、有助于交际;舞蹈这一艺术类别是生成团队意识、培植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所以,这群人当中说“我”,但也常说“我们”。

舞蹈是感性的,舞者相对来说是单纯的,从小学舞蹈爱舞蹈有利于植根信仰,这信仰里清晰的是尚美,朦胧的是坚持和善良,基本功是吃苦,不服输是常态。海南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团是也,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是也。人有这信仰,坚守一生且无所畏惧是十分可能的,无论物质丰厚或贫瘠,精神能永远屹立,这是多么宝贵的学习舞蹈而能生长出的附加值啊!

仔细分析,也许附加值还能更多,但不能延伸过度,不能是强加的东西,那样就失真了,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舞者究竟为什么要舞蹈呢?舞者在舞蹈中感到“过瘾”的究竟是什么?舞者热爱舞蹈的唯一理由究竟是什么?其结论可能多少会使“理性”感到突然与失望,我们发现,舞者“舞蹈”的理由似乎没有那么严重。我的外孙女刘益朵今年五岁,她每周六下午都去学舞蹈,我问她为什么要去学舞蹈,她说:喜欢。我问:为什么喜欢?她说:喜欢就是喜欢,为什么要有为什么呢?

对呀,为什么要有为什么呢?我们拨云见日似乎看见结论里一个极其醒目的关键词——自娱。自娱,就是借助舞蹈去体悟人生之美好。

舞蹈考级在本质上就是美育,能培育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就好,考级就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兴趣。那么小的孩子,跳得好不好实在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痴迷、入神、陶醉,是酷爱和献身!

为某某而舞,概念太大,概念太大就失去意义了,其实很简单,舞蹈很美,我们的福分是因为人生有舞蹈!

你快乐吗?好,跳舞吧;

你忧伤吗?来,跳舞吧;

你无聊吗?好,跳舞吧;

你痛苦吗?来,跳舞吧!

愿你们的舞蹈考级事业愈办愈兴旺!

此致

夏安!

张继钢

2017年6月23日

晓雪、海文:

你们好!

在人的一生中只要学过舞蹈跳过舞,这个“爱”就像“中了毒”一样戒不掉了。如果说初习舞者是自娱,那么舞蹈教师就是示范。不示范行不行?不行,控制不住。

记得许多老舞蹈家看完晓雪表演的《一个扭秧歌的人》后,老泪纵横地说:那秧歌艺人就是我,他老了还不忘记培养秧歌的接班人,境界高觉悟高啊。我说也许秧歌艺人没那么高的觉悟,他就是好为人师。教别人跳舞也很过瘾,自己美不说,还得到了被羡慕的敬仰的崇拜的神往的目光,我比你们好的感觉是多么的美滋滋啊!增加了钦佩者追随者爱戴者信仰者,说众星捧月时的“月”是什么感觉,就是那个感觉!

示范,首先是老师必须会跳舞,舞跳得不好是“天灾”,缺少教学法是“人祸”。北京舞蹈学院曾有一位老师叫刘友兰,个子不高,胖胖的,我认识刘老师时,她已六十开外,她不跳舞时并不引人注目,是很普通的人,然而一做示范,顿时就美得“六宫粉黛无颜色”,简直光芒四射!她浑身是音乐,调动着所有细胞流动、凝滞、呼吸、爆发,那韵致是什么画家也无法描摹,什么诗歌都无法形容的,这美,只能属于她,属于舞蹈!由于老师的示范太美了,常常令所有学生目瞪口呆,忘记了跟着老师学舞,似乎变成观众了。

说来也怪,看一群人跳舞,发现最会跳舞的往往是胖的、矮的,或是眉眼不怎么俊的。身材三长一小(腿长,胳膊长,脖子长,头小)的标准人常见“白开水”。这是题外话。

有一次老师给我的分数是全班最高的,5-,我问老师:“怎么不是5分呢?”她说:“我印象中从来没有打过5分。”嗯,在她眼里学生永不完美,这样的老师才是满分!

没跟着一招一式学,学会了吗?学会了,因为老师的美牢牢印在了脑海,这脑海又清晰地指挥着身体。

老师的关键词出来了——示范。

老师示范的质量就是学生考级的质量。

祝你们更好!

张继钢

2017年7月17日

晓雪、海文:

你们好!

换个角度说说话,站在自己的角度(编导)说话,反而不会说话了,结结巴巴的……

“看见”最重要,罗丹说的是“发现”。

对于编导来说,识别了美是“肉眼”,看见了别人所看不见的,那就开了“天眼”,如果看见别人无论如何也看不见的,那就是“慧眼”,如果看见的东西在一百年以后还是光辉灿烂,那可能是“法眼”了,至于“佛眼”,就只好去叩拜参悟佛祖了。

编导要看见,不看见就不激动。“看见”什么?我最近给中国杂技团搞个节目,去团里看了好几次爬杆,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看了好几次爬杆不就是看见了吗?怎么还说看不见呢?对,那是看见了形式没有看见内容,我看见他们爬杆,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爬杆。忽然,艾伊瓦佐夫斯基拿着他的油画《九级浪》敲开了我的脑门,九级浪,桅杆,抗争,无畏。有了!这就是“看见”。

舞蹈编导有美学思想的不多,再数也只能掰下两三个手指,孙颖应该占一个。

编导的作品自以为很美,其实不美,这现象较普遍。

编导自以为是的多,自以为不是的少,我是又自以为是,又自以为不是,不做事就自以为是,一做事就自以为不是;看别人的作品时老自以为是,看自己的作品时老自以为不是;昨天看还自以为是,今天看就自以为不是;看新出炉的作品就自以为是,回头看老作品就自以为不是。

动作在孩子眼里是舞蹈,在老师手里是教材,在编导看来是材料,是语言材料。

极端点看,对于舞蹈人来说,人生就是为舞蹈准备的,用嘴说话是入世,是人性;用身体说话是出世,是灵性……

有管编导称为编舞的,又不是织毛衣,今天编这花儿,明天编那花儿,编组合也是编舞,但那绝不是作品。西方怎么叫,咱们也跟着怎么叫,逮个西方的词儿就以为现代化,就以为时髦,就以为“专业”,实在没必要。

艺术能够共享,但本质上是心灵独处。独处时,你的空间很大,可以大到无限;相处时,你的空间很小,这是因为要给别人让出空间,你也要进入别人的空间。艺术可与你的灵魂悄悄相会,也会把你的独处空间无限放大,我们常说艺术要往心里去,心里,就是独处的空间。

你的作品不能雅俗共赏,是因为你看见的那个“美”别人不觉得美;你的作品雅俗共赏,是因为你看见的那个美正是人们所渴望拥有的。

我给潘志涛老师汇报《一个扭秧歌的人》的构思时,他说:“一个糟老头子有什么好看的?”你看,我看见了,他没有看见,舞蹈出来以后给他汇报,我还没说话呢,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看见,是一切艺术创造都必备的素质,而且必须同时看见两样东西:一、独特,二、美。

如果我给编导摊开一堆词汇,他们会首选哪个词呢?

主题内容形式风格

形象构成构思结构

画面造型律动技巧

……

那么,编导排在第一位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再列一堆词汇:

审美想象逻辑

提炼整合判断

文学音乐美术

……

晓雪、海文,你们一定想“看见”我心中的答案,我不能说,因为因人而异。

这封信的关键词应该是——看见!

礼!

张继钢

2017年7月19日

晓雪、海文:

你们好!

我经常一个人坐在观众席里盯着舞台冥想,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满满的什么都有,你试着看见了“他们”,就仿佛看见了舞台上的各种气象……

编导是一个在舞台上和观众席游走的人,常琢磨舞台上怎么了,观众看舞台上的“怎么了”和编导的感受是否一致。

我估计我和多数编导的不同在于,我不在乎圈子,而在乎欣赏舞蹈的观众,在乎观众不是迎合,而是启蒙。

我常暗示自己:

“他们”都没有见过舞蹈,要让所有人感到神秘;

“他们”都很冷漠,用素朴和亲切走近“他们”;

“他们”不认识你,但你要主动认识“他们”;

“他们”很清高,那是假象,用意想不到摧毁他;

别以为“他们”见多识广,“他们”预期你不过如此正是你的机会;

作品不要“眉飞色舞”“声嘶力竭”,那会失身份;

“他们”见过美,那是常规,要为他们准备独特的;

静悄悄地告诉“他们”,我才是你的天使;

“他们”都从宽门进来,太好了!你要在“窄门”处出现;

“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是来剧场消遣的,让他们得到意外收获,要让“他们”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他们”目不转睛就是赞美,那是“他们”的鲜花要从心底送出来了;

其实,“他们”是沉睡的,等待被你唤醒,等待你的灯一点一点照亮心灵!

晓雪、海文,其实我们都是观众。

我常想,舞蹈也需要市场,独树一帜是价值,影响力也是价值,抱怨观众不懂舞蹈毫无意义,扬着一颗空洞的脑袋不向“低俗”跪下去是多么的荒唐!如果我们要说到舞蹈的力量,是永远避不开感染力和穿透力的!

秋安!

张继钢

2017年9月9日

晓雪、海文:

你们好!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舞蹈,有利于我们:1.认识舞蹈的本质,2.识别舞蹈的特征,3.明晰舞蹈的意义,4.通晓舞蹈的本体,5.鉴别舞蹈的等级,6.维护舞蹈的纯粹,7.诊断舞蹈的疾患,8.明确舞蹈培训的方向,9.推动舞蹈的健康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最原始的艺术,原始阶段发展漫长而缓慢,即便到了人类文明的初始时期,舞蹈也还远没有成熟到形成职业能够谋生,即便是通灵驱邪的巫师也是兼职,而成为职业并诞生了舞蹈家实在是后来的事了。然而,探究一门艺术的本质特征,“原始时期的特征在一切特征中最有意义”(1)。历史赋予舞蹈基本的、本质的、鲜明的根本特征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舞蹈是情绪化的抑制不住的宣泄,是礼法化的庄严仪式,是等级化的娱乐体例,是超现实的通灵载体。面对生命其功能是歌唱,面对生活其功能是娱乐,面对统治其功能是神圣,面对命运其功能是占卜,面对神灵其功能是祈祷。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人是上天赐予的,认识到人最高贵,人体至美。最低层级的表达和最高层级的境界都是靠无言的舞蹈,其魅力在无言。舞蹈无言,派生出的魔幻感仿佛神力所为,由于舞者天人合一的自我陶醉更强化了舞蹈的神明暗示,这暗示是虚幻的也是抽象的,是符号的所以也是象征的,是外化的空灵之美和内化的神秘之美的天然融合。这一点舞蹈与音乐很像,虽然音乐是给耳朵准备的,舞蹈是给眼睛准备的,但它们都不是用嘴能说出来的,是需要心领神会的。舞蹈又与诗歌很近,因为诗歌不是用来实用交流,而是心灵的精神的抒发和传递,诗歌要一个字一个字读,又不能一个字一个字读,就像舞蹈不能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看,音乐不能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听一样。诗歌要读出文字后面的意念,领会全篇整体的意象。因此,自古以来,诗乐舞常为一体。所以,自由的舞蹈却反过来以神圣(礼法)制约自由,是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标志之一也就不难理解了。

站在人类史的角度看舞蹈,再站在舞蹈的角度看中国,忽然觉得,今天会跳舞的人太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稀缺了,舞蹈好像可有可无了。

让我们回到重点,说说舞蹈特征。

先仰望一下新中国的舞蹈先驱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巨人,我常想,他们为什么比我们高明,他们的舞蹈世界没有建筑在我们之上,而是我们的舞蹈建筑在他们之上,地基是他们!就好比有了他们的一楼,才有了我们的二楼三楼一样。请仔细看看,一楼的门窗都通向原野。人,是大地之子,舞,是时代之舞,人,是诚诚恳恳,舞,是结结实实。做人有教养,编舞懂分寸,每个人的每个舞都有着清晰的素朴的闪光的来龙去脉,在哪儿都能跳舞,说着说着就跳起了舞,心是滚烫的,情是炽热的,是一代热爱跳舞的人,认真跳舞的人,会跳舞的人,是会教会后代跳舞的人。那代人的艺术观比我们单纯,舞性淳朴,舞蹈也比我们纯粹。遇到大雪纷飞的时候,他们不说很冷,而是就地模仿着雪花摇摆着身体说:好美啊!他们“谁”都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他们脚踏实地、规圆矩方地守望着舞蹈的本体特征。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见多识广”,观念纷繁,欲望驳杂,舞蹈空洞,作品脱实向虚,即便仔细“考证”也难以辨认出谁是谁。

当下的舞蹈界,会说舞的比会跳舞的还多,虽然想跳舞的人成千上万,但会跳舞的人却寥寥无几。看舞蹈却看不见舞蹈,看民族只能看见服装而看不见“民族”舞蹈,看现代只能看见西方而看不见现代,看舞种只能猜测立足尖的好像是芭蕾,技巧高难的好像是“当代”,扇子手绢应该是“民间”,走来走去跑来跑去,想打滚打滚想说话说话,说也说不清楚跳也跳不明白的就归“现代”了。舞蹈呢?呜呼!再也看不见了!

晓雪、海文,蔡元培先生曾讲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2)“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3)艺术培训,舞蹈考级,肩负着美育的使命!我们必须搞明白,人为什么要舞蹈,舞蹈到底是干什么的?舞蹈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误人,他们不是“特别器具”,也不能误舞,“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教会孩子们跳舞是美育者的责任,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快乐,从跳舞进入完善人格的轨道!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4)舞蹈是有原则的,原则是其属性天然带来的,不跳舞就没有舞蹈,不会跳舞舞蹈就极易被扭曲变种,这是舞蹈的本质特征告诉我们的!

我曾对晓雪说过,一根绸子接天地,十字花开舞山水!

我曾对海文说过,你们必须看见远方,远方的那盏灯才是使命!舞蹈只有回归到纯粹,才能在阳光下绽放!

说完了,似乎还远没有说完……

秋安!

张继钢

2017年10月7日

吴海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中心常务副主任。


(1)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88页。

(2) 蔡元培著,张剑释译:《中国人的修养》,哈尔滨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3)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7页。

(4)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