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舱夜视技术:战机“火眼金睛”
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无论是F-16C/D或是F-15E战斗机,肚子下面都吊着一个“箱子”,刚开始还不知道什么东西。随着后来的揭秘,原来美国空军使用的是“蓝盾”(LANTIRN)低空红外夜视导航/瞄准吊舱,在这个吊舱的帮助下,美国空军对伊拉克的一些目标进行了空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这种吊舱是做什么用呢?在海湾战争的推动下,吊舱红外夜视装备因其标准化、通用性、使用灵活、更换方便、维护简单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应用。根据研制时间和功能组成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导航/瞄准吊舱的研制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吊舱是电视和激光的组合,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并装备部队。只能在白天(含黎明和黄昏)使用,其产品主要有美国的“铺路道钉”(Pave Spike)和法国的“阿特里斯”(Atlis)吊舱。
第二代吊舱的生产和装备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1991~1996),主要有美国的“蓝盾”导航/瞄准吊舱和“铺路图钉”(Pave Tack)吊舱、英国的“夜鸟”(TIALDA)吊舱和法国的C-LDP吊舱等。在这一阶段,吊舱前视红外主要采用第一代红外传感器,结构复杂、尺寸较大,仅能构成单一功能的单视场导航吊舱和双视场瞄准吊舱。其小视场分辨力在0.12毫弧度以上,对10米目标的识别距离大致在10千米左右。
第三代导航/瞄准吊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制成功,其前视红外同时具备可见光电视综合、导航、瞄准功能,普遍采用大面阵的第三代红外探测器,显著提高了探测、跟踪距离,具有较高的性能水平和战术使用灵活性。主要有“蓝盾2000+”、Litening、TIALD-C等吊舱。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狙击手”增程型(Sniper XR)吊舱由高分辨率中波红外前视雷达、双模激光器、CCD摄像机、激光光斑跟踪器和图像跟踪系统等组成,红外系统灵敏度是“蓝盾”吊舱的3倍,对地面目标的探测距离达40千米以上,可满足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防区外投射武器(JSOW)的要求。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自校准靶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达到600小时),而且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