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的危机(1932)

历史主义的危机(1932)

侯斯(Karl Heussi)郭笑遥

1929年秋,我在萨克森教会会议上和耶拿学者协会(Die Jenaer Gelehrten Gesellschaft)做了同名讲座,以下论述是讲座的拓展。我在讲座后进一步展开并追踪了本文处理的问题,一边深化思考,一边坚定了自己原本持有的立场。下述这篇论文经过了扩充和拓展,但就其学术倾向而言,与1929年秋那次重要但更简短的讲座所提出的内容相同。

如今,在史学理论领域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证也往往非常困难。读者但凡稍微了解这一情况,就不会期待从我以下阐述中得到这些问题的详尽解答。而只要在近代哲学中得到讨论的问题进入此处的研究视域,我就会论证,该问题对于本文的论题框架是多么必要。除了在导言中对“历史主义”这一概念作出澄清之外,我此处的研究还涉及一个特定的、界限明确的问题:就1900年前后流行的历史科学对历史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言,我们过去十年所经历的巨大的精神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动摇了历史主义,或是否决定性地改变了历史主义?

以上是对本文所探讨的“历史主义”概念的回顾。由此,我已经说明了我将如何使用“历史主义”这一概念,即“历史主义的概念”一节所罗列的第三个义群。针对“历史主义”这一表达的多义性,存在这样的考量:完全避免这一多义性是否不利?若如此实践,本文的论述完全可以称为“对历史知识的批判” 。然而,且不论这一标题过于苛求,而且人们对“知识”这一表达可能抱有顾虑,对此更切近的考虑应追溯到“历史主义的危机”这一标题,因为任何一种历史知识或是对此知识的批判都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也就是说,任何历史知识和对此知识的批判都必要地、不可分割地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联。

因此,在今天,所有针对历史知识的批判,都一定或明或暗地源于我们身后的历史情境。但是,对于这一情境,尤其对于我们这个世纪前二十年的情境而言,没有哪个表达比“历史主义的危机”这一用语更切中肯綮。这一用语在此情境中自有其根源,同时也击中了这个时代精神危机的本质和内在。此外,这样的标语和口号(“历史主义”是其中之一)往往也很难被打倒;对我而言,致力于澄清“历史主义”,是比禁止使用“历史主义”这个表达更有前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