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技术:全天候定位
在古代,人们在茫茫大海上或一望无垠的沙漠上迷失方向的故事不计其数。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军事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不仅有茫茫大海,还有深奥的太空。但奇怪的是,军事环境变得复杂了,战争中迷路的现象反而比过去更少了,为什么呢,这就要细细探究一下现代导航技术了。
现代的导航技术均是天基的,美国于1960年4月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仪”,1964年7月组成导航卫星网正式投入使用。为发展三维、全球、实时和高精度的导航卫星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航卫星——“导航星”,组网成为全球定位系统,即大家现在所熟悉的GPS。与此同时,苏联/俄罗斯也在发展其导航卫星系统,先后发展了“蝉”和“全球导航定位系统”(CLONASS)。这些系统的管理权均掌握在各国的军队手中。此外,欧洲也在谋求建立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
导航卫星按导航方法分为多普勒测速和时间测距两类。前者以美国发射的“子午仪”系列为代表,后者以美国发射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卫星导航系统由多颗导航卫星构成的导航星座、卫星跟踪站、数据注入站、时统中心、计算中心和控制中心以及用户接收设备等组成。导航卫星在空间作有规律的运动,它的轨道位置每时每刻都可以精确预报。用户接收卫星发来的无线电导航信号,通过测量信号到达的时间或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分别获得用户相对于卫星的距离或距离变化率等导航数据,并根据卫星发送信号的时间、轨道参数求出定位瞬间卫星的实时位置坐标,从而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坐标(地理经纬度)和速度矢量分量。
GPS的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一个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工作卫星,3颗为备用卫星。每颗卫星重845千克。卫星高度为20180千米,均匀地分布在围绕地球的6个轨道平面上运行,轨道平面向赤道平面倾斜55°,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是11小时56分,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至少同时可以看到4~6颗卫星,保证其三维导航能力和全球立体覆盖。卫星上装着7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原子钟,并以两个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连续不断地发射卫星的时间和位置信号。
GPS卫星空间分布图
GPS的地面监控部分由1个主控站、3个上行数据发送站和5个监控站组成,它们分布在美国全境内。每个监控站用GPS接收机被动跟踪视场内的所有卫星,收集数据并将其发送到设在科罗拉多州的主控站,计算相应的卫星轨道、卫星星历、时钟漂移和卫星传输延迟等。然后由主控站通过3个上行数据发送站的地面天线,每隔12小时将每颗卫星的导航电文发射到卫星,更新卫星上的导航数据。GPS的用户终端设备由天线、接收器、数据处理器和显示装置组成,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GPS接收机大体都是如此。用户设备依靠比噪声信号还低的信号来进行导航,它能完成卫星信号捕获、信号处理、导航处理、坐标转换、将导航定位信息显示在接收机屏幕上等功能,导航定位可在数十秒至几分钟内完成。
GPS可为地面车辆、人员及航空、航海、航天等领域的飞机、舰船、潜艇、卫星、航天飞机等进行导航和定位;可用于洲际导弹的中段制导,作为惯性制导系统的补充,提高导弹的精度;还可用于照相制图和大地测量、空中交会和加油、空投和空运、航空交通控制和指挥、火炮的定位和发射、外弹道测量、反潜战、布雷、扫雷、船只位置保持、搜索和营救工作等。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利用GPS为海、空军导航,使地面部队在沙漠地区行军作战不致迷失方向。
目前,由于GPS发送两种频率信号,因此,它可提供两种精度的定位和时间导航信息。一种为军用,三维空间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时间同步精度为20~30纳秒。另一种为民用,水平定位精度约100米,垂直精度为156米,测速精度0.3米/秒,时间同步精度500纳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了差分GPS技术,使一次定位精度已达1米,多次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甚至厘米的数量级。在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GPS系统为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美国对外提供服务的就是民用的信号。同时,美国为防止其他国家将GPS技术应用于军事,还在民用码上加了一种“选择可用性(SA)干扰”,通过在卫星的导航电文中加入误差信息,使粗码的定位精度下降到100米左右。目前,商品化的GPS接收机全部使用这种粗码,并且根本接收不到精码信号。此外,美国还对精码进行了加密处理,以防止军用的高精度数据被“盗取”和干扰。美军的如意算盘是借这种方法获取导航上的军事优势。另外的一个“绝招”,那就是由于美国每天负责向空间的24颗GPS的导航卫星发送星历和卫星时钟的修正值,所以,一旦有战争需要,只要实时地在送入卫星的调控数据里稍微做点手脚,定位点就会发生偏差,对方来袭的靠GPS制导的导弹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偏离目标再远,也会显示准确击中。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军也已经初步具备了空间信息支援能力,如在导航定位、空间通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继2000年初发射“烽火一号”军用通信卫星后,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相继发射了“尖兵三号”和“北斗一号”军用卫星,可覆盖中国领土、领海及关岛附近海域,基本解决了总部、各军兵种、各战区指挥部门与各种移动平台之间的移动通信问题,解决了大地域(卫星覆盖)范围内运动通信和诸军兵种协同通信问题,能够有效保障战役、战术指挥、情报传递的中远程移动通信。从2007年4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开始,至2010年6月2日,我国又连续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由一代开始向二代过渡,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由35颗左右卫星组成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实现全球定位。届时,我军导航定位能力将大大提高,再也不会受美国的制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