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与书斋
古时,没有学堂和书院,兴行教化,书斋多设在私家,专为本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培育人才,故称“书斋”,教师称“塾师”。有的塾师到他乡或在本村开馆,招收学员。这些书斋多设在祠堂、庙宇或民户大厅,多为一个塾师教受十个年龄和程度不同的生徒。有的私塾是大户人家私聘老师的,和私人老师在自家设书斋课童不同。授业循序攻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此外,还学一些如《百家姓》《五言杂字》《幼学琼林》等书,教学进度及修业年限因人而异。郑氏古时在逢腾祖厝东边楼房(俗称“楼厝下”)二层楼房传习本族子弟。民国时期在郑氏郑德栋本村办过私塾。郑依禹母高光正在民国后期,曾在上湖、佑林、琅峰等地当过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