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

杨氏源流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但春秋时为晋所灭,尚父的子孙遂以国为氏,姓杨。杨氏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以邑为氏。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的后裔晋武公,被赐以杨地作为食邑。其后代中有名为叔向者,是当时著名的贤臣,任晋国大夫,受封于杨地。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就以封邑为氏,姓杨。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六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人口第一大省。“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今连云港云合山),“易”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亮节,浙江会稽人,南宋末年,从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至漳州,后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

所有杨姓后裔,均始祖于杼,受封于杨,以国名为姓,遍布各地后各祖所祖,各系所系,故有弘农、四知、关西、清白、龟山、立雪、道南等不同门第之称。

据北宋元丰庚中石板刻字曰“元丰度中仲冬杨大亨记载”,杨氏迁居洋厦已历900余年,现户数98户,人口353人左右。有海外侨胞90余户,人口2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