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记录技术:揭秘黑匣子

飞行记录技术:揭秘黑匣子

每当新闻里出现民航飞机失事的报道,总会有这样的词句:“目前,打捞‘黑匣子’的工作正在进行”,或者“救援人员正在努力寻找‘黑匣子’”,或者“飞机上的‘黑匣子’目前还未找到”等。那么“黑匣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又有什么用途呢?

“黑匣子”是指飞机上的飞行记录器。现代“黑匣子”记录的数据有两类:一类是飞行参数,包括飞机飞行高度、速度、方向、爬升率、下降速度、加速度,发动机温度、压力、油量,起落架收放情况以及国际标准时间等。另一类是座舱内通话的记录,以及驾驶室内的各种声音。由于容量有限,它采取边记录新数据,边抹去旧数据的方法,使其数据始终保持在事故前一定时间(过去为10分钟,现在为30分钟)。为确保记录内容的真实性,整个过程全部自动进行,不能人为控制。黑匣子的外壳由金属制成,可承受5000磅的撞击力,能在摄氏2000度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在汽油、机油、酒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而不改变性状。因此,尽管飞机坠毁,“黑匣子”却仍可保持完好无损。“黑匣子”内的电池可连续工作1个月并使信号器不断发出嘟嘟的声音,这种响声即使在水下5英里远的地方也清晰可辨。为便于在空难后发现和识别,“黑匣子”一般被涂成明黄、橘红等鲜艳夺目的颜色。“黑匣子”并不是根据其本身的颜色命名的,而是人们视它为空难不祥之物,故而定名为“黑匣子”。

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以划针刻画金属箔的模拟式记录器,后被记录数据多而准确、处理方便的磁带记录的数字式记录器所取代,并已在中型客机上普遍使用。80年代初,固体存储器的记录器以及把飞行记录器和舱音记录器合为一体的小型事故记录器开始在歼击机和直升机上使用。

对战斗机上的“黑匣子”来说,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对飞行员完成的飞行课目情况进行评估。比如,一名新飞行员在飞行教员的带飞下完成一个复杂特技课目的飞行。他在空中对完成的动作自我感觉良好,着陆后,教员对他的动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他还不服气。飞行结束后,把“黑匣子”卸下来送到飞行参数处理室,连接到计算机模拟设备上,不仅能把空中这一动作完整地再现出来,而且每一时刻的飞机状态、速度、高度、仰角、过载、方向等都列了出来,这一下,谁对谁错也不用争了。装上“黑匣子”后,飞行员在空中完成课目时,别想蒙混过关,因为“黑匣子”眼睛亮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