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著作、学位论文文献
[1] 贺荣主编:《深化司法改革与行政审判实践研究(下)— 全国法院第28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版。
[2] 沈德咏主编:《全国法院优秀司法统计分析文集第十次获奖作品(四)》,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3]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周大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5] 娄成武等:《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 [美]登哈特·V.、登哈特·B.:《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8] 余凌云:《行政法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0] 方世荣等:《“参与式行政”的政府与公众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 [德]阿图尔·考夫曼、[德]温弗里德·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2] 谢庆奎:《民生视阈中的政府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 王赐江:《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5] [德]施密特·阿斯曼:《秩序理念下的行政法体系建构》,林明锵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 石佑启、杨治坤:《论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理性、商谈:法哲学研究》,朱光、雷磊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18] [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 罗豪才、毕洪海编:《行政法的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0] [美]朱迪·弗里曼:《合作治理与新行政法》,毕洪海、陈标冲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1] 高兴武、谢尚果:《政府职能的需求与供给分析》,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2] [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9》,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 刘天旭:《财政压力、政府行为与社会秩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5] 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6]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8] [美]杰里·马肖:《贪婪、混沌和治理》,宋功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9] 石佑启等:《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 杨秋菊:《政府诚信建设研究— 基于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 沈士光:《公共行政伦理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 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33]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4] 吴浩:《国外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5]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6] [日]盐野宏:《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 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8]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美]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39] 刘莘:《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 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1] 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2卷),封丽霞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3]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3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4] 宋希仁:《社会伦理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5]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 [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 陈世香:《行政价值研究— 以美国中央政府行政价值体系为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OECD国家的监管政策— 从干预主义到监管治理》,陈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9] 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0] 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 [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 [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3]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 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56] 丁开杰、林义:《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7]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8] [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59] 汝信等:《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0] 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 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 张文显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6]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8] 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 比较分析》,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70]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丁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 [德]弗里德赫尔穆·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3]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4] [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75] [美]J.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彭牧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6] 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7] 章志远:《行政行为效力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78] [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 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82] 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 [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4]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 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6] 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8] 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0]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廖坤明、周洁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91]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3] [德]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1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4] 郑永流:《法治四章:英德渊源、国际标准和中国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 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7]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 [美]保罗·C.纳特、[美]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陈振明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1] 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3]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4]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5]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 卫生系统:改进业绩》,王汝宽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106]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梁小民、黄险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7]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08] 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9]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0]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1]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2]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 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3] [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朱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4]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15]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 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6]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7]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8] 李亚平、于海编:《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9] 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20] 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 效率、程序及其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1]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和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2] 张良等:《公共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3]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2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25]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26]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7] 马孝扬、赵玲:《政府行为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0] 姜明安:《外国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31] [美]列奥·施特劳斯、[美]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下)》,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33] 龚祥瑞:《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4] 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5]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9]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40] [美]汤姆·L.比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1] [英]彼得·斯坦、[英]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2]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3]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4] [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5]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6] [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7]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4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9] [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杨百朋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0]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51] [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熊希龄、吕德本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2] [苏联]瓦西林科夫:《苏维埃行政法总论》,姜明安、武树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3]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4] [苏联]马诺辛等:《苏维埃行政法》,黄道秀译,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155] 王珉灿:《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15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7]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8]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59]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60]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61]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62]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63]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64] [法]莱翁·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65]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二)期刊、报告文献
[1] 石佑启、杨治坤:《中国政府治理的法治路径》,《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2] 程琥:《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 从大数据看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创新》,《法律适用》2017年第23期。
[3] 郭修江:《监督权力、保护权利、实质化解行政争议— 以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为导向的行政案件审判思路》,《法律适用》2017年第23期。
[4] 王锴、王心阳:《如何监督监督者— 兼谈对监察委员会的诉讼监督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5] 袁博:《监察制度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的未来面向》,《法学》2017年第8期。
[6] 郭凯乐:《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公私合作监管体制研究》,《项目管理技术》2017年第7期。
[7] 刘峰铭:《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监察制度的转型》,《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8] 秦前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宪法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探索》2017年第6期。
[9] 李楠楠:《论“问责制”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中的运用》,《财政科学》2017年第4期。
[10] 刘茂林:《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中国宪法体制发展》,《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7年第4期。
[11] 马岭:《政体变化与宪法修改:监察委员会入宪之讨论》,《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4期。
[12] 王首杰:《激励性规制:市场准入的策略?— 对“专车”规制的一种理论回应》,《法学评论》2017年第3期。
[13] 郁建兴、沈永东:《调适性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策略性变革》,《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3期。
[14] 喻少如:《合作行政背景下行政程序的变革与走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5] 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兼论监察委员会制度的时代特征》,《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6] 莫于川:《〈行政诉讼法〉修改及其遗留争议难题— 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为视角》,《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第2期。
[17] 秦前红:《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与全国人大授权之关系探讨— 以国家监察委员会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
[18] 赵宇新:《社会组织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中国社会组织》2017年第2期。
[19] 胡斌:《私人规制的行政法治逻辑:理念和路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1期。
[20] 杨彬权:《论国家担保责任— 担保内容、理论基础与类型化》,《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
[21] 秦前红:《检察机关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1期。
[22] 程琥:《行政案件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与行政审判体制改革》,《法律适用》2016年第8期。
[23] 宋华琳:《论政府规制中的合作治理》,《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8期。
[24] 胡皓然:《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检视与构建》,《学术界》2016年第7期。
[25] 胡艳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监督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26] 马怀德:《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27] [德]迪尔克·埃勒斯:《德国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发展》,展鹏贺译,《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
[28] 赵宏:《德国行政民营化的制度发展与学理演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中心发布全国PPP项目库季报第2期》,《中国政府采购》2016年第5期。
[30] 刘艳红:《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
[31] 谭宗泽、杨靖文:《行政诉讼功能变迁与路径选择— 以法与治的关系为主线》,《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32] 崔卓兰、丁伟峰:《治理理念与行政自制》,《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3期。
[33] 秦小建:《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逻辑》,《中国法学》2016年第3期。
[34] 于安:《PPP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采购》2016年第3期。
[35] 李艳芳、吴凯杰:《论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角色与定位— 兼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6] 叶敏:《城市基层治理的条块协调:正式政治与非正式政治— 来自上海的城市管理经验》,《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2期。
[37] 何艳玲:《“无变革的改革”:中国地方行政改革的限度》,《学海》2016年第1期。
[38] 石佑启:《论立法与改革决策关系的演进与定位》,《法学评论》2016年第1期。
[39] 温来成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财政风险监管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
[40] 高玉贵:《法治政府视域下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0期。
[41] 黄斌:《政府治理模式演进与法治政府建设》,《安康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42] 王学辉、王留一:《通过合作的法治行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行政法理论基础的重构》,《求实》2015年第6期。
[43] 赵立玮:《世纪末忧郁与美国精神气质帕森斯与古典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变》,《社会》2015年第6期。
[44] 周敏:《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政程序变革与走向— 以公私协力为视角》,《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45] 高秦伟:《社会自我规制与行政法的任务》,《中国法学》2015年第5期。
[46] 李德顺:《公平是一种实质正义— 兼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启示》,《哲学分析》2015年第5期。
[47] 于维力、叶子鹏:《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 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南方论刊》2016年第5期。
[48] 陈志敏等:《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4期。
[49] 何源:《德国行政形式选择自由理论与实践》,《行政法学研究》2015年第4期。
[50] 杨彬权:《论担保行政与担保行政法— 以担保国家理论为视角》,《法治研究》2015年第4期。
[51]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发展》,《行政法学研究》2015年第4期。
[52] 李剑:《地方政府创新中的“治理”与“元治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53] 沈德咏等:《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司法权构建》,《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54] 孙萍、赵海艳:《政府治理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55] 杨耀武、杨澄宇:《中国基尼系数是否真地下降了?— 基于微观数据的基尼系数区间估计》,《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56] 赵宏:《法律关系取代行政行为的可能与困局》,《法学家》2015年第3期。
[57] 关保英:《拓展行政监督的新内涵》,《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
[58] 郭永园、彭福扬:《元治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参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9] 李洪雷:《国外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简要历程》,《紫光阁》2015年第2期。
[60] 吴松江、米正华:《公共治理权力结构的嬗变:原因与趋向》,《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61] 闫尔宝:《论作为行政诉讼法基础概念的“行政行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62] 湛中乐:《三个层面构建科学的行政检察监督体系》,《人民检察》2015年第2期。
[63] 李霞:《论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性质— 以公私合作为背景》,《行政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64] 王浦劬:《论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理论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65] 徐双敏、张巍:《职责异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晋阳学刊》2015年第1期。
[66] 严益州:《德国行政法上的双阶理论》,《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
[67] 杨东升:《给付行政限度论》,《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5年第1期。
[68] 张恩娜:《权力清单制度视野下政府治理法治化路径探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69] 张明军、陈朋:《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第1期。
[70] 朱芒:《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及其突破方向》,《清华法学》2015年第1期。
[71] 乔耀章:《从“治理社会”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新穿越—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要论:融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于社会治理之中》,《学术界》2014年第10期。
[72] 贾康等:《PPP机制创新:呼唤法治化契约制度建设:泉州刺桐大桥BOT项目调研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3期。
[73] 朱天飚:《国家治理与新自由主义》,《学术月刊》2014年第7期。
[74] 石晶:《如何评价政府治理绩效— 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国家治理》2014年第6期。
[75] 石佑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研究》,《法学评论》2014年第6期。
[76] 应松年:《加快法治建设—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77] 戚建刚、郭永良:《合作治理背景下行政机关法律角色之定位》,《江汉论坛》2014年第5期。
[78]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79] 金国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的行政组织立法》,《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第4期。
[80] 许耀桐:《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论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81] 于水等:《元治理视域下政府治道逻辑与治理能力提升》,《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82] 湛中乐、赵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中的司法审查制度— 以完善现行〈行政诉讼法〉为中心》,《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第4期。
[83] 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84]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85] 杨晶:《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3期。
[86]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职能现代化视角下当前政策创新的重点及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3期。
[87] 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
[88] 靳相木、王海燕:《改革与法治“二律背反”及其消解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89] 徐继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行政法的回应》,《法学论坛》2014年第2期。
[90] 崔卓兰:《行政自制理论的再探讨》,《当代法学》2014年第1期。
[91] 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92] 于立深:《多元行政任务下的行政机关自我规制》,《当代法学》2014年第1期。
[93] 张一雄:《论行政行为形式选择裁量及其界限— 以公私合作为视角》,《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
[94] 赵宏:《基本原则、抽象概念与法释义学— 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建构与体系化均衡》,《交大法学》2014年第1期。
[95] 陈美颖:《日本公共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及其启示— 以NTT与JR为例》,《公司法律评论》2014年第0期。
[96] 胡建淼:《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法治化》,《法制资讯》2014年第Z1期。
[97] 石佑启:《论有限有为政府的法治维度及其实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98]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三司:《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年第11期。
[99] 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 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00] 戚建刚:《“第三代”行政程序的学理解读》,《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5期。
[101] 陈军:《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程序变化与革新》,《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02] 江必新:《中国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研究— 兼论我国行政法院体系构建的基础、依据及构想》,《行政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103] 李健:《政府俘获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的探索性研究— 以郭京毅案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4期。
[104] 汪自成:《合作行政:服务行政行为的一种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05] 章剑生:《我国行政模式与现代行政法的变迁》,《当代法学》2013年第4期。
[106] 李广宇等:《行政诉讼法修改应关注十大问题》,《法律适用》2013年第3期。
[107] 刘玉江、能建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08] 马凯:《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3年第2期。
[109] 杨海坤、蔡翔:《行政行为概念的考证分析和重新建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10] 章志远:《私人参与执行警察任务的行政法规制》,《法商研究》2013年第1期。
[111] 朱新力、梁亮:《公共行政变迁与新行政法的兴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12] 江必新:《论行政规制基本理论问题》,《法学》2012年第12期。
[113] 李以所:《德国“担保国家”理念评介》,《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7期。
[114] 王浦劬:《中国的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15] 蔡林慧:《试论中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困境与对策》,《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16] 唐皇凤:《“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17] 徐继敏:《中国行政法发展:现状、瓶颈与思路》,《法治研究》2012年第5期。
[118] 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
[119] 黄涧秋:《论“政府固有职能”对美国合同外包的约束》,《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20] 姬亚平:《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浙江学刊》2012年第3期。
[121] 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122] 燕继荣:《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123] 章志远:《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的法理基础》,《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124] 潘小娟、吕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25] 王书成:《合宪性推定与塞耶谦抑主义— 读〈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范围〉》,《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
[126] 张源泉:《德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演变— 以〈高等学校基准法〉为线索》,《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11年第0期。
[127] 王克稳:《政府业务委托外包的行政法认识》,《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128] 王玄玮:《论检察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29] 罗豪才、宋功德:《坚持法治取向的行政改革》,《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3期。
[130] 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治理逻辑》,《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131] 杨方:《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0期。
[132] 章志远、胡磊:《公私协力的兴起与行政行为理论的变迁》,《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33] 公丕祥:《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意义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34] 胡悦等:《行政行为转变研究— 行政私法行为之凸显》,《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35] 姜明安:《完善软法机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136] 王锡锌、章永乐:《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模式》,《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137] 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38] 顾培东:《能动司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139] 许超:《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之关系辨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140]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141] [美]莱斯特·M.萨拉蒙:《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李婧译,《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1期。
[142] 陈世香:《建国以来中国行政价值体系结构的历史演化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43] 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 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44] 王学辉:《超越程序控权:交往理性下的行政裁量程序》,《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
[145] 鲁鹏宇:《论行政法学的阿基米德支点— 以德国行政法律关系论为核心的考察》,《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
[146] 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时代法学》2009年第5期。
[147] 林奇富:《重视行政过程中协商的功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148] 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9] 王锡锌:《行政正当性需求的回归— 中国新行政法概念的提出、逻辑与制度框架》,《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150] 章志远:《民营化、规制改革与新行政法的兴起— 从公交民营化的受挫切入》,《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51] 高秦伟:《美国行政法中正当程序的“民营化”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152] 李清伟:《论公共治理理念及其法律范式的建构》,《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153] 王锡锌:《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及其克服》,《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154] 张康之、张乾友:《近代国家的演进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155] 毛群安:《31个省份实现“新农合”全覆盖》,《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7期。
[156] 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行政论坛》2008年第6期。
[157] 胡正昌:《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前沿》2008年第5期。
[158] 章剑生:《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主体理论批判》,《北方法学》2008年第6期。
[159] 肖扬伟:《政府治理理论:兴起的缘由、特征及其中国化路径选择》,《工会论坛》2008年第5期。
[160] 贺乐民、高全:《论行政 法的合作理念》,《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61] 石佑启、杨治坤:《法治视野下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2] 王天华:《行政委托与公权力行使— 我国行政委托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63] 薛刚凌:《政府权力结构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164] 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基于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年第11期。
[166]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67] 蒋红珍:《非正式行政行为的内涵— 基于比较法视角的初步展开》,《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6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年第21期。
[169] 丁丽红、孙才华:《行政私法合同初论》,《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70] 何海波:《中国行政法学的外国法渊源》,《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
[171] 张国庆、曹堂哲:《权力结构与权力制衡:新时期中国政府优化公共权力结构的政策理路》,《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72] 金自宁:《解读“治安承包”现象— 探讨公法与私法融合的一种可能性》,《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73] 谌洪果:《天人交战的审判:哈特与富勒之争的再解读》,《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7年第0期。
[174] 葛云松:《法人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再探讨— 以公法人概念为重点》,《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175] 张婧飞、任峰:《论对行政紧急权的规制— 以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为标准》,《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3期。
[176] 高秦伟:《行政法中的公法与私法》,《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77] 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78] 吴家庆、王毅:《中国与西方治理理论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79] 薛刚凌:《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180] 翟小波:《“软法”及其概念之证成:以公共治理为背景》,《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81] 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82] 章志远:《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及其政府规制— 兼论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学研究之转变》,《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183] 陈振明、和经纬:《政府工具研究的新进展》,《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184]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85] 周赟:《论程序主义的合法性理论— 以罗尔斯、哈贝马斯相关理论为例》,《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186] 王锡锌:《公共决策中的大众、专家与政府— 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个案的研究视角》,《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187] 陈都峰:《国外行政改革的内动力机制及其启示》,《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3期。
[188] 戚建刚:《行政紧急权力的法律属性剖析》,《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189] 王书成:《中国行政法合理性原则质疑》,《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90] 郭道晖:《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191] 江必新、李春燕:《统一行政行为概念的必要性及其路径选择》,《法律适用》2006年第Z1期。
[192] 顾平安:《政府治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式》,《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10期。
[193] 崔卓兰、闫立彬:《论民主与效率的协调兼顾— 现代行政程序的双重价值辨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194] 饶慧等:《组织扁平化理论与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9期。
[195] 周永坤:《权力结构模式与宪政》,《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196]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197] 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198] 褚添有:《行政法治: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制度保障》,《天中学刊》2005年第3期。
[199] 金青梅:《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00] [法]Bruno T:《法国行政法精要》,沈军译,《公法研究》2005年第2期。
[201] 石佑启:《论公共行政变革与行政行为理论的完善》,《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202] 孙开红:《论当代中国政府权力社会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3] 胡锦光、王锴:《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204]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205]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6] 严存生:《社会治理与法治》,《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207] 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208] 高秦伟:《行政私法及其法律控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9] 刘银喜:《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及其中国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10] 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 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211] 董晓宇:《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与公共行政的内在差异— 由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一》,《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12] 杜钢建:《行政法治:政府改革的制度保证》,《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4期。
[213] 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214] 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15] 邝少明、夏伟明:《论行政改革权的法制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16] 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17] 李艳芳:《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 关于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借鉴性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18] 梁莹:《治理、善治与法治》,《求实》2003年第2期。
[219] 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20] 杨解君:《论行政法理念的塑造:契约理念与权力理念的整合》,《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21] 章志远:《行政行为概念之科学界定》,《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22] 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法学》2002年第8期。
[223]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224] 邝少明、张威:《论行政改革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25] 陈振明:《政府再造— 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战略与战术》,《东南学术》2002年第5期。
[226] 李俊江、马颋:《英国公有企业改革的绩效、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27] 任晓林:《从多重跨越到多元共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特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8] 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229] 高秦伟:《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与重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30] 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 阅读戴维斯〈自由裁量的正义〉》,《中外法学》2002年第1期。
[231] 张庆东:《公共问题: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232] 孔繁斌:《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233] 江必新:《司法解释对行政法学理论的发展》,《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234] 孙国华、何贝倍:《法的价值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235]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36] 湛中乐、杨君佐:《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上)》,《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237] 黄灵荣、申佳陶:《法治:政府治理的理性》,《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238] 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239] 刘文富、顾丽梅:《网络社会的政府治理》,《行政人事管理》2000年第8期。
[240] 王世雄:《规范政府管理方式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7期。
[241] 王世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6期。
[242] 金太军:《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江海学刊》2000年第6期。
[243] 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44] 卓泽渊:《论法的价值》,《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245] 张树义:《论行政主体》,《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46] 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247] 杨冠琼:《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运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48]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49]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50] 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251] 杨解君:《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
[252]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253] 高兆明:《公共权力:国家在现代的历史使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54] 孙笑侠:《论法律对行政的综合化控制— 从传统法治理论到当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Z1期。
[255] [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漆蕪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56] [瑞士]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肖孝毛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57]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58] 李昕:《中外行政主体理论之比较分析》,《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259] 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 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260] 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61] 叶必丰:《二十世纪中国行政法学的回顾与定位》,《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262] 吕友臣:《“行政主体理论”评析》,《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2期。
[263] 余凌云:《论行政契约的救济制度》,《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64] 朱维究、阎尔宝:《程序行政行为初论》,《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265] 皮纯协、冯军:《关于“平衡论”疏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兼议“平衡论” 的完善方向》,《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266] 叶克林:《现代结构功能主义:从帕森斯到博斯科夫和利维— 初论美国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学海》1996年第6期。
[267] 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268] 李猛:《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69] 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中外法学》1995年第5期。
[270] 崔卓兰:《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271] 朱芒、吴微:《日本行政程序法》,《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272] 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273] 顾昂然:《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有重大意义》,《中国法学》1989年第3期。
[274]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体系的构成》,刘同苏译,《环球法律评论》1989年第3期。
[275] 张友渔:《关于行政诉讼法的两点意见》,《中国法学》1989年第4期。
[276] 张尚鷟:《试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和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
[277] 郑林:《把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程上来:学习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体会》,《中国法学》1987年第5期。
[278] 杨祖功、曾宪树:《论西欧的“福利国家危机”》,《世界经济》1985年第4期。
[279] 徐炳、刘曙光:《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环球法律评论》1985年第2期。
[280] 王连昌:《建议重建国家监察机关》,《现代法学》1981年第3期。
[281] 佟庆才:《帕森斯及其社会行动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10期。
[282] 孙国华:《坚持民主和法制是无产阶级的治国方针— 兼论“人治” 和“法治”》,《现代法学》1980年第3期。
[28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实事求是》1978年第4期。
[284] 王绎亭:《第一讲— 国家与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学》1958年第1期。
(三)报纸、电子资源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政策文件,http://www.gov.cn/zhengce/zhuti/2016minjiantouzi/qwybgt.htm。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卫计委承诺纠正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http://www.ndrc.gov.cn/gzdt/201704/t20170407_843758.html。
[4] 《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深处发力— 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三十一》,http://www.gov.cn/hudong/2017-02/15/content_5168108.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506/201506008324399.shtml。
[6] 中国新闻网:《国标委:部分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应由政府管,要下放》,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0/7146480.shtml.。
[7] 《北京宣言— 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良治》,《中国审计报》2014年2月14日第4版。
[8] 陈传荣:《机关干部挂职社会组织的思考》,《组织人事报》2013年7月30日第5版。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期。
[10] 汪洋:《关键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南方日报》2012年3月6日第A03版。
[11] 宋功德:《我国公共行政模式之变:从单向管理转向合作行政》,《人民日报》2009年6月24日第15版。
二、外文文献
[1] Lane J E,“Political Modernisation:The Rule of Law Perspective on Good Governance”,Ope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2015).
[2] Elstub S,Ercan S,Mendoça R F. “Editorial Introduction: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Critical Policy Studies(10,2016).
[3] Braithwaite J,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The Question of Evidence:no. 2014/51,Canberr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Network,2014.
[4] Boyd M,“Unequal Protection under the Law:Why FDA Should Use Negotiated Rulemaking to Reform the Regulation of Generic Drugs”,Cardozo Law Review(35,2014).
[5] Botero J C,Nelson R L,Pratt C,“Indices and Indicators of Justice,Governance,and the Rule of Law:An Overview”,Hague Journal on the Rule of Law(2,2011).
[6] Kaufmann D,Kraay A,Mastruzzi M,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Issu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5430,Washington:WB,2010.
[7] Ebbesson J,“The Rule of Law in Governance of Complex Socio-ecological Change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3,2010).
[8] Weber R F,“New Governance,Financial Regulation,and Challenges to Legitimacy: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l Models Approach to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62,2010).
[9] Muchmore A I,“Private Regulation and Foreign Conduct”,San Diego Law Review(47. 2,2010).
[10] Leyland P,Anthony G,Administrative Law,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1] Kooiman J,Jentoft S,“Meta-Governance:Values,Norms and Principles,and the Making of Hard Choices”,Public Administration(4,2009).
[12] SØrensen E,Torfing J,“Making Governance Networks Effective and Democratic through Meta-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2,2009).
[13] Wade W,Forsyth C,Administrative Law,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4] Lubbers J S,“Achieving Policymaking Consensus:The(unfortunate)Waning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South Texas Law Review(49,2008).
[15] Kaufmann D,Kraay A,“Governance Indicators:Where are we,where should we be going?”,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2008).
[16] Paton P D,“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The Future of Self-regulation:Canada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nglish/ Australian Experience”,Journal of the Professional Lawyer,2008.
[17] B o z e m a n B,P u b l i c Va l u e s a n d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Counterbalancing Economic Individualis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7.
[18] Mkandwire T,“‘Good Governance’:The Itinerary of an Idea”,Development in Practice(4/5,2007).
[19] Vincent J P,“The New Public Contracting:Public versus Private Ordering”,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2,2007).
[20] Sagers C,“The Myth of ‘Privatization’”,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1,2007).
[21] Bevir M,“Democratic Governance:Systems and Radical Perspectiv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2006).
[22] Cuellar M F,“Rethinking Regulatory Democracy”,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2,2005).
[23] Lobel O,“The Renew Deal:The Fall of Regulation and the Rule of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Legal Thought”,Minnesota Law Review(2,2004).
[24] Kersbergen K V,Waard F V,“‘Governance’ as a Bridge between Disciplines:Cross-disciplinary Inspiration Regarding Shifts in Governance and Problems of Governability,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2,2004).
[25] Hill C J,Lynn L E,“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2004).
[26] Freeman J,“Extending Public Law Norms through Privatization”,Harvard Law Review(5,2003).
[27] Brugue Q,Gallego R,“A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Management Review(3,2003).
[28] Bickers,Kenneth N,Williams J T,Public Policy Analysis:A Political Economic Approach,Boston,MA:Houghton Mifflin,2001.
[29] Coglianese C,“Is Consensus an Appropriate Basis for Regulatory Policy? :Regulatory Policy Program Working Paper:RPP-2001-02”,Cambridge,MA:Center for Business and Government,2001.
[30] Coglianese C,“Assessing the Advocacy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A Response to Philip Harter”,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9,2001).
[31] Harter P J,“Assessing the Assessors: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9,2001).
[32] Freeman J,Langbein L I,“Regulatory Negotiation and the Legitimacy Benefi t”,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9,2001).
[33] Pierre J. eds.,Debating Governance:Authority,Steering & Democra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4] Diller M,“The Revolution in Welfare Administration:Rules,Discretion,and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5,2000).
[35] Freeman J,“The Private Role in Public Governance”,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3,2000).
[36] Freeman J,“The Contracting State”,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1,2000).
[37] Dana D A,“The New ‘Contractarian’ Paradigm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1,2000).
[38] Ziamou T,“Alternative Modes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Negotiated Rule-ma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 and Britain”,European Public Law(1,2000).
[39] Gunningham N,Sinclair D,“Regulatory Pluralism:Designing Policy Mix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w & Policy(1,1999).
[40] Stoker G,“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1] Jessop B,“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2] Gaudin J P,“Modern Governance,Yesterday and Today:Some Clarifications to be gained from French Government Polici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3] Merrien F X,“Governance and Modern Welfare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4] Kazancigil A,“Governance and Science:Market-like Modes of Managing Society and Producing Knowledge”,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5] Smouts M C,“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6] De Senarclens P,“Governance and the Cri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of Regul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998).
[47] Coglianese C,“Assessing Consensus:The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Duke Law Journal(6,1997).
[48] Jessop B,“Capitalism and its Future:Remarks on Regulation,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3,1997).
[49] Freeman J,“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UCLA Law Review(1,1997).
[50] Horton-Stephens K J,Competitive Tendering and Contracting by Public Sector Agencies:Industry Commission Inquiry Report,Melbourne: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96.
[51] Rhodes R A W,“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4,1996).
[52]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3] Balkin J M,“Populism and Progressivism as Constitutional Categories”,Yale Law Journal(7,1995).
[54] Rosenau J N,“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rnance(1,1995).
[55] Ogus A,“Rethinking Self-regulation”,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1995).
[56] Shapiro I eds.,The Rule of Law,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4.
[57] Ackerman S R,“Consensus versus Incentives:A Skeptical Look at Regulatory Negotiation”,Duke Law Journal(6,1994).
[58] 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D.C.:WB,1992.
[59] Lloyd D,The Ideal of Law,London:Penguin Group,1991.
[60] Raz J,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61] World Bank,Sub-Saharan Africa: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Washington,D.C.:WB,1989.
[62] Sunstein C R,“Beyond the Republican Revival”,The Yale Law Journal(8,1988).
[63] Ackerman S R,“Progressive Law and Economics:and the New Administrative law”,The Yale Law Journal(2,1988).
[64] Bozeman B,All Organizations are Public:Bridging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al Theori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7.
[65] Becker G S,“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1983).
[66]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0.
[67] Waldo D,“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1952).
[68] Dahl R A,“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ree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1947).
[69] Weber M,Essays in Sociology,Gerth H H,Wright M C,tra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70] OECD,“Evalua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M-aking”,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governance/evaluating-public-participation-in-policy-making_9789264008960-en#page1.
[71] Sachiko M,Durwood Z,“Rule of Law,Good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www.inece.org/conference/7/vol1/05_Sachiko_Zaelke.pdf.
[72] Notice of Availability of a Final Addendum to the Handbook for Habitat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Incidental Ta-ke Permitting Process,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articles/2000/06/01/00-13553/notice-of-availability-of-a-final-addendum-to-the-handbook-for-habitatconservation-planning-and#h-12.