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除夕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除夕又叫“除夜”“年卅”“大年夜”,俗呼“做岁”“卅暝晡”。远在外地的亲人游子,该日大都回乡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年前,女婿要向岳父母送礼,谓“送年”。结婚生子后第一次送年,礼物要“十色”(五荤五素),一般将鱼、肉、蛋、猪脚、橘等年货送给父母做年,以示感谢父母养育之思。如今,多以红包代替。

除夕前数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俗呼“糖粿”,“糕”与“高”谐音。吃年糕取“年年高升”的吉兆。因此,年糕是过年必备的应节食品。把年,俗称“分年”。分年时间在临近除夕前三四天,各家视情自定,多选在天将亮之时或上午8点之前。分年是用供品谢天地、谢神灵。丰盛的“菜礼”背上须贴红纸剪成的“长脚寿”,以祈“万古长青,福寿绵长”。此外还要贴春联。

各家祭祖礼毕燃鞭炮,随即关门闭户,全家男女老少团聚在红烛高照之下饮辞岁酒、吃年夜饭,俗称“做年”“做岁”,亦称“长岁”。如有亲人赶不及回家,也应在席上照常摆一副餐具,以示举家团圆。长岁之时,各家各户互不往来。席上要说吉语,如忌说“吃完”,要说“吃好”,等等。吃好年夜饭,每人碗上都得留一口饭,意味“有食有余”,“年年有余”之意。每人吃年糕,以示“年年高”。席毕,大人用糙纸拭小孩嘴巴,含义是有说不吉利的错话不算数。散席时鸣炮。饮毕辞岁酒,长辈要给未成年小孩分发“压岁钱”,给到16岁止,意在平平安安过一岁。家中门窗户扇、箱笔家具、贵重器物件,压上金银元宝纸钱,水缸中扔入古铜币,扫帚柄上贴红纸条,等等,谓之“压岁”。将竹钉钉在墙壁上,寓意“添丁”。主妇还要把最后一批垃圾清除出门,叫“扫晦气”;把水缸添满水,谓之“添财”“财源滚滚”。主妇要把谢年饭贮在高脚甑里,堆出上来像小丘一样,叫“岁饭”。甑饭边插着十双红筷,像围篱笆似的,前面留个口,像园门。后插数枝榕树,饭丘中上放一颗红菇,菇下布满瓜子、花生、糖果、红枣、柿子之类农产品,象征园内种了许多农作物。饭甑整个呈圆形球,就像繁体的“丰”字。古人用“供岁饭”的仪式,祈求来年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岁饭装好,便等待凌晨上供,以迎新岁,作为初一的早餐。是夜全家围在一起促膝谈心,过了午夜迎接新春到来,意为“守岁”。20世纪80年代后,风行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似“守岁”。临近子夜,鞭炮声响不停。俗话说得好: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

在旧社会,除夕这天还是偿债之时,因此,除夕便成为一年中清债的最后一天。这天,讨债者穿街走巷,手提灯笼通宵讨债,即所谓“逼债临门”“难过年关”。但闽俗也允许无力偿债者躲债,无法偿债的贫苦人家为躲债离家外出,欠债者只要能躲过此夜就好,直到正月初一才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