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伪装技术:融入大自然
信息化战争中,地下指挥所、雷达站以及机场等场所将是战争双方优先打击的目标,因此,对这些设施搞好伪装防护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当前,对场所进行伪装通常有材料伪装和植被伪装两种方式,且都已经广泛运用到实践中去了。
对于材料伪装来说,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如施工场所的选择余地较大,采用这种伪装施工,不管施工场所的表面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也不管是硬化的还是松软的,都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对于硬化的施工作业面,可根据其表面的平整程度及伪装要求,选用直接喷刷迷彩涂料或覆盖伪装网进行伪装;对于松软的施工作业面,可根据伪装要求直接覆盖伪装网进行伪装,或对其表面进行硬化处理后再喷刷迷彩涂料进行伪装。材料伪装在工程开工前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先伪装,是一种主动的伪装。其不足之处是:如材料伪装,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空中的红外侦察、雷达侦察,主要针对的是设备侦测,伪装效果只有在施工完毕后的不长时间内会与周围环境基本一致,当气候条件有了变化,周围的植被环境发生改变,材料伪装的“人工痕迹”便会暴露无遗,容易出现较大的暴露征候,增加了目标暴露的概率;其管理、养护相对也较为复杂,因为材料伪装所使用的人造材料经过风吹、雨淋、日晒,易老化,易受到损坏,从而减少了使用寿命。而伪装材料一旦失去了伪装效果,暴露征候更加明显,若要保持伪装效果,整个过程均需人工干预。当然,材料伪装也有其优点,如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等,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伪装时,要充分利用材料伪装的技术优势,与植被伪装配合,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效果会更好。
那么,什么是植被伪装呢?所谓植被伪装,主要是针对各种岩石、硬质土、沙质土、贫瘠地、酸性土壤、干旱地带、海岸堤坝等植物生长困难的地方,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喷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采用喷播、机械或人工作业的方式制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培养基,通过培植与周边环境基本一致的植被进行自然伪装。由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培养基对地势要求的局限性,其施工面坡度不宜超过45度。植被伪装须在工程完工后,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伪装,是一种被动的伪装,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
植被伪装强调与追求“树林化”效果,形成与原有植物群落和谐一致的自然木本群落,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而非简单“绿化”显现出过多的“人工痕迹”。成型的植被伪装与当地气候条件高度统一,与周围的植物一起生长,一起枯萎,不会因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暴露征候;其管理、养护也不复杂,只是在施工完成后的半年时间内,采取与绿化管理基本相同的方法,浇浇水,施施肥,多半年时间植被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后,便会取得良好的植被恢复效果,两到三年内达到最佳,无须人工干预,并能保持永久的植物自然演替功能,形成了真正的自然环境。这一点相对于材料伪装来说,可谓是最大的优点了。
相对于材料伪装技术,植被伪装还有一些优点。如植被伪装采用的高次团粒结构是最理想的土壤结构,喷播后形成的基盘具有极佳的抵抗雨蚀、风蚀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对改良土壤的性能也有一定的作用;而材料伪装基本上是一味地采用胶黏剂、水泥、锚固等材料和工程手段去“治标”,被动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对土壤的性能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所使用的材料不易降解,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而植被伪装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材料生产、施工和后期生长的多个环节,所采用的材料均可有效降解,不会对周围环境和资源产生二次破坏和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