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源流

郑氏源流

郑氏系出周朝姬姓,乃黄帝本姓。郑桓公(?-前771),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率部族、家属等东迁到洛县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郑氏始祖。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县),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迁徒。晋永嘉元年(307)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长乐郑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为长乐五大姓之一,素有“新宁右族”“南国名宗”之美称。长乐郑氏喜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居大小不等,大的形成了乡镇,小的仅有数户。长乐郑氏均出自河南之荥阳,由于避乱、逃荒、仕宦、行商、从戎、游学等原因,先后入闽迁徏长乐。

长乐郑氏族人重教兴学的风气历来很盛,科举应试中,郑氏中进士有63人(其中状元1人),举人有120多人,占全市进士、举人总数的近十分之一。上洋现代有咏春拳大师郑忠。

郑氏细公于宋景炎年间(1276-1278),同胞弟岩公,自福州南关外板桥头始迁长乐八都三溪洋头后转七都华原,后孤身一人来到洋厦,至今已七百余年。郑德典,改名岳,字永翰,号谦山,福房后房第七世文元次子,生于嘉靖丙申年(1536),甲子年(1564)乡试50名,隆庆二年(1566)会试343名,同年殿试授直隶浙江省松江府华亭县知县。万历乙亥年(1575)升云南省按察司史,丁丑年(1577)8月升云南布政司。洋厦郑氏在村户数有256户,人口967人。海外侨胞有230户,人口7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