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

拗九节

拗九节,农历正月廿九,又称“孝九节”“孝顺节”。这一天清晨,上洋村民家家户户用米和红糖,加上花生、红枣、桂圆、红豆、芝麻等配料成“拗九粥”,举家当早餐。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出生起,每过十年就意味着跨过一个年龄段,十志于学,二十进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如此类推。能否顺利进入下一个年龄段,“九”是重要的关口。在民间,年龄岁数个位是九者,称为“正九”。岁数是九的倍数者,称为“暗九”。习俗不管是正九还是暗九,亲人都应给他们“过九”。“拗九节”当天,已出嫁的女儿还会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顺父母。凡年龄达九或九倍数者均应吃太平面,俗称“过九”。凡父母长辈年纪逢九或暗九,做晚辈的,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向父母及长辈“送九”,除送拗九粥外,还要加一只鸡或一只猪蹄、大平面、拗九米()等,以表孝之心,祝愿平安过“九”关。这个习俗的起源是佛教中“目连教母”传说。相传古时有个目连,其母凶悍,得罪乡邻,死后被关在地狱挨饿。目连给母亲送饭,都被小鬼偷吃了,唯有一天他送了一碗颜色很黑的稀饭,小鬼怕脏不吃,其母才能得以食。这天正是正月初九,称“后九”,所以这粥便叫“拗九粥”。一说,福州有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的年龄上的九或暗九,必须设法送穷,于是利用拗九节这天打扫室内尘垢,送穷逆富,洗垢(与方言“九”谐音),吃拗九粥,太平面,方可保平安,所以又称“送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