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家
陈烈,字季慈,原居大宏里沙堤村,宋景祐间迁到阳夏(今首占镇上洋村),筑室于翁山为读书所。早年读书健忘,心中难受。有一天,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检查自己,发现尚不专心。于是闭门不问外事,少说话,专心致志,记忆力大为提高。陈烈性格内向,笃于孝友。14岁居亲丧,绝饮食5日。他品行端正谨严,行为遵照儒家经义,不摆架子,对待童仆如宾客,受到乡里的敬重。乡中庆典婚丧多请教他。平日跟他受业学习的有几百人,他的话被当作格言,用于教育下一代。陈烈喜爱阳夏风光,赋《江山第一》诗,题于碑,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碑今犹存。
宋仁宗庆历初,举乡荐,赴试京师,不第。回家,迁居福州郎官巷,安贫力学,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乡人劝他,他认为古圣贤如伊尹、姜尚,只要能守道都会得到国家重视,因此,应该专心于做人治学,不应热衷于科场求官。皇祐间多次征召,他都以学业未成为由推辞,里居讲学不辍。与福州同乡周希孟、郑穆、陈襄被称为“海滨四先生”。
至和二年(1055),福州郡守曹颖叔据乡老报告,向朝廷推荐陈烈,诏授将仕郎、本州教授。他三表请辞,上不许。嘉祐三年(1058),翰林学士欧阳修上表奏称:“陈烈清节茂行,非惟一方学者之所师,致之朝廷,必有裨补。近闻命以官秩,使教于乡,未足以称励贤旌德之举。”朝廷诏授安州司户参军,召为国子监直讲,均未就任。
陈烈的妻子丑陋多病,被他赶回娘家,十年不理。福建提刑王陶奏请撤销陈烈所受的恩命。谏院司马光同一些官员提出争议:“烈平生操守出于诚实,虽有迂阔不合中道,犹为守节之士,当保而全之。若夫妻不相谐,则听之离绝。毋使节行之士,为横辱所挫。”由于司马光的名望地位,陶说遂不行。
熙宁二年(1069),侍御史陈襄推荐陈烈,称他“忠孝仁勇根于成,能自任以天下之重”,请让位给他,朝廷不准。后来陈襄又多次上奏推荐:“其学圣人之言,必践其实;稽先王之法,必适于时。请以礼命赐对清问,使陈二帝三王之术,必有称尊重德之举。”遂任太学博士。
元丰中(1080年前后),侍制刘瑾任福州太守。为庆祝元宵节,他下令不论穷富,每户捐灯十盏,民怨沸腾。陈烈在鼓楼门前大灯笼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瑾闻,罢灯而谢之。
元祐元年(1086),福建提刑喻陟夏上烈行谊,特授宣德郎,以年老请退。次年又在福州任府学教授,在职不受俸禄,乡里馈赠丝毫不取,家中钱财多用于救济贫困。六年,病卒于家,年78岁。县志传《儒林》,祀郡乡贤祠。墓在溪湄村西园山。著有《孝报经》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