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第一 万世流芳

江山第一 万世流芳

江山寺位于二都二图富阳境,今首占镇洋尾下村。祠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六扇五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中有天井,面积300平方米,土墙作扇(墙已被改造为砖墙),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38),是阳厦江山陈氏家祠。江山陈氏系出国子监直讲陈烈,“海滨四先生”之一,理学大家。古时,讲学之所设在家祠,声名远播,求学者甚众。洋尾下旧称阳夏。江山祠地处“三江渡口”,古时系水上交通要冲,背负半占山有飞凤落洋之势。这里烟波浩渺,处于太平港水域附近;这里港道纵横,河浦交叉,曾是水网密布之地,水上交通便利,官宦名流往返频繁,祠前咫尺之处还设有“接官亭”。

至宋末,族人外迁,舍祠宅为“江山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作为乡人学子读书之所。1987年改为“颐寿园”。2017年春,又恢复为“江山寺”。江山祠内,原有名人诗词题赞,匾联耀目。正厅高悬“聚奎堂”,系陈烈所书。

柱联佳句有:

雅集本名流庭院层曾悬徐子榻,

诗词推宿命学架中犹积太邱书。(宋状元蔡襄题)

颖水家声远虎踞龙盘累代簪缨看鹊起,

德星锦世泽兰馨桂馥千秋甲第庆蝉联。(宋陈尧咨联)

西豪名贤德里雅集,南恩善政聚奎崇朝。(宋陈可大联)

海天悬一塔,星斗接高楼。(宋状元陈文龙题)

庭悬徐子榻,架积太丘书。(明尚书陈长祚题)

德兴聚奎无百星有贤聚,青灯黄卷四先生其道同(。宰相叶向高)

颖水太邱家声远,江山理学世泽长。(宰相叶向高)

德业并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

勋明昭日月海滨邹鲁迪千秋。(清邮传部尚书陈壁题)

楹联横披则有济世伟略、经国文章、海滨邹鲁、理学先驱、江山聚秀、孝友传家,绳其袒武、七星拱极等。

望出虞坂,芳传八闽。这些名臣武将书联,确为该祠添色不少,乃一方之胜景也。

陈烈字季慈,系西晋水嘉二年(308)入闽始祖润公二十六世裔孙从三都边迁阳厦立“江山”为堂号。烈公少时学行端正,尊老做贤,无论贵戟,孝恭友,多里称冠。从学者,常数百人。时,阳厦成为吴航学子求学成才的热土。与同郡陈襄、郑穆、周希孟共称滨海四先生,开北宋福建理学之先声。陈襄屡荐烈为官,数次不受。嘉祐三年(1058)翰林学士欧阳修荐授太学博士,授安州引户参军,召为国子监直讲,均未就任。安贫力学,积四十年,著书数万言。元祐元年(1086年)持授宣仕郎,次年充福州府学教授之职,不受俸。多里馈赠不取。蔽衣粝食,处之裕如,稍有余,悉以济贫。

陈烈赋《江山第一》诗,题于碑曰:

江山第一亦壮哉,

仙居何必问蓬某,

墩迎半占飞来凤,

树绕瀛洲碧似苔。

瑾闻,黑灯而谢之。

该诗题碑屹立于江山寺前,后遭人为被坏丢浦道中。20世纪80年代,经县政协文史组张善贵、陈和栋、陈明清等多方寻找,获后恢复原处,成为缅怀这位宋代理学先贤的珍贵文物古迹。

据《江山陈氏族谱》载:南宋高宗、孝宗年间(1127-1198)有“一门七进士”,世称“七条金带”闻名朝野,有“一床牙笏趋朝靓,半壁金花侍宴归”。陈壁,清光绪年间进士,授九省钦差,任邮传部尚书。

江山陈氏宗祠,舍祠为寺后正名“江山寺”,1987年改名“阳厦颐寿园”。2017年春,市政协文史组陈明清努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讲话,把陈、郑双方确定恢复江山寺提案公之于众。嗣后,陈明清拟就恢复江山寺名称预案,发动乡亲献资抢救江山寺名胜,得到众多乡亲踊跃响应。剪彩之日,千人礼堂座无虚席,我市著名民俗专家、一中高级教师郑义润先生在会上唱彩诗曰:

江山寺外物华妍,

鼓乐笙歌响连天。

保护文物修古迹,

参加剪彩乐无边。

古寺重修号辉煌,

落成七年笙歌扬。

神明保佑乡安泰,

蚂临剪彩春洋洋!

江山寺这盏不灭之灯,与日月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