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游神

上洋游神

长乐游神,是长乐乡村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由村民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祇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庄,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祇塑像(如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娘娘)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竹制的“扎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庄。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

上洋村游神一般定在冬至前后,所游的主神是本村保护神——清醮五灵公,共五尊。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抬着神走乡串户,进行一系列民俗学上叫“沿门逐疫”的仪式。有很多人借此仪式许个愿,求神灵帮忙实现梦想。仪式会从早上持续到半夜。游神开始之前,有血缘关系的各家通常会将供桌摆在一起,人丁兴旺的家族自然供桌也多,神灵停留的时间也越长。游神时通常小孩都爱跟着。神像较重,通常半个小时就要换人。神像后是“将军”。他腰上有一把宝剑,走路比较霸气。再后是“世子”,等级比较高,衣着非常华丽,并且有绣着龙的护肩,背上插着大旗,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威风八面。后是“八爷”,之后是等级最高的神像“太子”。但是“太子”身上的衣着却不比“将军”和“世子”的华丽,笑容可爱,布衣有数叶围裙,还有刚圈,手上还拿个红缨枪。在每一尊“八爷”前面都有一个拿着火把照路的人,火把不单单是照明,还要舞动,特别是过宴桌的时候就更要发挥本身的跳舞技术了,技术好的人会把整体带动得非常华丽。

清醮习俗是乡民祈求合村平安的盛大文化节日。相传始于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供奉清醮五灵公,祈佑合乡平安。从此世代延袭,传承至今。2019年3月,清醮习俗入选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