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技术:战斗机突破音障
1947年,美国空军试飞员查尔斯·爱尔伍德·耶格尔驾驶一架美国贝尔XS-1型火箭发动机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超音速飞行,飞行速度达到1078.23千米/小时。美国目前第五代战机F/A-22巡航速度达到了1.78马赫,最大飞行速度更是达到了2.1马赫。飞机为什么会飞得这么快呢?其背后的支撑实际上是飞机推进技术和气动力布局技术。
传统的战斗机,也就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斗机,通过螺旋桨产生推力的飞机,当速度达到750公里/小时后,要想进一步提高速度是不可能的,难题就是遇到了音障。音障就是物体运动达到音速时,会在运动方向上产生激波,激波会使飞行物体的气动力特性发生变化,成为飞行的新的阻力。要想使飞机的飞行速度有更大的提高,达到音速和超音速,首先就要突破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桨的极限,突破音障的要求。于是喷气式发动机应运而生,使得飞机的发展进入喷气式时代。喷气发动机以燃气的高速喷射为飞机的飞行提供动力,与旧的推进装置相比,喷气发动机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效率更高。它省略了活塞式发动机必不可少的众多汽缸和活塞,也省略了复杂的传动装置,减少了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节,减少了能量的损耗,比旧的推进装置有着更大的推重比。使用喷气发动机后,不再需要螺旋桨,也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螺旋桨推进达到音速时碰到的激波问题。从此,笨重的螺旋桨开始从飞机动力装置上逐步被淘汰,飞机发展到今天,除了极少量特殊用途的飞机外,已经很少见到用螺旋桨推进的飞机了。
喷气发动机有两大类,一类是空气喷气发动机,一类是火箭喷气发动机。这两类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喷射燃气产生推力。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曾在飞机上使用过这两类发动机。它们各有特点,空气喷气发动机工作时离不开氧,要借助于大气,其工作时间较长;火箭喷气发动机工作时不需要氧,可以在空气稀薄的高空工作,但其工作时间较短。直到今天,飞机仍然使用的是这两类发动机,只是性能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1939年,德国的He178飞机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45年,装有两台喷气发动机的英国“流星”式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976公里/小时,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1950年,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的F-86A“佩刀”式飞机与苏联的米格-15飞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喷气式飞机之间的空战。
同时,为突破音障,还需要不断改进飞机旧的气动力布局,改变飞机旧的机翼外形。机翼是飞机的主要部件,其基本功能是使飞机获得飞行所必需的升力。早期的机翼是平直机翼,机翼的前缘与机身的纵轴几乎呈垂直状态。1945年,英国研制了一种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发动机的飞机,其平飞速度达到976公里/小时,从高空俯冲时达到1120公里/小时,接近音速。但没过多久,两架飞机先后在空中解体。研究后发现,当飞机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在机翼上会产生激波,使机翼上的空气压力发生变化,气流变得非常紊乱,致使飞机抖动,出现诸如机翼下沉、机头向下栽或在爬高时自动上仰等症状,使得飞机难以控制,当飞机不受操纵地作自动俯冲时,俯冲增速形成的负载,超过飞机所能承受的强度,从而使飞机解体。机翼上产生激波后,飞机的阻力也会急剧增加。仅靠发动机的改进,不能消除激波,也很难使飞机突破音速,要克服音障,还必须改进机翼。进入喷气式时代以后,为了适应突破音障的需要,机翼经历了从平直翼到后掠翼又到三角翼再到可变翼的发展过程。
后掠翼。机翼的前缘与飞机的纵轴线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整个机翼向后倾斜,使飞机看起来像只飞行的燕子,且后掠角超过25度。25度是后掠翼与平直翼的区别拐点。后掠翼能有效延缓翼面局部音速气流的产生,减小飞行阻力的作用。飞行阻力作用于后掠机翼时会被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后掠翼的研究方面就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德国战败后,这方面的材料为苏联所获,1947年,他们将后掠翼技术用在了米格-15上,随后,美国也在F-86“佩刀”式上使用了后掠翼技术,使它们的飞行速度均达到了1050公里/小时左右。
三角翼。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机翼的后掠角也不断增大,当机翼后掠角增大到55~60度时,后掠翼便演变成了三角翼,也就是机翼前缘为大后掠角,后缘基本平直的机翼。三角翼的出现,满足了飞行速度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发展需要。其气动力方面的优势是当飞行速度从亚音速过渡到超音速时,机翼的压力中心变化较小,超音速飞行的阻力也较小,有利于超音速飞行。在结构方面,由于三角翼的根弦较长,与后掠翼相比,在相对厚度相同的条件下,三角翼根部的绝对厚度较大,对结构受力和内部空间的利用比较有利。机翼与机身通常采用多点连接的方式,以起到加强的作用。苏联的米格-21、美国的F-4和中国的歼-8Ⅱ都是三角翼飞机。
可变翼。即机翼的后掠角可以调整变化,与不变翼相区别。为了提高飞行速度,减小飞行阻力的需要,机翼的后掠角越来越大,但其升力却越来越小,起飞时往往要滑行很长的距离才能获得所需的升力。满足了高速飞行的需要,但却使低速的飞行性能越来越差。为了使超音速飞机的高速性能和低速性能能够得到兼顾,于是产生了可变翼技术。机翼掠角可以根据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的不同需要而加以调整。高速飞行时,使用大后掠角,这时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能好,抗阵风能力强;低速飞行或者起降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升力大,起降安全飞机的续航时间长,经济性好。可变翼技术其机理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有一套安全可靠的传动机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该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步在军用飞机上被采用。自从1964年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可变翼飞机F-111出现以后,先后有10多种可变后掠翼飞机相继问世,如F-14、米格-23、苏-24和“狂风”等。
当前,在三角翼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机身融合的设计趋向。机身一体化使得飞机从外形上看,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机身机翼之分。这种设计思想适应了飞行速度更快(达到音速的3倍)、隐形、扩大飞机的可利用空间等新的需要。美国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的RS-71高空超音速侦察机就开始采用机身融合技术,F-16也从机身融合技术中得到益处,近年来出现的F-117隐形飞机已和传统的飞机外形大不相同,而A-12舰载攻击机看起来已经完全没有了机身,成为一个三角机翼,从而被称为“飞翼”式飞机了。由于推进技术的革命、机翼气动力学的研究和改进,飞行速度终于突破了音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