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干扰弹技术:电子对抗中的利器
在现代战争中,指挥靠通信,协同靠通信,侦察也要靠通信,离开了通信,军队就无法协同作战,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既然通信这么重要,战争中的各方也就想到了摧毁或干扰对方通信网络的方法来取得战争胜利。通信干扰弹应运而生,肩负起了通信干扰的任务,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电子对抗中的利器。
着地后的电子干扰弹
通信干扰弹是先进的电子技术与弹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特种弹药,是通信干扰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由火炮、火箭、导弹等运载工具发射、用以干扰敌方战场的无线电通信。一般采用子母弹形式,弹丸内装多个一次使用的宽频带通信干扰机。母弹被发射到目标区上空后,逐个抛撒出干扰机,干扰机以一定速度落地至既定深度,然后展开天线,开始对战场无线电通信实施干扰。
通信干扰弹具有诸多优点:通常在敌通信设备附近施放干扰,所以能以较小的干扰功率获得较高的干扰幅度和较好的干扰效果,用一部阻塞式干扰机可以同时抑制某一频段内的所有电台;在敌我双方电台功率及通信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对我方电台影响小,便于作战使用;干扰机采用迫击炮、加榴炮、火箭炮等投放平台,可选择遮掩阵地,发射后又能迅速转移,具有较强生存能力;便于掌握干扰区域、干扰方向和干扰时间,可根据作战需要灵活使用,如在反恐、营救人质和小规模武装冲突中,动用大型装备受时间、地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如小巧的干扰弹简便、灵活、快速、有效;在局部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为取得局部的甚至小到几百平方米的制电磁权,更需小型投掷式干扰弹的有力补充,如外军师、团级炮兵为保障射击指挥和任务协调,均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超短波电台来组网通信,对于这种超短波电台,采用瞄准式干扰显然不适宜,而使用阻塞式干扰,充分发挥干扰机在一定区域内施放干扰的优势则十分有效。
军事发达国家早已开始通信干扰弹的研制工作。近年来,随着军事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软杀伤武器概念的提出,通信干扰弹更受到西方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20世纪70年代,美国仙童韦斯顿系统公司与美陆军通信电子局共同研制了XM867式通信干扰弹,内装6部电子干扰机。这种干扰机造价低廉,能够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冲击力,属于宽频带阻塞式干扰发射机,频率覆盖范围2~1000兆赫。干扰弹用155毫米口径火炮发射,最大射程17.7千米。干扰机外形为短圆柱体,高88.9毫米、直径127毫米,每部干扰机有一个消旋翼片和一根飘带。母弹到达目标区上空约1000米高度时,6部干扰机依次抛出,借消旋翼片和飘带作用垂直下降,以40米/秒的速度着地,钻地25~75毫米深。然后天线沿地面展开,几秒钟后启动干扰机对敌指挥通信实施阻塞式干扰。这种通信干扰弹已正式装备美军,据称曾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用来干扰伊拉克的无线电通信设施。
1991年,美国研制出新型XM982式远程子母弹,内装有4个电子干扰器,构成远程通信干扰弹。干扰器上安装有降落伞,离开母弹后降落伞展开,使干扰器飘到目标区上方,并将传感器信息发回到手提式地面显示器上。
俄罗斯研制并出售给国外的3HC30式152毫米高频、甚高频通信干扰弹,重43.56千克,射程达22千米。弹丸内装有1个8.2千克重的电子干扰装置,发射频率范围为1.5~120兆赫,可在700米的有效作用半径内工作1个小时。
保加利亚防务工业公司也生产了155毫米和152毫米通信干扰弹。其R-045L和R-046L式通信干扰机工作频率为20~100兆赫兹,分成5个阻塞频段并在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频率重叠,覆盖系数为1.3。
随着电子战地位的日益突出,对抗的日益激烈,通信干扰弹将会迅速发展。其发展趋势是,携带方式上将不限于大口径加榴炮,还将采用迫击炮、火箭、导弹等运载工具投放;干扰频率将进一步扩展,以满足对付纵深目标及空、海目标的要求;干扰方式多样化;作用距离和工作时间随着电源的发展而提高;一个母弹中将装载多个干扰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