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 上洋渊源
“海滨邹鲁”一语用来形容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地方。孔子、孟子的故里分别是鲁国、邹国,故后人把人文荟萃的地方称为“邹鲁”。自古福州、长乐、闽侯、福清、莆田、泉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文风昌盛,世人称之为“海滨邹鲁”。据杜佐《通典》载:“闽越遐阻,僻在一偶”,“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呤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廋之风扇焉”。这说明,北方士人入闽,对闽地教化与文风习尚有巨大影响。
长乐是八姓入闽首选地,西晋末年,为避“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皇室、贵族、仕宦、文人和大批难民纷纷南渡入闽。据《九国志》载:“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也。”《固始县志》亦载:“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衣冠南渡使晋安郡(即建安郡,为福州,长乐属郡)人口猛增一倍以上。当时有汉太邱长陈实五世(《后汉书》)裔孙、晋南海郡守、散骑常侍陈润率属南迁,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入闽开基始祖。永嘉六年(312)晋怀帝执后,便隐居长乐岱峰之阳,为怀祖德,披荆斩棘,垦荒耕种,聚亲戚以处,立居住地为“二难乡”,以不忘元季之德,著《闽中草寓记》录南渡事略。以后岱阳陈(又称岱峰陈)世系繁衍“半遍八闽”,发祥于长乐的陈姓子孙,多出其系。
“八姓入闽”是中原地区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长乐文化从此开始了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原人民入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长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至唐武德六年(623)长乐设治置县后,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大力推广科举取士制度,广泛建立州学、县学等宫学。据《三山志》卷九载:“唐制,县学立孔子庙,释尊以令、丞、簿若尉为三献。本州(福州)唐以前诸邑故行之矣。”福州地区最早设官学,长乐属福州府,也设建学宫与孔子庙。长乐县令上承府令,下兴土木工程,集巨资,择地在县治东南咫尺之地,划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广阔地域,坐东北向西南,创建学宫,造型恢宏,建筑精致,为造就培育人才创造优良环境。据《长乐县志》载:“学宫在县治南,创自唐乾符四年(877)设学宫。”长乐学宫文庙创于唐,福州府八县都建于宋,故领先于八县,开儒学之先声。长乐由于地方官重视发展教育的启导,积极贯彻府令,使长乐士人改变了过去安于热土“不乐仕途”的旧习,加上中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读书之风的影响,许多吴航学子开始树立读书致仕之志,向唐代国都长安进发,博取功名。唐代在长乐水陆交通称便之处、沿江近海的潭头、阜山、江田、三溪等地建草堂、精舍、书室,读书之风萌芽,读书致仕逐渐成风。
据史料载,长乐从唐中叶以来开科登第自林氏开始。唐时长乐历史上夺取两个第一。长乐第一个中进士的是唐开元二年(714)的林鸥,字祥凤,方安里黄歧沙里(今石壁村)人,授官仑曹将军。长乐第一个宏词科第一的是林慎思,唐咸通十年(889)进士,翌年再试中博学宏词科第一,当时进士登科后,关考通过才能步入仕途,所以南京贡院将林慎思列入状元题名牌赐其乡曰“芳桂”,里曰“大宏”。其兄弟五人皆中进士,皇帝御赐“兰桂同芳”,传为佳话。《玉林世谱》赞曰:“水部仲昆五联芳,表阙宅里殊恩光。新宁俊彦推先辈,海滨科第破天荒。”林升五子登科对长乐读书致仕之风起过重大推动作用。故唐一代,中进士11人,诸科28人,合39人。
宋代长乐教育进入繁荣昌盛时期。长乐二都阳厦(今首占镇),在国子监直讲、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烈与避伪学留寓长乐讲学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动下,被誉为“海滨邹鲁”“文化名邦”。两宋以来长乐读书,蔚然成风,正如《吴航书院赋》所描绘那样:“槐荫着风,摇黄晃千章缥轴;柳荫经雨,润绿凝多土袍祀襦。望月楼前,卓午书声倾耳;阳春桥畔,通宵灯影横衢。课督苑同白鹿,精勤宁减鹅湖,扶大雅之轮,无方弗届;培斯文之脉,随处皆敷。”
北宋长乐曾有“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执经讲学,课徒授业,为闽学先驱。宋时,许多学子痴迷雕饰之文,视儒家“知天尽性”为迂阔,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则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坚持倡导儒家道统,广施教化,《宋史》就有记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这就是“海滨四先生”的由来。
据《宋元学案》载:当时“四先生”孜孜讲道,远近来受课学者络绎不绝。后人称之为“古灵四先生学派”。他们对海滨文化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后来福州、长乐人民为他们建有专门纪念祠,纪念他们的功绩。他们“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强调“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提出了“性”“理”“诚”等概念。陈襄著有《古灵集》等、周希孟著有《诗义》等、陈烈著有《孝报经》3卷。蔡襄任福州太守时,专门聘请他们执经讲学,课徒授业,这四人后被称为闽学先驱。陈烈(1014-1091)字季慈,又号存古,称季甫先生,二都阳厦(今首占镇洋尾下村)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且十分有孝心,14岁时父母双亡,为哀悼父母,5天不吃不喝,以寄哀思。他为人介僻孝友,学行端饬,动遵古礼。仁宗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荐,召为国子监直讲。哲宗元祐初诏为本州教授,在职不受禄,家租有余,则惟以济贫乏。在乡中将陈家祠改为江山寺,为讲学之所,授课学子达数百人,一时名噪吴航大地。并在附近翁山之巅建翁山书院,称江山第一楼,为读书处。状元李骐有诗赞曰:“飞构巍然势欲腾,无边光景与时增。廉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凭。万壑松声来户牖,半天月色映银镫。书闲偶蹑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陈烈致力于研究儒家经义,博通群经,尤其是典礼。他为人正派,待人谦和,凡事依礼而行,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邻里教训子弟多以陈烈为例。他喜爱家乡阳厦风景,赋《江山第一》诗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向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后勒于碑。今碑犹存,屹立江山寺前。
陈烈不畏权势,为民请命。他促使太守罢免花灯的事迹为福州百姓广为传颂。他一生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致力教学,著书数万言,留有《孝报经》三卷传世。元祐六年(1091),卒于家,年78岁。县志传《儒林》,祀郡乡贤祠。
在陈烈讲学推动下,长乐的书院、精舍、书室一下猛增30多处,其中较著名书院有:姚坑明教堂、二刘龙峰书院(福建四大书院之一)、兰田书院、达泉书院、太常书院、竹林精舍、湖波书院、江田书斋寺。长乐在北宋后期盛行理学,特别在南宋成为理学之乡。理学家朱熹避伪学留寓长乐,先后在二都龙门、青山、北湖、古槐、三溪、江田、桃坑、兰田、泽里、洋屿等处讲学,期间收门人16人,留墨宝达26处。后人为纪念朱熹功绩,建祠阁达15处以上。朱子在长乐讲学培育人才,促进了长乐教育的发展,其贡献和影响令人赞叹。
综上所述,长乐在两宋陈烈、朱熹讲学推进下,教育文化的发展步入繁荣昌盛时期,仅宋代中进士计634人,其中,武进士28人、正奏5人、释褐12人、诸科24人、特奏159人;培育出文状元陈诚之、姚颖、郑性之、姚勉和武状元陈良彪、陈文龙六人,探花黄桂、张翀、张镇、潘坊4人;有宰相陈诚之、郑性之、陈文龙、陈合、郑昭先、陈自强、赵以夫、高应松、林摅9人;此外还有许多名臣武将,大多为官清廉,政声卓著。
故历代多部志书中,都有较大篇幅记载,如:“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盖季甫(陈烈)以后,海滨崛起,邹鲁如闻矣”。宋转运使蒋之奇巡视长乐时指出:“全闽八郡,海滨邹鲁,长乐为冠。”故“海滨邹鲁”盛名始于北宋陈烈。陈烈故乡地处三江渡口,水上交通称便,与太平港水域毗连,古称江山毓秀、江山第一,是经济富庶之区,被誉为海滨崛起发祥地。陈烈授徒讲学之区,也是吴航学子攀鳌折桂之区,在沿江渡口处建“接官亭”和石板官道,即里人黄钟沣标为阳厦十景之一的“陈坑古道”。并有诗赞之,说明这里是达官名流聚集之处。当时陈氏一族举进士者有半百,有“一门七进士”流传为文苑佳话。
资料来源:陈明清《长乐何时被誉为海滨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