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武器技术:“呼风唤雨”术

气象武器技术:“呼风唤雨”术

人们常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达对天况的无奈,但是随着气象武器的出现,天况也可以改变了,并且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实战。

1941年6月,纳粹德国闪击苏联,为了阻挡德军的疯狂进攻,苏军首次使用了气象武器。这一年,苏联的秋天和冬天来得特别早,并且降雨量非常大,导致冬天的气温非常低,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温度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左右,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2摄氏度,这在以往是非常少见的。战后,有专家认为,当时苏联的科学家可能利用人工手段增加了降水量,加速了温度下降,并导致冬天提前到来,帮助苏军在莫斯科城下打败了不擅长在严寒中作战的德国侵略军。

气象武器用于实战另一次实例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军针对“胡志明小道”进行的气象战。1966年至1972年的越南战争时期,美军根据越南地处热带丛林地区,利用西南季风期雨季的有利条件,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区进行秘密实施代号为“突眼”的气象战行动,通过人工降雨作业破坏越方交通运输线“胡志明小道”。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的人工降雨使作业地区降水量增加了30%以上,一次可造成每小时8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使战场上洪水泛滥、桥断坝溃、道路泥泞。当时,地处越南北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为保证道路畅通,不得不从战斗部队抽调大批人力和物力进行抢修,军事运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的这项秘密气象作战计划,从1967年3月20日第一次人工降雨至1972年结束,前后耗资2160万美元,投入1400多人,出动飞机2600多架次,投放催雨弹474万枚。据美军统计,1971年4月初未进行人工降雨时,每周通过“胡志明小道”的物资运输车多达9000辆;而6月份美军投入了1391枚人工降雨催化弹后,每周车流量锐减至900辆,其效果大大优于使用B-52轰炸机实施轰炸。

气象武器原来这么厉害,那么,气象武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气象武器主要是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段影响天气,通常是指用飞机、火箭、火炮、飞艇等手段向特定地区低空或中低空大气层播撒碘化银等催雨物质进行人工降雨,或播撒其他化学物质进行消雾和造雾,或通过其他手段改变敌方上空的臭氧含量等方法,以制造恶劣天候,对敌方造成各种危害。采用人工手段之所以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只要人们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即形成一种使天气产生变化的触发机制,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而大气层中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就会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气象武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按照一定的军事目的给大气施加某种能量,使天气按照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以制造恶劣的天气和气候去直接攻击敌人,或为间接攻击敌人创造有利的战场环境。

与传统武器相比较,气象武器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一是作战能量巨大。据气象学家估计,一个强雷暴系统的能量相当于一枚250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一场台风从海洋吸收的能量相当于10亿吨TNT当量……虽然目前气象武器在技术上还无法把如此巨大的能量全部用于战争,但潜力巨大。二是可以出其不意。它能够改变天气原有的转化规律,使对方无法预测到天气的变化、使对方缺乏必要的准备,给对方以措手不及的打击,造成其作战行动的被动和失利。三是战争耗费低。气象武器主要是通过施放某些化学战剂和某种具有特殊吸收、辐射功能的物质,使大气层中的光、热产生骤变而造成天气变化的,它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其战场消耗与其他杀伤破坏性武器相比,是一种极为经济、具有较好作战效益的战场武器。四是效费比高。气象武器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而是通过有限的爆炸来诱发巨大的自然力。因此,和其他直接杀伤武器相比,气象武器具有极高的战斗效率。如一颗万吨级核弹,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下爆炸之后,可以“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伤力相当的地震、海啸等。五是双重危险性。决定大气发展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旦使用失误,或者对天气情况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弄巧成拙,使天气产生逆转,即向不利于己而有利于敌的方向转化。

那么当前的气象武器有哪些类型呢?

(1)云雾武器。云雾对军事行动起到掩护或延滞的作用,如“二战”中的1943年,盟军在攻占意大利南部的战役中,出动飞机在伏尔特河河面上低空播撒造雾剂,形成了约5000米长、1600米高的“雾墙”,美军在浓雾掩护下一举突破德军防线;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科威特油井燃起的大火则可视为主动运用气象武器阻敌进攻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多国部队的行动,对伊军的行动起到了掩护作用;英军曾使用一种称为“斐多”的加热消雾装置,成功地保障了2500架次飞机在大雾中安全着陆。

(2)暴雨武器。人工制造局部强降水可用来阻碍敌方军事行动,甚至可引发洪水,给敌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目前用于人工降雨的暴雨弹已在许多国家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该武器也得到很好的应用,如前文提到的越战时美空军利用东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盛行的有利条件在越南进行人工降雨作业。

(3)台风武器。破坏力极大的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一次中等规模台风所产生的破坏力就相当于10亿吨TNT炸药的破坏力,而一次大规模台风产生的破坏力相当于100亿吨TNT炸药的破坏力。军事专家正在设想如何人工引导台风,改变台风行进路线,进而袭击敌方沿海城市、舰船等重要目标,该武器尚处于试验阶段,如1969年美国先后动用了13架运输机,在一个代号为“黛比”的台风区附近,投下了用碘酸银制成的台风弹,结果使台风的最大风速由每秒50米减小到每秒44米,并使台风按预定方向转向,初步实现了台风的有效控制。

(4)雷电武器。人工控制雷电的方法有:播撒冻结核以改变云体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过程,影响雷电;播撒金属箔以增加云中电导率,使云中电场维持在雷电所需临界强度以下来抑制雷电。雷电武器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如英国沿西海岸布置了一系列电极,通过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使对流层中的镁原子发生电离,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通过调节静电屏蔽层的密度,就能控制气团的运动,进而控制半径5000千米范围内的天气,尤其是雷电现象。

(5)冰雹武器。冰雹的直径一般在5~50毫米之间,或大或小的冰球和冰块从高空直落而下,对人员和建筑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冰雹武器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制造大的冰雹,降落在敌方阵地上,直接杀伤敌方人员,毁坏敌方工事和技术装备。

(6)臭氧武器。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遭伤害,人工制造臭氧“洞穴”,就像开了一个天窗,使紫外线直射地面,杀伤无遮蔽的人员,使部队战斗力下降。

(7)巨浪武器。利用风浪和海洋内部的聚合能使大洋表层和深层产生海洋潜潮,从而造成敌舰艇、潜艇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的倾颠和人员伤亡。巨浪武器还可用于封锁海岸,达到遏制敌军舰行动之目的。目前一些国家人工引发了一些小量级海浪,这是巨浪武器运用成功的前兆。

(8)化学雨武器。主要由碘化银、干冰、食盐等能使云层形成水滴,造成连续降雨的化学物质和能够造成人员伤亡或使武器装备加速老化的化学物质组成。该武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永久性的,一类是暂时性的。永久性的化学雨武器主要用隐形飞机或其他无人飞行器运载,偷偷飞临敌国上空撒布,使敌军武器加速腐蚀,进而丧失作战能力;而暂时性的化学雨武器主要是使敌部队瞬间丧失抗击能力,它由高腐蚀性、高毒性、高酸性物质等组成。

(9)制寒武器。美军曾在距地面17千米的高空试验引爆一颗甲烷或二氧化碳炮弹等制寒武器,爆炸后的炮弹碎片遮蔽太阳,天气骤然变得异常寒冷,这足以将热带丛林中的敌人活活冻死。

(10)温压炸弹。温压炸弹爆炸时可以产生持续的高温、高压,并大量消耗目标周围空气中的氧,打击洞穴和坑道目标效果显著。它是美国国防部2002年10月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研制的,并成功应用于阿富汗战场。

(11)热压气雾武器。英军正研制一种利用热浪、压力和气雾打击目标的精确打击武器。这种武器在撞击后弹体燃料会马上被点燃,从而产生大量的浓雾爆炸云团,通过热雾和压力摧毁建筑物内的目标,并且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杀伤敌人,在目标区域内的敌人很快会被压力压死、气雾憋死。

(12)干旱武器。即利用相应的装备,通过控制带雨云层的提前降落,造成敌国或敌配置地区长时间干旱,借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破坏其生存的环境。如美军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利用人造干旱这种气象武器对古巴进行了控制,使古巴长时间处于反常的干旱天气中,造成其农作物大大减产。

(13)太阳武器。这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来消灭敌方的武器。实际上利用太阳光作为武器,这早已被使用过。1994年,俄罗斯卫星曾在轨道上安放了一面镜片,镜片的反射光在夜间擦过地球,这说明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在4万米高空集中镜面反射光。据计算,聚集的热源中心温度可达数千度,可以毁灭地球上的一切。

联合国在1977年通过相关协议,禁止将人工影响大气的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这个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战争来说,一旦爆发,一切的行动都会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气象武器虽然有着其他武器难以匹敌的优点,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天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当人类希望通过人工增雨作业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实际的降雨量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控制,这样不仅打击了敌人,也给己方带来了一场灾难。而且,有的气象武器如人造酸雨武器、人造臭氧洞武器等具有对环境的毁灭性的特点,一旦发动起来就很难停下,就有如双刃剑出鞘,而范围、能量、速度、时间等控制不当,将会给全人类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