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概况

上洋概况

上洋村位于长乐区西南部,东与首占村接壤,相距不足3千米,西与营前街道交界,为临江平原,北连航城街道,南邻塘屿所在地。全村1137户,总人口4130人,辖2个自然村(上洋顶、洋厦),是一个纯农业村。上洋村多姓氏群居,主要姓氏有高、黄、郑、赵、杨、陈、吴、刘、林等。据《长乐县志》记载:吴厝墩属于洋厦四墩之一,吴厝墩陈烈故居位于阳夏村中,保存有宋先贤陈烈“江山第一”诗刻。公社化时该碑石被用于铺路,后蒙县政协、文化局和地方志办等部门关心过问,“文革”后搬回江山寺,现矗立于江山寺前。诗碑刻字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菜。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它描写了凤洋山下的抗倭古战场(墩)及瀛洲景观,细说烟波浩渺的长乐与太平港水域宛若蓬莱仙境,是研究宋代太平港水文的生动佐证。江山寺、齐天府是阳夏陈族最鼎盛时期的文明象征。宋末,不少阳夏人参加“誉称陈公第,一门三忠烈”抗元壮举,斗争失败后,为了逃避元兵之追捕迫害,陈氏举族迁徒。灵应堂也有几百年历史,现改为上洋文化中心。

制砖业是上洋村的传统产业,目前在广东、江西、湖南等省集资创办的机砖厂多达60家,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是上洋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上洋村还是个著名的侨乡,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不少村民为谋生而下南洋,侨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全村现有海外侨胞2300多人,其中旅居美国2000人左右,几乎每家每户与海外华侨沾亲带故。历年来,海外侨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捐献700多万元,修建了上洋文化中心、洋厦文化中心、洋厦老人活动中心、上洋顶老人活动中心等。特别是2006年,由海外侨胞与企业家们集资260万元新建一座黄氏宗祠,彻底改变了周边的卫生环境,实现了全村的进村道路与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上洋村98%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村里还实行了亮灯工程,成立了护村队,由村干部带队不定期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夜间巡逻,使广大村民的安全有了保障。

洋厦村旧名洋尾下,宋时已形成村庄,与上洋顶(鹏上)、吴厝墩、洲店等村合称“阳厦四墩”。在清朝隶属于二难乡崇邱里二都二图。新中国成立后,与上洋顶自然村合并称为上洋行政村。洋厦村主要有郑、黄、赵、杨、陈等姓氏,土地面积一千余亩,位于长乐区治之西南,俗称“界里”。马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上洞江蜿蜒曲折,河道纵横交错,从村左、村前、村右绕村而过,犹如“玉带”环腰。村之东南为起伏连绵的董奉山脉,西北有巍峨雄伟秀丽国家公园鼓山风景区。远山近水互为交映,风光绮丽,秀色宜人。相传很久以前“界里”并无平原,仅是一片白茫茫的古海湾,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港湾。由于古海湾沉积物不断增高,加之闽江水不断带来冲积物,长年累月冲积成河谷平原。因此,洋厦村保留着河谷平原的特征,大小河道、浦叉纵横交错,水源十分充足,即使终年无雨,农田庄稼也不愁无水灌溉。

洋厦村人杰地灵,是宋代国子监直讲陈烈的故乡,也是云南布政使司郑德典(字永翰,号谦山)的家乡。村庄座东北、朝西南,背倚首石、麓坪,面朝上洞江。从董奉山冲天岩顶向下鸟瞰,整个洋厦村形似展翅的凤凰,故有陈烈“墩迎占半飞来凤”一句。

1951年,成立上洋乡,隶属营前区。

1953年,设首占乡政府,隶属首占乡政府。

1956年,福建省改设五个专区,长乐改隶属福安专区。村改设上洋村高级农业社,隶属营前区。

1958年撤区并乡,同年底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营前人民公社,称上洋大队。当时高级社全村划分为三个区,洋尾下分二个区(前片1区,后片2区,上洋顶3区)。三个区成立10个生产队(1区3个队,2区4个队,3区3个队)。翌年每队又分成2个队,全村20个生产队。1985年在原生产队编制基础上,改为村民小组。

1959年,复置闽侯专区,长乐县复属之。

1961年,成立首占人民公社,称仍称上洋大队。

1970年,改专区称地区。1971年,改隶莆田地区。

1983年7月1日,长乐县归属福州市。

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设立首占乡政府,改称上洋村。

1992年,撤乡建镇,改为首占镇,仍旧称上洋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