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陆战场“暗哨”

传感器技术:陆战场“暗哨”

军队的哨兵我们都比较熟悉,有流动哨,也有暗哨,不过我们今天介绍的“暗哨”可不是士兵扮演的角色,它是一种地面传感器。

地面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易于伪装、不受地形和气候限制等特点,可由飞机空投、火炮发射或人工设置,能够有效弥补雷达和光学侦察系统的不足,从而扩展了战场信息探测的时空范围。正因如此,地面传感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国军队的青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震动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声响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扰动传感器等在内的大家族。

传感器是怎样扮演“暗哨”角色的呢?

震动传感器。也叫震动探测器,使用最为普遍。它主要是通过震动探头(也叫拾震器)捕捉人员或车辆活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信号来探测目标。战场使用时,可采用人工、火炮发射或飞机空投等方式,将其设在地表层,当人员或车辆经过附近时,传感器便将目标引起的地面震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后发给监控中心,进而进行实时的战场监测。震动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有:探测距离远,通常可探测到30米以内运动的人员和300米以内行进的车辆;灵敏度高,具有一定的目标分辨能力,不仅可区分人为震动与自然扰动,并能辨别人员和车辆;耗电量小,自备电池可使用数月而无须更换;忠于职守,开启后可不中断地进行长期侦察与监视,不会漏掉目标。震动传感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探测距离受地面土质变化影响较大,如果土质硬,则探测距离远;而土质软,探测距离就近;洼地、沟壕、水溪可以削弱甚至完全破坏震动传感器的探测功能。

声响传感器。是一种通过对运动目标所发出的声响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实现侦察探测的侦察装置。声响传感器的探测器就是常见的“话筒”,能够把获取的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发送给监控中心,再还原为声音信号,实现对目标的识别探测。声响传感器的最大优点是分辨力强,能准确分辨出人为声响和自然声响,并能根据人的话音,判明其国籍、身份和谈话内容,根据车辆的声响判断其种类。此外,声响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也较大,可探测到40米以内人员的正常谈话和数百米以内车辆的运动。声响传感器的缺点是耗电量大,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能保持较长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在人工指令信号的控制下进行探测,或者与耗电量少的震动传感器配合使用,平时震动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而声响传感器关机,一旦震动传感器探测到目标再启动鉴别目标能力强的声响传感器,相互取长补短,配合完成任务。目前,声响传感器的典型代表是美国陆军一种可悬挂在树上的被称作“音响浮标”的传感器,它的探测距离可达300~400米,接近人的听力范围。

磁性传感器。又名遥控电磁传感器,其探测器为一磁性探头。磁性探头工作时,能连续发出无线电信号,并在其周围形成一个静磁场,当铁磁性金属制品,如步枪、车辆等进入该静磁场时,就会感应出一个新的磁场,对原有静磁场造成干扰,引起磁指针的偏转摆动,产生一个电信号,进而实现对携带武器的人及车辆的探测。磁性传感器鉴别目标性质的能力较强,能区别徒手人员、武装人员和各种车辆;同时,对目标探测的反应速度也比较快,一般为2.5秒,可实时探测快速运动的目标。磁性传感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适应各种条件下的战场探测,特别是适用于震动传感器难以探测的沼泽、岸滩、水网等地域。磁性传感器的缺陷是探测距离较近,对人员、轮式车辆、履带式车辆的探测距离分别为3~4米、15米和25米。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目标所辐射的红外线,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后进行识别探测的侦察设备,通常分为有源式和无源式两种。有源式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人员或车辆通过传感器的工作区域时,传感器所发出的红外线即被切断,传感器被启动,同时监控站的警报器自动报警,以此来探测目标。无源式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目标发出的热辐射使传感器工作区域的温度发生变化时,传感器便被启动,这种装置非常灵敏,在15米的范围内,人的正常体温就足以将其启动。红外传感器通常被隐蔽地布设在需要监视的道路和目标区附近,可探测到视角扇面区20米以内的人员和50米以内的车辆。其主要优点是体积小,隐蔽性好,反应速度快,能探测快速运动的目标,还可探测目标运动的方向并计算出目标的大体数量,所以它是传感器系统中很重要的复合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不足之处是只能进行人工布设,无辨别目标性质的能力,并且探测范围有限,只限于正对探测器的扇面区。

压力传感器。是一种使用最早、种类最多的传感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中,美军就曾使用过许多压力传感器,其中以应变钢丝传感器和平衡压力传感器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震动磁性电缆传感器、驻极体电缆和光纤压力传感器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力传感器的突出特点是虚警率低,目标信息判断准确,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反应速度快。但这种传感器只有当运动目标压过电缆时,才能发现目标。因此,探测范围与电缆的布设长度相等,通常只有30米左右,而且只能人工布设,在野战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扰动传感器。是指传感器被移动或干扰时,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的探测器。例如一种名为“无声微型炸弹”的扰动传感器,外观像石头或树枝。当其被移动时,马上便会发出强大的无线电信号,向监控器发出警报。还有一种名为“守夜者”的扰动传感器,设置一根极细的金属线,当金属线被折断时,便立即向监控器报警。扰动传感器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并能较为准确地判别人员和车辆。但只能人工布设,并且只有直接接触目标时才能实施探测,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践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多,传感器逐渐向微型化、低能耗、大数量、联网的趋势迈进。“灵巧尘埃”就是典型的分布式微型传感器网络,体现了传感器系统的上述发展趋势。计划中,每一个“尘埃”是一个自主传感器节点,包括电子器件、电源和通信机构,大小却只有1立方毫米。由几百到几千个这种传感器构成网络,由TinyOS嵌入式操作系统解决在动态环境下的传感器组网、管理问题。“灵巧尘埃”的设计包括:采用10×3毫米、厚度0.1毫米的小翼,使“尘埃”可以像飘落的枫树种子一样从空中投放;厚度15微米的微型太阳能电池板,在日光充足的情况下,每平方毫米可产生100微瓦的电能;容积6~12立方毫米的燃烧室,使用固体推进剂,可以在10秒内产生超过1瓦的热能,使装置移动至100米外;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提供电力的热电转换器等。2001年3月进行的一次野外验证性试验中,1架在33米高度飞行的无人机部署了有6个节点的传感器网络,每个传感器之间相距5米,离公路20米远。着陆后,微传感器的时钟同步,等待目标经过。目标通过时,各节点分别探测、记录、存储并彼此交换目标信息。无人机再次巡航到此时,向地面网络发送质询,地面传感器将存储的信息发送给无人机,无人机将信息传送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