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重午节”。因“午”“五”二字古通,亦称“端五”“重五”,此外还称“蒲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女蜗节”“五月节”等。相传,当日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学识渊博,心志高洁,为人正直,忧国忧民,有美好的政治理想,然而,楚王误解他,群小迫害他,他的政治思想破灭,报国无门,伤心欲绝,愤而投汨罗江而死。人们闻讯后,划龙舟捞救未果,担心诗人的尸体被江中蛟龙所吞噬,便将用竹叶包饭团(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从此,五月节便有龙舟竞渡和食粽子的习俗。五月节有的地方在初四,有的地方在初五。节为中午。届时家家要备供品祭祀祖先。供品中必有粽子、春饼、荷叶包、雄黄酒。这一天,家家吃棕子,儿童佩挂臭九袋,并取雄黄纸为筒,燃于屋壁床帐上下,俗称“放黄烟”。还喷雄黄酒,以灭虫蚁,借鉴《白蛇传》故事。儿童则用雄黄酒涂抹耳鼻,据说可避毒晦气。是日前后,家家户户还大搞卫生,清除晦气,迎接佳气来临。

划龙舟作为上洋村传统的群众性活动,有传统的一套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一艘龙舟,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建造一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严禁划龙舟,两艘龙舟被锯。20世纪80年代初,划龙舟的古老传统群众性活动得以恢复,洋厦村陆续新造4艘,并建造宏伟的龙舟宫以存放龙舟。近年来,不但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还在“七月半”也搞龙舟竞渡,成为上洋主要的文体活动之一。马头江,为划龙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端午时节,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年轻人吃完午饭,便结伴去划龙舟。近年来,由于经济条件好,每年都办“龙船饭”。龙舟竞渡,旗招摇,锣鼓喧天,炮齐鸣。赛手们热血沸腾,争先恐后,一展身手。观众欢呼雀跃,时而鼓掌,时而喝彩。每年端午节,龙舟大赛都热闹非凡。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香袋,充满情趣,充满温馨,充满欢乐,打动人心,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广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赛龙舟时的鼓点,久久地在人们的心头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