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侦察机技术:深入敌后
2006年5月,伊朗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曾对位于波斯湾内的美国海军的“里根”号航母进行了航空侦察。据报道,该机在“里根”号上空盘旋了25分钟后才被美军发现。在玩了一把惊险游戏之后,这架无人侦察机毫发无损地安全返回。世人震惊,不是美军拥有先进的侦测手段和精确打击能力,掌握了海湾地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吗?怎么可能拿一架小小的无人侦察机没有办法呢?究竟无人侦察机有什么让人头疼的特点呢?
无人侦察机很难被发现。现代无人机的机体结构广泛选用复合材料如工程塑料、泡沫塑料、轻木等透波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一些小型无人机甚至无须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就已具备了雷达隐身能力(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1米2)。以电动机、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轻型和微型无人机,尺寸小、噪声低,且红外信息特征极弱。其隐身性能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被雷达和声学、光学、红外探测器发现。可以说大部分的轻小型无人机都拥有天然的“遁形”能力。无人机在实际使用时还能根据事先侦测到的情报,预先编好飞行程序,绕过敌方固定的雷达站和防空阵地,以规避探测和拦截。另外,如果将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降至很低的范围,也可成为自保的手段。因为地面防空导弹系统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等对慢速的空中小目标,往往是很难发现和跟踪的。
无人侦察机很难被瞄准。还有一些无人机即使被发现了也不好进行攻击。例如,用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对付廉价的小型低速无人机就相当困难。如果战斗机飞行员准备使用空对空导弹对付这种无人机,但由于活塞式小型无人机的雷达、红外信号很弱可能根本就构不成发射条件,即便导弹能够锁定目标并且也成功命中目标,在经济上也可能极不合算,导弹的成本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小型无人机。若用战斗机和攻击机上的航炮扫射这类目标代价当然较低,经济上也更划算,但由于有人驾驶平台的机动飞行速度较高,一般在800~1000千米/小时,而活塞式无人机的巡航速度很低,一般在100~150千米/小时,二者的速度差太大,战机稍纵即逝,还没等飞行员按下发射钮就可能冲到目标前面去了,甚至撞上了。再加上目标的外形尺寸很小,只有抵近射击才有把握,这样一来,瞄准的时间会更短,假如一击不中再兜个圈子回来,目标也许就丢失了。
无人侦察机很难被攻击。对于那些活动在平流层以上的超高空、超高速喷气式无人机来说,即使不采用隐身技术它们也有恃无恐。因为现役的大多数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战斗机发射的导弹都射不了那么高,飞不了那么快,现代先进的高超声速无人机多采用涡喷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系统,它们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升限可达数十千米,活动区域已进入大气层的中间层,很不好拦截,常规的地对空导弹打不了那么高对它们无能为力,先进的战斗机也只能望洋兴叹。
无人侦察机的型号很难被判断。现代无人机的机载系统多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的需要搭载不同的设备,用以执行情报侦察、战场监视、电子对抗、目标指示等不同的使命。如在同一外形的无人机上换装电子侦测设备、角反射体和战斗部,即可将其改成电子侦察无人机、诱饵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等。当这些无人机不发射电磁波时,即使发现了它们,地面防空系统仅仅通过其外观的信息,基本上是无法对它们加以区分的。当天空中出现一大批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时,对目标类型的识别就更困难了,若无法判断威胁程度,无法找到需要立即拦截的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战场反无人机兵力的分配以及打击次序的决策。很可能会因此而贻误战机导致作战失利。
指挥员很难决策如何处置高空飞行的无人机。现代无人机种类繁多,如果在无人机机群中混编有无人驾驶诱饵机、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无人驾驶反辐射攻击机,那么,发现了入侵的空中目标后,打还是不打,如何打,打哪个,用什么武器打,决策起来就更要小心了。若盲目地用地对空导弹带炮瞄雷达的高炮系统发起攻击,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射击的目标是诱饵机,你打了,也就保护了其他特种侦察机;如果目标是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正好利用这一机会窥探敌方的搜索雷达、制导雷达的频率波长等参数,测定其方位,即使被命中也值得,获得的电子情报信息已实时传送到大本营去了;假如遭到的攻击目标是电子对抗无人机和反辐射无人机,只要对方的雷达开机,无人机就能针对其信息特征实施电子干扰,或趁此机会发起反辐射攻击;再假如,如果诱饵机、电子侦察机和反辐射机一起使用,那就更不好决策了。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面对无人机编队,防御一方有可能会因判断和决策失误而出现该打的没打、不该打的打了,击落了无价值的诱饵机却漏掉了最关键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攻击机的问题,弄不好还有可能使己方的雷达警戒系统和地面防空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无人侦察机技术,绝对是对方难以防范的“空中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