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技术:专攻雷达盲区
演兵场上,红蓝双方激烈对抗,蓝方雷达兵高度关注着雷达显示屏,以防红军空袭,正当此时,防空警报却陡然响起,雷达上并没有显示,红方的战机怎么就来了呢?要弄明白这个原因,还得从雷达的盲区说起,认识了雷达的盲区,也就知道红方战机是怎么规避蓝方的监视雷达的了。
雷达是有名的“千里眼”。可是“千里眼”也有“看不到”的地方。请看:一架在1200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距离雷达400千米,雷达就已经看到了。但是,同样是这架飞机,高度在200米,距离雷达站50千米时,雷达却发现不了它。如果飞行高度只有几十米,雷达就更加看不到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肉眼已经看到了飞机,耳朵也听到了飞机的轰鸣声,飞机已经快飞到我们头顶上了,但是雷达却看不见。原来,雷达是个“远视眼”,眼皮底下的东西反而看不见。
这些雷达看不见的地方,就是雷达的盲区。前一种是低空盲区,后一种是顶空盲区。这些盲区是怎样造成的呢?造成低空盲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地球表面是球形的,距离愈远它愈往下弯曲,有一个无法避免的弧线。而电磁波与地球表面就形成一条切线,切线以下便成了雷达的盲区,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面或海面对电磁波有反射作用。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到达地面或海面时,它们就会把电磁波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与投向地(海)面上的电磁波碰到一起后会相互抵消,使地(海)面的一定范围内基本上没有电磁波的存在,或只存在相当微弱的电磁波。因此,在这一超低空范围内,就形成了雷达的盲区,利用这个盲区进行超低空飞行的飞机,雷达自然也就看不见了。
顶空盲区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当某一种雷达设计定型后,这一弱点就存在了。原来,这个弱点多发生在远程警戒雷达身上。远程警戒雷达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得远,因此,天线的角度一般较小,发射出去的电磁波主要是集中能量向前“看”,形成超视距,而不是向上“看”,这样,飞得很近的飞机即使到了头顶,雷达也可能看不见,也就形成了顶空盲区。
红方的战机正是利用雷达的盲区来完成突袭任务的,这也叫雷达规避技术。那么是不是雷达就无可奈何了呢?当然不是。对于雷达低空盲区这个弱点,一般要采取两部或多部,高空预警雷达和地面雷达相互弥补的办法来克服。只要雷达位置配置合理,对一部雷达来说是盲区的地方对另一部雷达就不一定是盲区了。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空防地区,往往采用多部雷达构成的雷达网来减少雷达盲区。但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这种盲区只能减小,不能完全消除,只要合理利用,突防的机会还是有的。对于顶空盲区的存在来说,不是技术上的原因,只要把雷达天线向上仰起来,或者改变一下雷达天线的结构,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