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好“构成”,须从“窄门”入——致文艺理论家张华

欲得好“构成”,须从“窄门”入
——致文艺理论家张华

张华:

你好!

2016年4月27日我去了上海朱家角,中餐安排在一家客栈,此客栈特色之一便是有评弹小唱。评弹吴侬软语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把我拉入到江南市井。我向同来的朋友提议迟一点用餐,并把座椅向前挪了挪,专注地听了几出名剧片段:《杜十娘》《怨东风》《楼台会》,等等,听着听着就出戏了,眼前浮现出手眼身法步的中国古典舞,评弹一板一眼,舞蹈一招一式,好美!评弹加古典舞语境和谐,双档二人加角色三五,轻装上阵,好美!评弹实着道来,舞蹈虚着化开,虚实相生又像中国水墨,这又让我想起老子的话:致虚极也。好美!回想起来,这就是中国古典舞剧《玉蜻蜓》的第一次“看见”了。

那往后,我想了很多很多,中国古典舞教材丰厚,作品稀缺,苏州评弹也失去了往日繁华,书场人烟稀少门可罗雀,且老年人扎堆儿,不少评弹名家放下身段步入大小堂会,是这些东西过气了吗?会不会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扑面而来愈加萎缩?我判断,非常可能。因为眼花缭乱的时代会令古典的正统、规范、含蓄、精致惊慌失措,社会发展速度愈快,人们愈没有耐心听你哼哼呀呀,看你磨磨叽叽。然而,时尚的疯狂追赶着时尚,清高的依然守望着清高,是谁也不理谁吗?不是,是人家“时尚”顾不上吵理你(俚语,“懒得理你”之意)“古典”了。时尚对古典绝不高攀,古典对时尚也绝不低就。这种审美撕裂的结果是,时尚的昙花一现,古典的孤芳自赏。

写到这里我在想,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确定了京剧、昆曲、评弹等的经典地位,旧中国兵荒马乱,戏子地位低下,显然不太可能。要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问题,因为伴随着新文艺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的传播,中国戏曲逐渐式微,戏迷圈子愈来愈小,群众基础愈来愈弱,人们对这些剧种的唱腔、韵白、脸谱均觉遥远而陌生,经典地位总不可能是其在低谷时奠定的吧?然而,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也许,就是在这种被冷落的状态下反而引发了社会的格外关注,在这“拯救”心理的驱动下使人们忽然仰望悬挂在空中的冷月感叹——看,那是中华骨血,能代表中国,它们才是经典!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经典,是供奉?是“复诵”?是标榜?是保护?还是承传变革呢?

感谢上苍的眷顾,让我们从缝隙中看见了别人所看不见的,这是何等宝贵的缝隙啊,别人看见了灰,而我们却看见了从朦胧缝隙中挤出的光,咱们一起弹去灰尘,让真金露出来,把评弹的古典韵味与古典舞的韵致融合,让这两个“难兄难弟”携手,在金光闪闪中分不出你我,诞生新的“这一个”,一起照亮我们心中的艺术,也照亮生活在当代的人们!

最后说句俗语,感谢你在中国古典舞剧《玉蜻蜓》剧本写作中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此致

夏安!

张继钢

2017年7月15日夜

张华,舞蹈理论家、评论家。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组成员、残奥会闭幕式文学工作室主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舞蹈部副主任。主要作品有:舞剧《邹容》、歌舞剧《山里娃》等,著作《创造者张继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